新疆北鲵的濒危现状?新疆北鲵的物种发现

admin|
155

新疆北鲵的濒危现状

到过新疆北鲵自然保护区的人,都想亲眼看一看新疆北鲵的模样。新疆北鲵是一种怕热、怕光动物,白天躲在石块下,晚上出来觅食。白天,翻动石头,才能看见北鲵。当地的环保管理人员说,翻动石头,就好比掀了北鲵居住的房屋。自从发现北鲵以来,外地人都想到保护区内观看北鲵。明知会影响北鲵的栖息环境,来的人有关系,让保护区的管理人员无奈。为加强对北鲵的保护,1997年底,新疆在温泉县苏鲁别珍建立了面积为1000公顷的新疆北鲵自然保护区。苏鲁别珍距温泉县城47公里,是北鲵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虽然成立了保护区,但保护区仅得到上级拨款20万元经费,无法加强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根本无钱进行人工驯养繁殖研究。新疆北鲵各栖息地相隔远,面积小,种群数量少,各种群间无法进行基因交流,种群生存能力较弱。苏鲁别珍是天然牧场,常年放牧,牲畜饮水时常踏死北鲵,对北鲵栖息地有极大破坏作用。当地气候干旱降水少,也对北鲵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威胁。人为、自然的诸多因素,造成新疆北鲵的栖息范围逐渐缩小。当地环保部门的有关人士呼吁:不进一步加强保护北鲵,北鲵将遭灭顶之灾。

新疆北鲵的物种发现

1866年俄国动物学家凯塞尔在新疆阿拉套山发现一种长约20多厘米、手指粗细、浑身光滑、水陆两栖有点像蜥蜴的动物。这是他从未见过的,他断定这是一个重大发现,于是把这种动物带回了实验室并作了种属描述。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间,中国的、外国的专家曾多次考察新疆和哈萨克斯坦的天山、阿拉套山地区试图找到这种神秘的动物。一次次的失败后人们断定这种凯塞尔见过的动物已经灭绝了,不会再有人见到它们了。1989年9月,新疆师范大学生物系的一名温泉县的学生从家里带来一只四脚蛇,生物系教师王秀玲一下就想到了整天给学生们讲的100年前俄国人发现的但谁也没见过的那个家伙。第二天她和几个同事直奔温泉县,1989年9月6日,距凯塞尔最后一次见到这种动物已经过去了123年。1990年又发现了北鲵的第二个栖息地。在王秀玲的不懈努力下,1997年12月29日,自治区批准建立自治区级北鲵保护区,她也成为中国国内实地研究培育北鲵唯一的学者,所以人们形象的称她“北鲵之母”,她因此获得2001年地球奖教育组地区个人奖。

大鲵与新疆北鲵的区别

新疆北鲵也被称为“娃娃鱼”,然而,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娃娃鱼(大鲵)相比,新疆北鲵的体量要小得多,一般全长仅150-200毫米,最长的也不过250毫米左右。其近似椭圆形的头部前端略呈三角形,眼睛分布于头部两侧上方并向外突出,圆柱状躯干两边各有肋沟12-13条,清晰可见,尾部则相当头与躯干的总长。其水生与陆生个体的肤色有所不同,陆地生活时成体为淡黄绿色,在水中则为褐色或黑褐色。雌性尾部较雄性略短。最有趣的是,其前指后趾呈不对称分布,指4趾5,即便在同类中亦为少见。目前,其分布区之狭小以及其数量之稀少,已经引起保护界的广泛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