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纤毛虫怎么防治
高利润高风险!海参近几年养殖面积越来越大,同时寄生虫病害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其中盾纤毛虫便是“顽固分子”之一。盾纤毛虫能感染苗期幼参和保苗期的幼参,全年都可能发生,一般多发于5-8月,该病传染率高,传播快,处理难度较大,往往伴随细菌的交叉传染,可造成稚参、幼参的大批死亡,一般病原为盾纤毛虫,也叫嗜腐虫。海参盾纤毛虫病的大规模发生与海参的生存环境条件密不可分,首先环境条件好,再加上海参的抗病能力和抗应激能力强,被传染的几率就小。一、养殖环境1. 养殖用水应经过严格筛滤,出水口可用300目筛网袋过滤处理后再使用。定期用植物驱虫剂泼洒水体,减少水体中的盾纤毛虫。2. 及时清除池底和排水沟中的污物,保持排水沟清洁,并定期用生石灰等进行消毒。3. 分池倒苗或者更换附着基时,应避免将收集参苗的网袋与排水沟底部接触,可使用专用的集苗器,防止排水沟中有害微生物的交叉污染。同时操作小心谨慎,避免海参受伤。4. 缩短换板时间间隔,保持附着基表面的清洁。适时换池,养殖密度不宜过大,创造良好的水质环境。二、减少体内纤毛虫1.选用正规饵料,有条件的经过消毒处理再行投喂。杀灭饵料中的致病菌和纤毛虫等寄生虫病原,防止“病从口入”。投饵不宜过量,坚持“四定”原则。2.日常拌料拌服乐畅桉树精油,1瓶拌料20斤,每餐投喂,降低纤毛虫感染几率。其成分桉叶素具有菌虫双抗的作用,穿透力强,不伤害海参不伤害水体,对盾纤毛虫以驱代杀,配合泼洒效果更佳,参考量1-2ppm。勤观察勤检查,早发现早处理,对病参以及发病池进行隔离消毒。发病初期治愈难度小,若盾纤毛虫侵入海参组织深处,出现腐烂化皮严重时则已经回天乏术。发病初期,可采用调节水温、水质,配合抗菌药物处理伤口,同时拌服乐畅1瓶拌料10斤、药浴5g/盆全方面处理,一般会有明显效果。
如何区别纤毛虫纲、鞭毛虫纲、肉足虫纲3类原生动物
纤毛虫纲的原生动物成体或生活周期的某个时期具有纤毛,以纤毛为其运动及取食的细胞器。纤毛虫都具有两种类型的细胞核,即大核与小核。大核与细胞的RNA合成有关,也称营养核(vegetative nucleus),小核与细胞的DNA合成有关,也称生殖核(reproduction nucleus)。无性生殖行横分裂,有性生殖为接合生殖。鞭毛纲:形态:身体通常具鞭毛,以鞭毛为运动细胞器,鞭毛常为 1 -2条,少数种类有多条。营养方式:有的自养,有的异养。自养:体内有叶绿体,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异养:有两种形式:渗透营养(osmotrophy),也称腐生营养。吞噬营养(phagotrophy),也称动物性营养。繁殖:分有性和无性繁殖 2 类:无性繁殖:一般为纵二裂。有性繁殖:配子结合或整个个体结合。肉足纲:身体无一定形状,即虫体表面的任何部位都可以形成临时性凸起,称伪足。伪足有摄食和运动的功能。靠伪足的运动称变形运动。
后生动物的起源进化
所有的动物学家一致认为后生动物(即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但是由哪类单细胞动物进化以及通过什么形式进化,各家的意见并不一致。主要的看法有以下两种:(1)祖先后生动物来自一个多核的纤毛虫,以后每个核被一团原生质包围并分隔,形成多细胞动物。(2)后生动物来自群体的鞭毛虫,通过细胞的特化形成多细胞动物。 一、多核理论(syncytial theory) 该理论由Hadzi(1953)提出,并为Hanson(1977)所支持。他们认为多细胞动物的祖先是来源于多核的原纤毛虫,即后生动物的祖先在结构上是多核的,以后每个核获得一部分原生质及核膜而形成了多细胞的结构。由于许多纤毛虫的身体趋向于两侧对称,所以他们认为祖先后生动物是两侧对称的,由这种祖先再发展成无肠的扁虫,所以无肠的扁虫是现在生存的最原始的后生动物。事实上无肠类扁虫是与纤毛虫大小相似、两侧对称、具有纤毛、趋向于合胞状(即细胞间界限不清楚,细胞质中具有多核),这些特征似乎支持无肠扁虫是原始的多细胞动物的学说。但无肠扁虫缺乏纤毛虫所特有的大核与小核的分化,所以他们也假定在多核的原纤毛虫类也是缺乏大核的,只是以后在进化过程中才发展起来大、小核的区别,并导致高等纤毛虫的出现。 关于多核理论,存在着许多反对意见,因为在任何动物类群的个体发育中,都没有出现过多核体分化成多细胞的现象。事实上无肠类的合胞化现象是在典型的胚胎细胞分裂之后出现的次生现象。况且,并不能用来解释纤毛虫祖先在后生动物中精子普遍具有鞭毛的现象。最重要的反对意见是不同意无肠目作为最原始的现存的后生动物,否则扁形动物的两侧对称变成了最原始的对称方式,而低等的后生动物如腔肠动物的辐射对称却是比两侧对称更进化的特征,这显然是不能解释腔肠动物的两胚层及其他原始性特征的。 二、群体理论(colonial theory) 该理论由德国科学家Haeckel(1874)最早提出,以后又被俄国的Metschnikoff(1887)所修正,是最经典及最流行的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他们认为后生动物是来自群体鞭毛虫,最初的祖先鞭毛虫动物可能像团藻一样是一个球形中空的具鞭毛的群体结构,它有了前、后轴,运动时前极向前。群体已有了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的分化,他们把这种祖先鞭毛虫称为囊胚虫(blastaea)。现存的后生动物个体发育中的囊胚期是囊胚虫在发育中的重现。按Haeckel的理论囊胚虫经过内陷法产生一个双层细胞的有机体,称原肠虫(gastraea)。现存的后生动物个体发育中的原肠胚期即原肠虫在发育中的重现。另外,Haeckel还注意到原肠虫与某些低等的后生动物如腔肠动物是有相似性的,如双层细胞结构,具有一囊状的消化腔,只有一个出、入口与外界相通等。Metschnikoff首先注意到腔肠动物中原始的种类原肠的形成不是经过内陷法,而是由移入法即囊胚期的细胞分裂后不断地移入囊胚腔,最后形成一实心的原肠胚。他修正了Haeckel的理论,认为囊胚虫可能经过细胞移入形成原肠虫。按照他的修正,近代群体理论的支持者们认为后生动物祖先曾经是卵圆形和放射对称的(图3-10),动物的外表细胞具鞭毛,鞭毛具有感觉与运动的功能。囊胚虫经过细胞分裂及移入囊胚腔,从而形成了内层细胞,内层的细胞团具有营养与繁殖的机能。动物没有口,食物可由外表的任何细胞吞入,并运送到内层细胞,这个假想的祖先动物非常相似于现存腔肠动物的浮浪幼虫(planula),因此将它称为浮浪幼虫祖先(planuloid ancestor)。 现存的某些植鞭毛虫对后生动物祖先来自团藻样的鞭毛虫是最好的佐证,现存后生动物的精子普遍的具有鞭毛,也有利于鞭毛虫起源的学说。总之,一个可能的假设是:后生动物是由某些现已灭绝的、具有群体结构、自由游泳、辐射对称的浮浪幼虫状的祖先动物进化而来。从这个观点出发,原始的辐射对称的腔肠动物可能是直接由浮浪幼虫祖先进化而来,而两侧对称的扁形动物是以后经过了对称方式的改变,并形成了三胚层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