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鳄有何特征
扬子鳄在分类学上位于脊椎动物、爬行纲、鳄目、鼍(tuō)科。
扬子鳄又名鼍,或称中华鼍、土龙、猪婆龙。将扬子鳄称为鼍,早在商殷的甲骨文里就有记载了。古人常认为鼍是龙的一种。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书就将扬子鳄称为“鼍龙”。老百姓则将它称为“土龙”,“猪婆龙”。总之古代人们将扬子鳄视为“龙”。
扬子鳄身长2米左右,体重10~30公斤,全身明显地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全身皮肤革制化,覆盖着革制甲片,腹部的甲片较软。背部呈暗褐色或黑黄色,腹部为灰色,尾部长而侧扁,有灰黑或灰黄相间的条纹。它的尾是自卫和攻击敌人的武器,在水中还起到推动身体前进的作用。它的四肢较短而有力,一对前肢和一对后肢有明显的区别:前肢有五指,指间无蹼,后肢有四趾,趾间有蹼。这些结构特点适于它既可在水中也可在陆地生活的特点。
扬子鳄有冬眠的习性,因为它所在的栖息地冬季较寒冷,气温到0℃以下,这样的温度使得它只好躲到洞中冬眠。据观察,它冬眠的时间从10月下旬开始到第二年的四月中旬左右结束,算来扬子鳄冬眠的时间有半年之久。它用以冬眠的洞有些不一般,洞穴距地面两米深,洞内构造复杂,有洞口、洞道、室、卧台、水潭、气筒等。卧台是扬子鳄躺着的地方,在最寒冷的季节,卧台上的温度也有十摄氏度左右。扬子鳄在这样高级的洞内冬眠,肯定是非常舒适的。它在冬眠的初始和即将结束的这两段期间内,入眠的程度不深,受到刺激能够有反应。中间这段时间较长,且入眠的程度很深沉,就好像死了似的,看不到它的呼吸现象。
刚刚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的扬子鳄,首先要全力以赴去觅食。过不多久,体力充分恢复后的扬子鳄们,雌雄之间开始发出不同的求偶叫声和雌雄一呼一应,在百米之外可听到雄鳄洪亮的叫声和雌鳄较为低沉的叫声。它们以呼叫声作为信号,逐渐靠拢,聚合到一起。这时大约已经到了6月上旬。扬子鳄在水中交配,体内受精。到了7月初左右,雌鳄开始用杂草、枯枝和泥土在合适的地方建筑圆形的巢穴供产卵用。巢穴建成以后,产卵期也到了。7月中旬左右雌鳄开始产卵,每巢约产卵10~30枚。卵为灰白色,比鸡蛋略小。卵上面覆盖着厚草,此时已是夏季最炎热的季节了,很快,部分巢材和厚草在炎热的阳光照射下腐烂发酵,并散发出热量,鳄卵正是利用这种热量和阳光的热能来进行孵化。在孵化期内母鳄经常来到巢旁守卫,大约两个多月的时间,母鳄在巢边听到仔鳄的叫声后,会马上扒开盖在仔鳄身体上面的覆草等,帮助仔鳄爬出巢穴,并把它们引到水池内。仔鳄体表有桔红色的横纹,色泽非常鲜艳,与成鳄体色有明显的不同。
关于扬子鳄的资料
您好,此答案摘自百度百科,希望你能满意!参考网址: 全身有明显的分部,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全身皮肤革制化,覆盖着革制甲片,腹部的甲片较高。背部呈暗褐色或墨黄色,腹部为灰色,尾部长而侧扁,有灰黑或灰黄相间手术纹。它的尾是自卫和攻击敌人的武器,在水中还起到推动身体前进的作用。四肢较短而有力,它的一对前肢和一对后肢有明显的区别:前肢有五指,指间无蹼;后肢有四趾,趾间有蹼。这些结构特点适于它既可在水中也可在陆地生活。 尾长与身长相近。头扁,吻长,外鼻孔位于吻端,具活瓣。身体外被革质甲片,腹甲较软;甲片近长方形,排列整齐;有两列甲片突起形成两条嵴纵贯全身。四肢短粗,趾间具蹼,趾端有爪。身体背面为灰褐色,腹部前面为灰色,自肛门向后灰黄相间。尾侧扁。初生小鳄为黑色,带黄色横纹。 扬子鳄的吻短而纯圆,吻的前端生有鼻孔一对。有意思的是,它的鼻孔有瓣膜可开可闭。眼为全黑色,且有眼睑和膜,所以扬子鳄的眼睛可张开可合闭。 主要分布在我国安徽、浙江、江西等地的局部地区。 扬子鳄生活在淡水里,喜欢栖息在湖泊、沼泽的滩地或丘陵山涧长满乱草蓬蒿的潮湿地带。它具有高超的挖洞打穴的本领,头、尾和锐利的趾爪都是它的打洞打穴工具。俗话说“狡兔三窟”,而扬子鳄的洞穴还超过三窟。它的洞穴常有几个洞口,有的在岸边滩地芦苇、竹林丛生之处,有的在池沼底部,地面上有出入口、通气口,而且还有适应各种水位高度的侧洞口。洞穴内曲径通幽,纵横交错,恰似一座地下迷宫。也许正是这种地下迷宫帮助它们渡过了严寒的大冰期和寒冷的冬天,同时也帮助它们逃避了敌害而幸存下来。以鱼、蛙、田螺和河蚌等作为食物。但有时会袭击家禽和压坏庄稼,加上它长相“丑陋“,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有害动物而被捕杀,所以数量稀少。 19世纪,扬子鳄出没在长江下游,湖北、安徽、江西和江苏境内,喜在丘陵溪壑和湖河的浅滩上挖洞筑穴,不过这种爬行动物却离不开水。它在陆地上动作笨拙迟缓,一旦到水里,却如鱼得水。而这种水陆两栖的特点,导致了扬子鳄的悲惨命运。扬子鳄筑穴的浅滩多被开垦为农田,丘陵植被被大量破坏,丘陵地带的蓄水能力大大降低,干旱和水涝频繁发生,使扬子鳄不得不离开其洞穴,四处寻找适宜的栖息地。这种迁移过程又为自然死亡和人为捕杀创造了机会。扬子鳄多年来遭到大量的捕杀,洞穴被人为破坏,蛋被捣坏或被掏走。而化肥农药的使用也大大减少了扬子鳄的主要食物--水生动物的数量。目前扬子鳄分布范围缩减到江西、安徽和浙江三省交界的狭小地区。 70年代开始了大量的保护工作。1979年在安徽宣城建立了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1980年建立了扬子鳄自然保护区。与此同时我国人民也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保护行动,使扬子鳄的数量有所上升。1983年的普查,发现野生扬子鳄数量仅有500条。1992年的普查发现,野生扬子鳄的数量增加到900条。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更是取得突出成绩,近几年先后孵出幼鳄7000条。这是十分可喜的,人工繁殖的极大成功,为扬子鳄数量的恢复创造了条件。 如今中国大约圈养了10,000头以上的扬子鳄,主要在位于安徽宣城市的中国扬子鳄繁殖中心,以及许多动物园里。 从70年代起,我国的科学工作者迈上了充满坎坷的人工繁殖扬子鳄的征途,现在我国人工孵化鳄卵、人工繁殖鳄群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在他们不懈的努力下,扬子鳄的数量已从建场初期的170条增加到4000多条,现在每年的繁殖数量都在1000条以上,扬子鳄已成为被国际贸易公约批准的第一种可以进行商品化开发利用的受胁动物。 扬子鳄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列入CITES附录I,IUCN则列为极危。
扬子鳄的资料
别名中华鼍、土龙、猪婆龙,属于鼍科,学名为 Alligator sinensis。 成体全长可达2米左右,尾长与身长相近。头扁,吻长,外鼻孔位于吻端,具活瓣。身体外被革质甲片,腹甲较软;甲片近长方形,排列整齐;有两列甲片突起形成两条嵴纵贯全身。四肢短粗,趾间具蹼,趾端有爪。身体背面为灰褐色,腹部前面为灰色,自肛门向后灰黄相间。尾侧扁。初生小鳄为黑色,带黄色横纹。 在江湖和水塘边掘穴而栖,性情凶猛,以各种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和甲壳类为食。6月份交配,7~8月份产卵,每窝可产卵20枚以上。卵产于草丛中,上覆杂草,母鳄则守护在一旁,靠自然温度孵化,孵化期约为60天。具冬眠习性。 产于安徽、浙江和江苏的交界处。扬子鳄是我国特有的孑遗物种,它在生理上具有许多残遗特征,分布上的不连续性也说明了这一点。为了探索扬子鳄的奥秘,我国已建立了扬子鳄保护区和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中国扬子鳄村 泗安镇尹家边扬子鳄自然保护区是国内第二大扬子鳄自然保护区,位于长兴县管埭乡尹家边村,由扬子鳄自然繁殖母子湖、鳄鱼系列池、钓鱼馆、人鳄共乐园、鳄鱼标本陈列室、扬子鳄度假村组成。占地67公顷,现有大小鳄鱼198条,吸引着国内外知名人士前来参观,《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多次作专题报道。保护区内河塘星罗棋布,竹木茂盛,绿草如茵,气候温和,环境幽静。其范围122,在其中建有0.67公顷的扬子鳄繁殖场。该场由扬子鳄自然繁殖母子湖、不同年龄的鳄鱼系列池、钓鱼馆、人鳄共乐园、鳄鱼标本陈列室组成。 场内圈养着当代的“中国鳄鱼王”和“鳄鱼光荣妈妈”,它们从1984年至今已繁殖了子一代238条。扬子鳄繁殖场,距长管公路752米,离国道318澄心寺车站2公里。从长兴乘汽车沿318国道西行20公里处,再向南1200米转东752米到达。 扬子鳄与恐龙类、翼龙类源出于一祖,从中生代繁衍至今。据调查,扬子鳄仅存于我国,且分布区窄小,数量稀少。长兴的尹家边环境僻静,气候温和,食料丰富,最适合扬子鳄栖息繁衍。长兴县扬子鳄保护区负责人告诉记者,扬子鳄可以为研究大陆漂移、生物进化等世界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对于保护生物多样化,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现在,长兴已建设好扬子鳄繁殖中心,正在落实放归自然计划。目前,保护区有扬子鳄366条,5年后繁殖中心将达到1000条,放归大自然(生态场)700多条,10年后扬子鳄总量将达到4000条。放归自然生态已选址两处,规划改造湿地1000亩。扬子鳄是我国特有的鳄类,也是世界上濒临绝灭的爬行动物之一。它的身体长约1.5-2米,不如非洲鳄和泰国鳄的体型那么巨大。扬子鳄的吻短钝,属短吻鳄的一种。因为扬子鳄的外貌非常像“龙”,所以俗称“土龙”或“猪婆龙”。上世纪70年代,它被携出国门,云游欧洲,名扬世界。 鳄类与庞然大物恐龙在中生代曾繁盛一时,独霸天下。可是经历了7000万年的生物大绝灭时期以后,骄横一世的恐龙遭到了灭顶之灾,而扬子鳄却成了残存下来的少数爬行动物之一。为什么扬子鳄能神奇般地生存下来呢?这个问题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受到了生物学家的重视,扬子鳄在科学研究上有较高的价值。 有人把扬子鳄称为鳄鱼,把它看作是鱼一类的水生动物。其实扬子鳄没有鳃,也不是水生动物,只不过扬子鳄又回到水中,形成了一些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具有水陆两栖的本领而已。这样,扬子鳄就扩大了生活的领域,使它们容易在生存斗争中成为优胜者。 扬子鳄喜欢栖息在湖泊、沼泽的滩地或丘陵山涧长满乱草蓬蒿的潮湿地带。它具有高超的挖洞打穴的本领,头、尾和锐利的趾爪都是它的打洞打穴工具。俗话说“狡兔三窟”,而扬子鳄的洞穴还超过三窟。它的洞穴常有几个洞口,有的在岸边滩地芦苇、竹林丛生之处,有的在池沼底部,地面上有出入口、通气口,而且还有适应各种水位高度的侧洞口。洞穴内曲径通幽,纵横交错,恰似一座地下迷宫。也许正是这种地下迷宫帮助它们渡过了严寒的大冰期和寒冷的冬天,同时也帮助它们逃避了敌害而幸存下来。 扬子鳄喜静,白天常隐居在洞穴中,夜间外出觅食。不过它也在白天出来活动,尤其是喜欢在洞穴附近的岸边、沙滩上晒太阳。它常紧闭双眼,爬伏不动,处于半睡眠状态,给人们以行动迟钝的假象,可是,当它一旦遇到敌害或发现食物时,就会立即将粗大的尾巴用力左右甩动,迅速沉入水底逃避敌害或追逐食物。它最爱吃的食物是田螺、河蚌、小鱼、小虾、水鸟、野兔、水蛇等动物。扬子鳄的食量很大,能把吸收的营养物质大量地贮存在体内,因而它就有很强的耐饥能力,可以渡过漫长的冬眠期。 扬子鳄的子孙曾兴旺发达过,七八十年前,安徽芜湖万春圩一带的河滩上还生活着很多扬子鳄。据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可是到了1949年,那里已很难听到扬子鳄的吼叫声了。现在,扬子鳄的分布区不断缩小,数量也日益减少。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分析起来,主要还是栖息地环境的破坏。加上扬子鳄全身都是宝,它的肉曾是宴席上的佳肴,它的皮是制造高档革制品的上好材料,它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因此遭到人们的乱捕滥杀。又因为扬子鳄是一种肉食性动物,能在圩堤上挖穴打洞,因此农民曾把它当作有害动物,见了就捕杀。扬子鳄已处于几乎要绝灭的境地。 为此,我国政府于1972年将扬子鳄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73年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将它列入重点保护动物名录,禁止贸易。1981年,据专家估计,野外生存的扬子鳄仅有300--500条,这一物种可能在10年内绝灭。然而令人高兴的是,时至今日,扬子鳄不仅没有绝灭,而且数量已大大增加。这一人间奇迹又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 为了保住扬子鳄这一物种,改变濒临绝灭的状况,让它世世代代生存发展下去,我国政府投入了巨大的物力和人力,建立了安徽国家级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和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 可是仅靠扬子鳄自身的繁殖,仍无法挽回种群趋向绝灭的总趋势。从70年代起,我国的科学工作者迈上了充满坎坷的人工繁殖扬子鳄的征途,现在我国人工孵化鳄卵、人工繁殖鳄群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在他们不懈的努力下,扬子鳄的数量已从建场初期的170条增加到4000多条,现在每年的繁殖数量都在1000条以上,扬子鳄已成为被国际贸易公约批准的第一种可以进行商品化开发利用的受胁动物。扬子鳄 扬子鳄是我国特产动物,已频临灭绝。我国已经把它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扬子鳄栖息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和安徽、浙江等地。它的别名叫中华鳄,俗名称土龙,猪婆龙。人们把扬子鳄称为“活化石”,是因为它在两亿年前的恐龙时代就存在了,由于环境的变化,恐龙等爬行动物灭绝了,而扬子鳄却一直延续到今天。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恐龙等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现在,人们研究恐龙时,除了根据恐龙化石以外,也常常以扬子鳄去推断恐龙的生活习性。因此,扬子鳄对于人们研究古代爬行动物的兴衰和研究古地质学的生物进化,都有重要意义。 扬子鳄身长约2米,像条大蜥蜴。嘴长,里面长着锋利的牙齿。背部暗褐色,有的呈深绿色,腹部灰色,皮肤上覆盖着大鳞片,像全副武装了一样。它四肢粗壮,尾巴特长,其长甚至超过了头和身体长度的总和。 扬子鳄生活在水边的芦苇或竹林地带,以鱼、蛙、田螺和河蚌等作为食物。但有时会袭击家禽和压坏庄稼,加上它长相“丑陋”,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有害动物而被捕杀,所以数量稀少。目前我国野外扬子鳄数量不足500只。我国的一些地区内建立了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和人工养殖场。安徽的繁殖研究中心圈养数量已达到4000多只。每年十月,扬子鳄就钻进洞穴中冬眠,到第二年四五月才出来活动。它以卵繁殖,6月份交配,一般7、8月产卵,每次约产卵26枚,幼鳄9月出克。 听了我的介绍,大家也应该熟习扬子鳄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