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这么凶猛,为何还会怕驴呢
狼害怕比自己体型大的动物。一位50多岁的老牧民告诉我:在2013年,一头蒙古野驴为给幼崽报仇,竟不顾生死,舍命冲向狼群,在12只野狼的围攻下将狼王活活踢死,临死之前,依旧死死咬住狼王的脑袋,直到身体被狼群撕碎才放手。
1.关于野驴:野驴又叫蒙古野驴,分布于中国的内蒙古,体型很大,成年野驴体长可达2.6米,尾长0.8米,体重最高可达500斤,而且四肢强壮、步伐稳重,非常善于奔跑。
2.野驴喜欢群居生活,而且成员数量很多,最大的群体个数在100-200头之间,而且成员间配合默契,全力冲刺可以把狼群远远甩在身后。野驴的主食是苔草、蒿类,它们的生存能力很强,耐旱耐饿,可以多日不饮水。
3.野驴的攻击力手段丰富,还能利用驴打滚躲避狼的攻击野驴虽然是食草动物,但它们的咬合力非常惊人,尤其是在受到威胁的时候,它会死死的咬住敌人,不把敌人咬掉一层皮,绝不罢手。以前在农村,隔壁家的小孩就是因为好奇把手伸进了毛驴的嘴里,结果直接被咬断了一根手指,十分可怜。而狼的防御力较差,身上有许多柔软的部位,一旦被野驴咬中肯定重伤。此外,野驴的踢技也十分了得,它们的后腿非常健壮,全力一击的力量是自身体重的5倍,甚至连木板都能击碎。以至于农村形容笨的人,都说他脑袋被驴踢了,可见驴子的杀伤力有多大。而且狼因为身高很矮,所以在捕食的时候喜欢攻击猎物的臀部,这种攻击方式正中野驴的下怀,所以狼是不会轻易招惹野驴的。值得一提的是,野驴不仅攻击力超强,它们还会使用一招“驴打滚”的摆脱技巧,即使身体被狼咬住,野驴也会通过打滚,摆脱狼的纠缠。当然这些都是野驴千百万年来在野外锻炼出来的生存技巧,对狼可以起到完美的克制作用。4.野驴体型比狼大很多,在力量方面碾压狼除了攻击手段外,野驴在体型和力量上也完全碾压狼,通常来说,食草动物的体型都要比食肉动物大很多,野驴和狼也是这样。在美国有一头名叫“罗穆卢斯”的驴子,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驴,它的身高2米多,体重超过700斤,比平常的野驴足足大了一圈,而且它的战斗力也非常强悍,据说从2012年开始,它就代替猎犬成为了当地农场的“守护神”,并多次打退了野兽的偷袭。
《狼》的全文注释
全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释义: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
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的处境很危急,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柴,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着刀。
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
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出自:蒲松龄[清代]《狼三则》第二则。
扩展资料:
文章创作背景
《狼三则》第二则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本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镇定和狼的狡猾贪婪,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一狼径去”,另有图谋;“犬坐于前”(这里的“犬”是名词活用作状语,像狗一样),牵制屠户,更见出狼的狡诈。“目似瞑,意暇甚”,演得逼真,气氛似有所缓和。
“暴起”、“刀劈”、“毙之”,屠户不为假象迷惑,抓住时机,当机立断敢于斗争,取得了一半的胜利。到这儿并未让人松口气。“转视积薪后”说明屠户已深刻认识到狼的本性,变得警觉。“一狼洞其中”终将狼的本性暴露无遗,再点狼的狡诈阴险,“乃悟”说明斗争使屠户对狼的奸诈有了深刻认识。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方撤帐归家。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 卷、491篇,约40余万字。
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蒲松龄纪念馆,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坐落在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是为纪念蒲松龄而设立的文化名人纪念馆,属比较典型的明清风格的北方农家建筑。
蒲松龄纪念馆现拥有六个小院、七个展室,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展览面积2000多平方米。整座建筑以聊斋为主题,向外辐射,院落门庭,错落有致,既保持了历史风貌,又独具地方特色。蒲松龄纪念馆收藏的文物包括资料在内达到500余件。
其中,蒲松龄的四枚印章和《蒲松龄纪念馆画像》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主要景点有聊斋复原陈列、蒲松龄生平展室、蒲松龄著述展室、蒲松龄著述外文和研究成果展室、聊斋故事彩塑展、馆藏名人字画展、回顾展。
2015年4月4日我国发行《中国古代文学家(四)》邮票,其中第一枚就是蒲松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