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鹭的生活习性
岩鹭栖息于海边,常集成小群活动。飞行时速度缓慢,常在海上及岩礁上低空飞翔。主要以各种水生植物为食。繁殖期间在岩棚上产卵。巢筑于小岛大砾石下的石堆上。通常只在岩岸出现,常停立于海边岩石上或飞跃于浪花间,贴近海面飞行,大多单独活动,有时3、5成群。捕捉生存于石缝中之蟹类及啄食田间带里的小形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岩鹭主要以鱼类、虾、蟹、甲壳类、昆虫和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为食。通常沿岸边岩石慢步行走觅食。觅食时身蹲得很低,缩脖驼背,轻轻的、甚至有点偷偷摸摸地接近被猎物,然后乘其不备,突然袭击。岩鹭还是一个很熟练的“小偷”,常常到成群繁殖的鸥类中间偷吃亲鸟带给雏鸟的鱼类等食物。岩鹭每年4-6月繁殖,营巢于海岛岩壁的缝隙或平台上,也在树上或低矮的灌木上营巢。营巢时也成群,但并不象其他鹭类那样密集,而是在海岛的岩石上分散开来。它的巢也较为简陋,通常由枯枝和草茎构成盘状。每窝产卵2-5枚,卵的颜色为淡青色或淡绿色。岩鹭的数量也很稀少,据1990年和1992年国际水禽研究局组织的隆冬水鸟调查,1990年在中国仅见到3只,其中1只在台湾,1992年则仅在台湾见到10只,此外还在东南亚见到24只。因此也被列为国家II级保护动物。叫声:进食时发出粗哑呱呱的喉音,告警时发出更为粗哑的arrk声。
岩鹭的形态特征
岩鹭有体长55-64厘米的白色或炭灰色鹭。灰色型较常见,体羽清一灰色并具短冠羽,近白色的颏在野外清楚可见。白色型与牛背鹭的区别在体型较大,头及颈狭窄。与其他鹭的区别为腿偏绿色且相对较短,嘴浅色,习性也不同。灰型全身呈灰色,头部有羽冠,胸部与背部有细长的白色蓑羽。嘴为黄色,前端为暗褐色。亦有喉部白色的个体,以灰型居多。脚为暗绿色。嘴长85-93毫米,翼长274-315毫米,尾长93-121毫米。白型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通体呈白色。与白鹭相似。背部羽毛延伸至尾的基部,并不像其他白鹭那样成蓑羽状。嘴绿黄色,脚淡绿色。白型十分稀少。白色型全身的羽毛洁白无瑕,脸部裸露的皮肤为黄绿色,眼睛和嘴通常为黄色,脚为黄绿色,趾为黄色,繁殖期间头后部和前颈下部生有长的披针形饰羽,背部有长的蓑羽,但仅抵达尾羽的基部。冬季头部、背部和前颈的饰羽消失。它与体羽也是白色的白鹭、黄嘴白鹭等难以区别,只有嘴较为粗厚,直到先端才变细的特点较为突出,不象白鹭或黄嘴白鹭的嘴那样逐渐变细变尖,另外它们还有两点主要的不同:一是岩鹭的脚较为粗短,胫下部裸露的部分少,飞行时脚超出尾羽的部分也少,而白鹭和黄嘴白鹭的脚较为细长,胫下部裸露得多,飞翔时脚远远超出尾羽的外面;二是白鹭和黄嘴白鹭背部蓑羽均超过了尾羽的端部,而岩鹭则仅达到尾羽的基部。黑色型则全身羽毛主要呈暗石板灰色或者蓝灰色,但颏和喉为白色,嘴为黄色或黑色,脚为黄绿色,这种色型的岩鹭与其他鹭类区别起来就很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