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一下:本文非专为答复题主问题而写,本是我本身写的一篇公号文,有较多题外话。
话题是从早晨和儿子聊天起头的。媳妇说中学古文篇数增加良多。我接话说:那孩子们不更怕啦?不是说学生几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嘛。
没想到儿子接话:一怕写做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
我笑了:你怎么也听过那话?晓得周树人是谁不?
当然晓得啦,儿子说,教师给我们放过(有关)鲁迅的一个片子呢,你认为我没看过啊!
我随手抽出一本《鲁迅小说全集》,翻给儿子看:其实鲁迅小说很有意思的。你看那《孔乙己》,就出格好玩。
媳妇接话了:那结尾才好玩呢——大约孔乙己确实死了——如果一般人那么写,教师必定说你病句,又是大约,又是确实,你到底是必定呢仍是不愿定啊?
见儿子听得高兴,媳妇又拿鲁迅另一篇《秋夜》说事:在我的后园,能够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儿子和妈妈抢着说:不就说有两株枣树嘛!还一株,又一株呢。
我说,那算什么,鲁迅还生造字呢。在写闰土那篇里,他就生造了一个猹字。上学的时候,课文下面只简单注讲解:那是鲁迅自造的字,音同查。到如今我也不晓得到底是个什么动物。
媳妇和儿子对猹为何物其实不感兴趣。他们对造字感兴趣,又聊到曌字,讲到了武则天。
我呢,心里一痒,拿出《新华字典》,翻到猹字。
猹 chá <方> 鲁迅小说《故土》提到的一种像獾的野兽,喜好吃瓜。绝望。那都第11版了,仍是那鬼样子,就不克不及请教下动物学家,说清晰到底是什么动物?
再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再次绝望:野兽,像獾,喜好吃瓜(见于鲁迅小说》《故土》)。
那动物必定是存在的,在闰土家村夫口中有名字(猹),闰土也认得出来,但详细是哪种动物呢?从鲁迅写出来,到现在也快100年了(《故土》写于1921年1月),编入语文教材也该有半个世纪了吧?莫非就没人去考证下?
昔时的课文里还配有一张闰土刺猹的图。
配图者显然是按照鲁迅的描述,想象的猹。
既然起了猎奇心,我就继续查下去。
从《咬文嚼字》里翻出一篇《名人造字谈片》,提及鲁迅造猹字。
鲁迅曾在致舒新城的信中,做领会释:“猹”字是我据乡间人所说的声音,生造出来的。读如“查”,如今想起来,也许是獾吧。
做者说:鲁迅没想到的是,“查”是个多音字,既可读做chá,也可读做zhā。以查为音符的“猹”该读什么呢?中学语文届一度为此引起争议。如今总算已构成共识,以读chá为准。
也不晓得那共识的根底是什么。
又查了下百科,竟然专门做了生物考证,先点赞。
生物考证
鲁迅《少年闰土》文章颁发后,许多人都写信给鲁迅,问猹是什么动物。鲁迅1929年给舒新城的回信说:“‘猹’是我据乡间人所说的声音,生造出来的,读如‘查’。但我自已也不晓得就竟是如何的动物,因为那乃是闰土所说,他人不知其详”。《鲁迅小说选》,四川人民出书社,1979年1月,83页注[3]正文“……联络下文,可能指的狗獾,外形似狐而胖,尾较短,体色棕灰,四肢和胸腹黑色,多在沙地、山边或田野洞居,专吃瓜果。……”
狗獾,体重约10-12公斤,体长45—55厘米。头扁、鼻尖、耳短,颈短粗,尾巴较短,四肢短而粗壮,爪有力适于掘土,经常在洞里生活,背毛硬 而密,基部为白色,近末端的一段为黑褐色,毛尖白色,体侧白色毛较多。头部有白色纵毛三条;脸颊两侧各一条,中央一条由鼻尖到头顶。下颌、喉部和腹部以及四肢都呈棕黑色。狗獾多栖息在丛山密林、坟墓荒山、溪流湖泊,山坡丘陵的灌木丛中。喜群居,善挖洞。食性很杂,喜食动物的根茎、玉米、花生、菜类、瓜类、豆类、虫豸、蚯蚓、青蛙、鼠类和其他小哺乳类、小爬行类等。看完那生物考证,仍是郁闷。那仍是按照上下文推测啊。点赞撤销。
就没个更有说服力的?
又在知乎上搜到一篇问答。排名第一的谜底次要讲了鲁迅对他人疑问的两次答疑,在舒新城之前还答复了前苏联一位叫柏烈伟的:那“猹”字是本身造的,大要是獾一类的工具。
最初答者说:既然没人晓得是什么,所以就只好猜是獾了。搬出了果壳网的一个答复,贴了一张狗獾的照片。
排名第二的答主说请教了身为绍兴人的奶奶,给出了一张照片,暗示“就是那个,叫田猹,一般不超越4斤”。
然而,我查了下,觉得他贴的那图片更像是果子狸。
但我他赏识请教了绍兴家人的做法,那体例最少接近于考证,而不单单是推测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中国典籍与文化》上搜到一篇《说“猹”》,做者余柯君,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博士生,研究标的目的为汉语言文字学。
余博士(文章颁发于2016年,推测如今他已经拿到博士学位了吧?)从鲁迅及章运水(闰土)的口音动身,厘清(zhā和chá)那两种读音的来源,并在此根底上讨论“猹”应读何音以及可能是何种动物。
不愧是复旦大学博士,我觉得那研究标的目的仇家。看了全文,研究内容也很扎实,下表就是余博士给出的:
详细的阐发过程牵扯到语音学常识,我也不是很大白,贴一部门过来,各人感触感染下。
通过火析,余博士先是认为猹发音宜定为zhā,并进一步揣测猹应为獐,然后给出了更多佐证。
章运水家的两亩沙地就在曹娥江的下流,靠近海边。曹娥江两岸,至今仍然是芦苇丛生,那契合獐的栖息地的特征。据《上虞县志》载,1960年曾在上虞县境内发现过300余只獐、麂,1990年前后仍发现100只摆布的獐、麂活动陈迹。獐常出没在附近的农田偷食做物,雄性还有兴旺的獠牙,那为獐呈现在章运水家的西瓜地里偷食西瓜供给了可能性。獐的觉得灵敏,动作敏捷,契合闰土所说的“那畜生很伶俐”的特征。獐身段矮小,肩高0.45~0.55m,个头较小的獐有可能“反从胯下钻了”。獐夏日毛稀而较短,光润而略带棕红色,那契合“外相如油一般的滑”的特征。此外,鲁迅还“无端觉得(猹)状如小狗而凶猛”,从獐的外形上看,确实酷似小狗,只是脾气温顺而胆怯,“凶猛”的描述,或只是出于鲁迅的“无端”吧。余博士还进一步指出:
鲁迅在给舒新城的信中曾提及“如今想起来,(猹)也许是獾罢”,现有的辞书对“猹”的解释也大多“以经解经”,多做诸如“獾类的野兽”、“野兽,像獾”解。但在《故土》原文中,闰土明明说:“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那显然是将獾和猹对立了起来,两者显然不是一种动物。在绍兴话中,獾读做,声韵皆和“读如‘查’”相距较大,“猹”不太可能是獾。故从动物特征与该字的读音两方面来看,“猹”是獐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余博士最初隆重地说:今天我们沿着前人留下的“泥上指爪”去讨论“猹”应读为何音,系为何物,或许其实不能给“猹”一个“确诂”,只是希望可以聊备一说,供辞书编撰和语文教学参考。
如论若何,我觉得余博士的阐发比现有辞书、知乎及果壳网来得严谨。
最初,给出一张獐子的图片,各人赏识下闰土同窗所讲猹(zhā)(可能)的实面目。
(看照片,又觉得獐子貌似个头大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