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钝尾两端蛇
钝尾两端蛇是游蛇科的一种蛇类,也被各人叫双头蛇,越王蛇,是一种我国散布比力好的无毒蛇品种,也是国度林业局重点庇护的珍稀野生动物。
钝尾两端蛇身体不长,只要35厘米摆布,无鼻间鳞、颊鳞和颞鳞。上唇鳞4片,下唇鳞5片,面前鳞1片,眼后鳞1片。背鳞光滑。通体13行。肛鳞完好。尾下鳞两列。尾部粗钝,有黄色花纹;尾部外形、粗细、斑纹与头部类似,且有类似的黄色斑,初看很像两头都是头的样子。
钝尾两端蛇次要散布在南方各省,如浙江、 江苏, 安徽, 福建, 江西, 湖南(宜章), 广西, 贵州等个别县市,并非整个的省份都有,因而比力少见。
钝尾两端蛇次要生活在高山和平原都有栖息,多发现于海拔300米摆布的山丘。栖居在平原、丘陵及山区阴湿的土穴中。钝尾两端蛇适宜生活在温暖潮湿天气的地域,温带、亚热带地域常见生活于丘陵,山林地带,属于洞居类蛇。它在土壤下,动作非常隐秘。以蚯蚓为食。
两端蛇属蛇类,看似两个头,其实一端是尾巴。
两端蛇
2、白环蛇
白环蛇(学名:Lycodonaulicus)是游蛇科白环蛇属的爬虫类,次要生活于平原及丘陵地域,在中国大陆的福建、广东、云南等地有散布,是濒危物种。
白环蛇是一个属的蛇的总称,现存51种摆布,全数是无毒蛇。固然叫白环蛇,但纷歧定都具有白环,也有红环的,黄环的,黄点的,没环的等等。常见的赤链蛇为代表的链蛇属也已并入白环蛇属内。现为了更好的区分定义白环蛇属,将白环蛇属的中文属名改为链蛇属。
此中,黑背白环蛇(学名:Lycodon ruhstrati)为游蛇科白环蛇属的爬虫类。颊鳞和鼻间鳞不邻接;眶前鳞不与额鳞邻接;全身有黑白相间环纹,在躯干部有20-46条,在尾部有11-22条,仅在尾部的环纹围绕周身。其与银环蛇类似。
黑背白环蛇
双全白环蛇是游蛇科白环蛇属的一种爬虫类。头扁平,吻钝,头颈区别明显,更大全长雄性(740+217)mm,雌性(480+122)mm。生活于海拔1100-1700米山间林区的灌草丛中或丘陵地带。常常栖于灌木树上。夜晚活动。主食蜥蜴、蛇。散布于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缅甸、泰国、老挝以及中国大陆的浙江、福建、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一般生活于高山和丘陵地域以及常栖于灌木树上。该物种的形式产地在云南西部彭西。
双全白环蛇
福清白环蛇区别于黑背白环蛇最次要的特征是背鳞光滑,有较少的腹鳞和尾下鳞。福清白环蛇次要散布于福建、湖南、广东、香港、越南北部。
福清白环蛇
3、银环蛇
银环蛇是中国毒性最强的毒蛇,是我国十大毒蛇之一。危险性极高,银环蛇咬人时从不发出警告。它的毒液专门毁坏神经系统,被咬后伤口不红不肿不痛,仅有微痒觉得,很容易让人误认为没什么大碍。但1~4小时后便会全身中毒,灭亡率高达80%!
Bungarus multicinctus 银环蛇是眼镜蛇科,环蛇属下的成员,普遍散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各省份以及东南亚列国。其毒液强度能跻身亚洲陆生毒蛇前三甲,也能够称其为“中国毒性最强的陆栖毒蛇”。
银环蛇还有个亲戚Bungarus bungaroides 环蛇,根据LD50半致死量计算的话毒液略强于银环蛇,但是LD50尝试受尝试质料影响较大,且在我国仅在藏东南地域有散布,所以“中国第一毒”的称号仍是给银环蛇吧。
银环蛇
科普:白环蛇与银环蛇长得如斯类似,那你晓得怎么区分吗?
(1)银环蛇的背脊凸起,剖面像屋脊一般,而白环蛇则很圆滑,剖面呈圆形。
(2)银环蛇比拟白环蛇来说斑纹相对密集,规整,环纹数量较多。
(3)银环蛇脊鳞呈扩大的正六角形,而白环蛇的脊鳞与其他背鳞形态一致,固然有些品种也呈六角形,但不是正六角形,且不扩大。
注:生活中若是碰见了那类蛇,就不要区分能否是有剧毒的银环蛇,间接跑就行。因为猎奇害死猫。
区别
4、金环蛇
金环蛇(学名:Bungarus fasciatus),是我国十大毒蛇之一。俗称金甲带、金包铁、金脚带、花扇柄(客家话)、雨伞柄(潮州话)或佛蛇等,是环蛇属的一种,是毒性很强的蛇。
金环蛇的毒性较其近亲银环蛇弱,但仍然属剧毒蛇。被咬后也不克不及大意,其症状暗藏期较长,呈现呼吸困难,严峻者最初可因呼吸麻木及轮回衰竭而致死。金环蛇是一种具前沟牙的剧毒蛇,与眼镜蛇、灰鼠蛇合称“三蛇”,是出名的食用蛇种。金环蛇散布于北纬25度摆布及其以南地域。
金环蛇和其他环蛇属的蛇一样,动做迟缓,不爱攻击人类,次要以小型脊椎动物为食。金环蛇的毒性较其近亲银环蛇弱,但仍然属剧毒蛇,而数量也较银环蛇多。头卵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摆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森林、塘边、溪沟边和室第附近。
金环蛇 剧毒 神经毒 中国十大毒蛇之一
金环蛇
5、五步蛇
尖吻蝮是我国十大毒蛇之一,又称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蕲蛇、山谷虌、百花蛇、中华蝮等,是亚洲地域内相当出名的蛇种,尤其在台湾及华南一带更是自古已备受重视的蛇类。目前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
尖吻蝮就是传说中的五步蛇。散布地域有安徽、重庆、江西、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广西、贵州、广东及中国台湾。它有一个为人熟知的名字是“百步蛇”,意指人类只要曾被尖吻蝮所咬,脚下踏出一百步内一定会毒发身亡,以显示尖吻蝮的咬击其实奇毒无比。该蛇种个别较大,性格凶猛,毒牙较长,咬伤的情形较为严峻,其排毒量十分大,那灭亡率也就不问可知了,十分的高。
五步蛇
尖吻蝮
6、原锋芒蝮
原锋芒蝮俗名烙铁头,是我国十大毒蛇之一。在中国次要散布于浙江、安徽、福建、中国台湾、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蛇毒为混合毒,血轮回毒为主。咬一口更大放毒量108毫克,对人致死量为48毫克。也就是说被那货咬一口足以致人死地。
烙铁头
7、白眉蝮蛇
白眉蝮蛇是我国十大毒蛇之一,在中国多散布于东北长白山、福建、广东、广西,陕西,湖南等地。白眉蝮蛇毒为混合毒,次要成分为凝血酶。 成年个别一次排泄毒液200毫克摆布。时常蜷伏于沟壑,小草丛中,稍不留意碰触到它,就会中招。中招后需马上就要,会有生命危险,据说致死率据说有30%。
全长约1米,重达1.5公斤。头比力大,与颈区清楚显,吻短宽圆。头背的小鳞起棱,鼻孔大,位于吻部上端。体背呈棕灰色,具有3纵行大圆斑,每一圆斑的中央为紫色或深棕色,外周为黑色。最外侧有不规则的黑褐色花纹。腹部为灰白色,散有大的深棕色斑。
白眉蝮蛇
8、竹叶青蛇
别称竹叶青、青竹蛇、青竹彪、刁竹青、焦尾巴、赤尾青。竹叶青蛇散布于柬埔寨,中国(安徽、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湖北、江苏、江西、四川、云南、浙江、湖南湘西、台湾),印度(阿萨姆邦、大吉岭、锡金),老挝,缅甸,越南。
竹叶青蛇(学名:Trimeresurus stejnegeri)是蝰科、竹叶青蛇属的管牙类毒蛇。雄性更大全长77厘米,雌性98.1厘米。头较大、三角形,颈细,头颈区清楚显。头顶具细鳞;摆布鼻间鳞不相切,由细鳞分隔;背鳞除最外一行外均起鳞。雄蛇体侧有一红白相间的纵线纹路,雌性体侧纵线纹路为白色或淡黄色。有2亚种。
竹叶青蛇毒一般的化学成分含有出血毒,多种酶类及少量神经毒素捕食蛙类的竹叶青蛇。从临床效果察看,竹叶青蛇属于血循毒类,被咬伤后,伤口部分会呈现猛烈的灼痛,肿胀开展敏捷,其典型特征为血性水泡较多见,且呈现较早,一般较少呈现全身症状。
竹叶青
此中,白唇竹叶青是我国十大毒蛇之一,散布于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香港和澳门等处所。白唇竹叶青体长60—75厘米,尾长14—18厘米,体重约60克,头呈三角形,其顶部为青绿色。蛇毒以血循毒为主,毒性一般,少少会发作致命事务,其每次的排毒量为28mg摆布。但是,若是在被咬伤后伤口处置不妥,则会发作危险,能引起伤口剧痛,水肿,渐至皮下呈现紫斑,最初招致心脏衰竭灭亡。
9、黑眉锦蛇
黑眉锦蛇(拉丁名:Elaphe taeniura)是大型无毒蛇,全长可达2米摆布。黑眉锦蛇别号家蛇﹑秤星蛇﹑菜花蛇(虽王锦蛇也称菜花蛇,但四川、贵州一带称黑眉锦蛇为菜花蛇)﹑黄颌蛇﹑枸皮蛇﹑黄喉蛇﹑慈鳗﹑黄长虫﹑广蛇等。
头和体背黄绿色或棕灰色;眼后有一条明显的黑纹,体背的前、中段有黑色梯形或蝶状花纹,略似秤星,故别名秤星蛇;由体背中段往后花纹渐趋隐失,但有4条明晰的黑色纵带中转尾端,中央数行背鳞具弱棱。因为该蛇具有较大药用价值,常被人类捕杀,数量不竭锐减。别的黑眉锦蛇现发现共有9个亚种分化。
黑眉锦蛇
10、赤链蛇
赤链蛇为微毒蛇,游蛇科被认为其毒腺为达氏腺(Duvernoy)。被咬后凡是无剧烈中毒反响。凡是以伤口红肿,皮疹,荨麻疹为主的中毒过敏表示。但过敏体量患者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切勿不放在眼里及早就医。一般认为赤链蛇为无毒蛇。全长约1米,更大可达1.5米以上。体背黑褐色。因具有60条以上的红色窄横纹而得名,以鱼、蛙、蟾蜍、蜥蜴、蛇、鸟等为食。
赤链蛇
11、三索锦蛇
别称:白花锦蛇,白花蛇、三索线、广蛇(泥广)、三索线。三索锦蛇是锦蛇属的一种蛇,也称三索颌腔蛇,是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爬行纲,双孔亚纲,有鳞目,蛇亚目,游蛇科,其后背灰色或黄褐色,无毒,生活于450~1400m的山地、平原、丘陵地带。脾气浮躁,处于攻击形态时前半身连结的外形呈"S"形,次要捕食鼠类,也捕食蜥蜴、蛙类及鸟类,以至取食蚯蚓。
三索锦蛇
12、灰鼠蛇
灰鼠蛇,学名Ptyas korro,是游蛇科鼠蛇属的一种无毒蛇,动作敏捷,脾气温顺,一般不主动袭击人。灰鼠蛇(Indo-Chinese rat snake),物种定名报酬Schlegel,定名年代为1837年,别号:黄梢蛇、索蛇、过树蛇、过树龙、上竹龙(广西东部)、过树榕、跳树标、黄肚龙、高山标蛇(廉江)、山蛇(泉州、晋江)、土蛇(福建德化)乌歪(德宏)、上竹龙等。据介绍,灰鼠蛇在被捉住时,具有断尾逃逸的习性。 香港俗称过树榕,普遍散布于印度、泰国和印尼等国。在中国见于华南诸省(包罗香港和台湾)。
灰鼠蛇
13、滑鼠蛇
滑鼠蛇(学名:Ptyas mucosus),俗名:乌肉蛇、草锦蛇、长标蛇、水律蛇、山蛇,是一种无毒蛇。后背黄褐色,体后部有不规则的黑色横纹。在中国次要散布于南方地域,生活于海拔800米以下的山区、丘陵、平原地带。蛇脾气较凶猛,攻击速度快,捕食鼠类、蟾蜍、蛙、蜥蜴和其它蛇等。11月至次年3月冬眠,5~7月产卵,卵数7~15枚,每条成年母蛇每年产卵12枚。
滑鼠蛇
14、白条锦蛇
白条锦蛇(学名:Elaphe dione),别号枕纹锦蛇、麻蛇。中国北方散布普遍的无毒蛇。生活力强,耐饥渴。脾气比力温顺,动作较迟缓。捕杀小鸟、蜥蜴及小型鼠类为食。它的耐饿才能很强,曾有耐饿18个月的记录。被列入:国度庇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单中。
白条锦蛇
15、草腹链蛇
草腹链蛇(学名:Amphiesma stolata)为蛇亚目游蛇科腹链蛇属下的一种无毒蛇,俗名黄头蛇、花浪蛇、地盘公蛇、草尾仔蛇。
草腹链蛇是无毒的小型蛇类,体长更大约90公分,体色为灰褐色和黄褐色斑纹交织,身体前半部有明显的黑色横纹,横纹两头各有一白色黑点。全身由链状斑纹交错,体背侧有两条黄色的线纵贯到尾端。幼体头和颈部是红色,跟着年龄增长,逐步酿成黄色,最初和身体其他部门一样酿成灰色。
日行性,脾气暖和,体冷。出格喜食蛙类、树蛙,偶然也吃虫豸。卵生。次要生活于水域附近,栖息于平原、高原、盆地、低海拔山区以及河边、溪流、山坡、路边、水田边、农垦地、草生地。其保存的海拔范畴为215至1880米。
草腹链蛇
16、环纹华游蛇
环纹华游蛇,游蛇科华游蛇属物种,环纹华游蛇是游蛇科、华游蛇属的一种无毒蛇品种。体型较粗,周身有粗大环纹,在体侧构成“X”形斑,鼻间鳞前端极窄。散布于云南、贵州(江口、松桃、兴义、望漠、榕江、荔波等地)、浙江(遂昌、庆元)、江西、湖南、福建、广东、香港、海南(五指山)、广西。
环纹华游蛇
17、王锦蛇
别称:菜花蛇。属游蛇科蛇类,体大凶猛,且无毒,食谱普遍,野外捕食鼠、鸟、鸟蛋及其他小型动物。中国次要散布于河南、山东南部(以前散布较多,跟着近年来生态情况的恶化和报酬因素等,如今较为少见)陕西、四川、云南、贵州、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国外散布于越南、日本(均有记录)。生活于平原、丘陵和山地。垂曲散布范畴:300~2300m。
王锦蛇
18、水蛇
又叫红点锦蛇,俗称水长虫、白线蛇。是指游蛇科(Colubridae)游蛇属(Natrix)动物及类似的蛇类。全球共散布有65~80种。除南美洲外,见于各大洲。近来新大陆的品种被画成若干属,此中更大的属为Nerodia属。水蛇是一个品种繁多的“各人族”,次要包罗中华水蛇、铅色水蛇二个次要品种;但人们习惯上也将有半水生习性的红点锦蛇、白条锦蛇、双斑锦蛇(旱水蛇),水赤链游蛇等也列入水蛇“家族”。
水蛇是一种无毒蛇,固然良多处所叫法差别,把其他游蛇科的体型小的蛇也叫水蛇,但大多都是无毒蛇。水蛇是无毒的蛇类,一般是靠是青蛙,鱼,蝌蚪等小型水生生物为食。若是是在海水中被咬伤,要留意是不是被海水咬伤了,海水都是有毒的毒蛇,并且是神经毒,被咬伤不疼不痒,只是有略微的麻木感,很容易轻忽。
水蛇
19、乌梢蛇
乌梢蛇别名乌蛇、青蛇、乌风蛇、乌梢鞭、乌药蛇、黑乌蛇、黑花蛇、水律蛇、剑脊蛇、一溜黑等,为游蛇科动物。其体形较大,无毒,蛇体全长2.5m以上,一般雌蛇较短,眼睛较大,鼻孔大而椭圆,位于两鼻鳞之间。该蛇的耐饥力很强,能够几个月以至1年不吃也不会灭亡。
乌梢蛇
20、圆斑蝰
圆斑蝰(学名:Daboia russelii siamensis),又称百步金钱豹、卢氏蝰蛇(鲁塞尔氏蝰蛇)、锁蛇,是蛇亚目蝰蛇科蝰亚科山蝰属下的一种有毒蝰蛇。圆斑蝰蛇是我国十大毒蛇之一,是剧毒的毒蛇,那种蛇是一种典型的血循毒,是会招致身体器官出血而灭亡。出格是对肾脏的迫害比力大,被称为肾亏蛇。
体粗壮,全长1m摆布。头较大,三角形,前端较窄,后端较宽;鼻孔大,背位,无颊窝,头背为小鳞,起棱。
圆斑蝰
21、灰蓝扁尾海蛇
灰蓝扁尾海蛇是我国十大毒蛇之一,拥有强烈的神经毒素,严峻咬伤可能危及生命,在中国次要散布于南方的一些海域。世界上最毒的蛇就是一种海蛇:贝尔彻海蛇。
灰蓝扁尾海蛇
22、眼镜蛇
中华眼镜蛇(Naja atra),别名舟山眼镜蛇,是我国十大毒蛇之一。在广东、广西、香港俗称饭铲头,台湾则称之为饭匙倩、饭匙铳、膨颈蛇。属于眼镜蛇科,散布于中国南部、台湾和中南半岛的中低海拔地域。
中华眼镜蛇为大型前沟牙毒蛇。吃惊扰时,常竖立前半身,颈部平扁扩大,做攻击姿势,同时颈背露出呈双圈的“眼镜”状花纹。中华眼镜蛇体色一般为黑褐或暗褐,后背有或无白色细横纹。成蛇体全长为1.5~2米。
眼镜蛇
眼镜王蛇是我国十大毒蛇之一,散布在中国浙江、福建、江西、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广东及东南亚和南亚。眼镜王蛇蛇毒为混合毒,以神经毒为主。眼镜王蛇,脾气凶猛,反响极其敏捷,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蛇类之一。眼镜王蛇的排毒量十分大,咬一口均匀能注入200—500毫克的毒液。眼镜王蛇蛇咬能敏捷致人于死地,伤者可在30分钟内灭亡,致死率大约为60%。
眼镜王蛇和眼镜蛇都是眼镜蛇科的蛇类,固然它们都与眼镜蛇那三个字,其实,眼镜王蛇并非眼镜蛇,眼镜王蛇要大的多,是世界上更大的毒蛇,最喜好吃同类,有眼镜王蛇的方圆几里路都没有其他蛇类的保存,都被它们吃光了。
眼镜王蛇
23、莽山烙铁头蛇
莽山烙铁头蛇(拉丁学名:Protobothrops mangshanensis)是中国的特有的巨型毒蛇种,俗称“小青龙”。
莽山烙铁头蛇全长可达2m,是具有管牙的毒蛇,通身黑褐色,此中间杂着极小黄绿色或铁锈色点,构成细的网纹印象;背鳞的一部门为黄绿色,成团聚集,构成地衣状斑,与黑褐色等距相间,纵贯体尾;摆布地衣状斑在背中线相接,构成完好横纹或前后略交织。头部为三角形,略大,有颊窝,看上去像是一块烙铁,故得此名。是已知的毒蛇类里的更大型蛇种,已经发现的莽山烙铁头蛇的活体,最重的为8.5kg。
莽山烙铁头蛇次要散布在中国湖南省的莽山一带。
莽山烙铁头蛇已经被世界天然庇护联盟列入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级物种。
莽山烙铁头蛇
24、黑曼巴蛇
剧毒,“非洲死神”,神经毒,世界上爬行最快的蛇。黑曼巴蛇(学名:Dendroaspis polylepis):体形细长,体长一般都在2米以上,最长记录可达4.5米。头部呈长方形,体色为灰褐色,由背脊至腹部逐步变浅。黑曼巴蛇的口腔内部为黑色,当张大口时能够清晰地见到。上颚前端在攻击时能向上翘起,使其毒牙能刺穿接近平面的物体。它属于前沟牙毒蛇,毒液为神经性毒,毒性极强。
栖息于开阔的灌木丛及草原等较为干旱的地带,是攻击速度最快的蛇。栖息在树上外,还会在空中猎食,次要以小型哺乳动物像老鼠等为食,也会捕食蜥蜴、小型鸟类等。散布于安哥拉、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塞俄比亚、肯尼亚、莫桑比克、索马里、南非、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等非洲国度。
黑曼巴蛇
25、响尾蛇
响尾蛇,美洲臭名远扬的毒蛇,(xiangweishe)(crotalusadamanteus)脊椎动物,爬行纲,蝮蛇科(响尾蛇科)。一种管牙类毒蛇,蛇毒是血循毒。一般体长约1.5~2米。体呈黄绿色,背部具有菱形黑褐斑。尾部末端具有一串角量环,为屡次蜕皮后的残存物,当碰到仇敌或急剧活动时,敏捷摆动尾部的尾环,每秒钟可摆动40~60次,能长时间发出很大的声音,以致仇敌不敢近前,或被吓跑,故称为响尾蛇。
响尾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