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品种:中华原螳
母代来源:重庆四面山
采集时间:2021年10月2日
备 注:采集时雌性螳螂已完成交尾
母代
这几年,我们前前后后试过几次,想亲眼目睹螳螂螵蛸孵化的场景,都失败了。要么螵蛸里的卵被寄生蜂吃了,要么捡到的螵蛸一直没有动静,要么成虫还没有交配就死了……
我们一直怀着期待在尝试……
2022年人工饲养条件下中华原螳的成长数据(点击放大更清晰)
2022年2月的重庆,室内气温在12-14度左右。在我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从一只中华原螳螵蛸中钻出来一只小螳螂。
第一只中华原螳孵化的洞口,其实是一个极小的孔
这是我们第一次看见这么小的螳螂!开始,我儿子告诉我它是一只螳螂时,我表示怀疑。因为它看上去太像一只蚂蚁了。联想到之前被螳小蜂骗过一次,我更谨慎了。
第一只孵化的中华原螳
孩子拿出一本螳螂图鉴指给我看,我才相信了。仔细看,你会发现一龄的中华原螳背部(中胸和后胸)有三条明显的白线,细细的,间隔相等。
中华原螳若虫:1龄
于是,我们开始守望螳螂大部队的出现。每一天希望都落空了,直到两周后的3月2日,一大早,孩子一边刷牙一边大声叫我:妈妈,螳螂孵化啦!
第一只螵蛸孵化视频
接下来,喜悦夹杂着慌乱。我买的最小号的面包虫,在螳螂宝宝们看来仍然具有威慑力,它们都不愿意吃。我只能每天到处去寻找蚜虫,附近的蚜虫几乎都被我抓回来了。
3月7日,另一个中华原螳螵蛸也孵化了。面对着60只蚂蚁大小的螳螂宝宝,我之前的喜悦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无奈,我和孩子商量着将它们放生;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3月10日,孩子放学后,我们分别在孩子爷爷的楼顶花园和歌乐山放生了大部分的中华原螳一龄若虫,留了15只自己来养。
一只中华原螳孵化失败了
3月,不断地遭受打击。15只一龄原螳,最后仅有5只成功蜕皮进入二龄。
刚刚从1龄蜕皮到2龄的中华原螳
起初,考虑到室内气温较低,我们将全部的螳螂都放进有加热垫的大号泡沫箱内,尽量使温度保持在22-24度。使用加热垫后,箱里的空气非常干燥。为了保持箱内的空气湿润,我将打湿的毛巾放进去,隔三岔五地往箱内喷喷水。
1-3龄阶段的饲养盒
结果是:1/3的一龄原螳死于蜕皮进行中;1/3的螳螂被小饲养盒底部的积水淹死(这一点我完全没有料到。因为虽说是积水,但水实在不能用多来形容。)剩下的可能是食物的缺乏;另外,我高估了它们的攀爬能力,在饲养盒内壁没有粘攀爬网(后来才补上)。
从二龄到三龄的过渡期,我们又失去了两只原螳宝宝,仅剩三只存活下来。接连的打击让我开始后悔当初放生了那么多一龄若虫;不过,我也明白在目前这种条件下,即使都留下来,结果可能也好不到哪里去。
刚刚从2龄蜕皮到3龄的中华原螳
从二龄开始,中华原螳的体色从革质感的黑色变为浅棕色,直到三龄也是如此。体长也由最开始不到一厘米长到两厘米左右。不过,我还是更喜欢它们一龄时的模样。
3龄原螳的腹部特写
这期间,食物极度缺乏。之后,我下决心网购了两次果蝇,一次小果蝇,一次大果蝇。它们真的非常喜欢吃果蝇,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它们都成长得很好。
四龄的原螳,穿上了一身绿衣装,仅在后胸位置还残留着点点棕色。这时,它的前胸背板左右两侧的边缘长出了由黑色至黄色的渐变色,这两条线细细的,很明显,随着这身绿色越来越深,两条渐变色的线条起到了很独特的装饰效果。
前胸背板两侧的渐变色线条
暖灯下的4龄原螳
体色越来越绿
非常遗憾的是,有一只原螳若虫选在饲养盒的两个壁的夹角处蜕皮,导致特别严重的残疾,最终只存活了七天。
4龄到5龄蜕皮失败的那一只
此时,我们仅有两只原螳了。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它们才能羽化成虫,也不知道是否能挨到那一天。这使得我们对于后面的境况忧心忡忡,也格外小心起来。
5龄阶段的原螳,吃饱的肚子鼓鼓的
有一件事就变得尤其重要了,那就是:这两只螳螂的性别。
孩子将它们移到台灯下,仔细观察它们的腹部末端,迟疑地告诉我,这两只原螳分别是一公一母。看着他迟疑,我也很迟疑,心想:他可能是在安慰我吧。
战战兢兢地,我看着它俩成功步入六龄,体长接近4厘米了。这个阶段,它们的体色真好看。这体色并不是绿色,而是一种青绿色,有一点幽幽的蓝色,非常优雅。
6龄阶段的原螳体色非常优雅(观察翅芽)
孩子告诉我:它们的背部(中胸和后胸)长了两对小翅芽,说明接下来就是羽化了。
开始时,那两对翅芽极薄,吹弹可破,紧紧地贴在身体两侧,就像用画笔画上去的那样。渐渐地,翅芽开始脱离身体,翅芽上面的纹路也清晰了。再后来,翅芽变得厚厚的,很饱满,就像多肉植物那柔嫩多汁的叶片似的。
翅芽渐渐离开身体
孩子像个传话员一样。每次发现新情况就会跑来告诉我。这一次,他说翅芽的颜色变红了,这说明它们很快就要羽化了。
翅芽膨胀变厚,颜色变深
即将羽化的征兆
5月29日晚上,我们从缙云山回来,直奔阳台。果然,两只中华原螳都羽化成虫了!第一时间,我们为它俩测量了体长,一只约4.2厘米,体型纤细;另一只约4.4厘米,体型较宽。
中华原螳成虫(雌性)
中华原螳成虫(雄性)
孩子教我如何分辨它俩的性别。他先用微距镜头拍下两只原腹部末端的照片,然后让我试着区分二者的不同。主要有2种区别方式:
观察腹面的节数,雌性的的节数会比雄性少两节,是因为雌性最后两节化为了生殖器官。
注意它们的腹部末端,雌性是圆润的锥形,末端有两个不明显的小瓣;雄性是一个圆弧(图中不明显),尖端有一对小刺。
如何区分雌雄
我是通过腹部末端的不同来区分的。虽然图片不是很清晰,但是仔细观察,还是能分辨出来。
通过自己的眼睛,我确定了这两只螳螂的性别的确实是一公一母。我和孩子击掌欢呼:太好啦!
雄性腹部末端
雌性腹部末端
羽化成虫后,雌性特别能吃,最多一天吃掉了4只面包虫;雄性却没有什么胃口,一只面包虫也吃不完,往往总是吃着吃着就将面包虫扔了。
心不在吃的公螳螂
我担心雄性能不能支撑到最后一刻。孩子安慰我说:雄性成虫后的使命就是交配,所以无心恋吃,吃得自然就会少。雌性为了产卵,需要储存很多能量,所以吃得会很多。
我觉得孩子说得有点道理,只能一边担心一边等待。
等到这两只原螳羽化7天之后,我尝试将它俩放在可以互相看见的地方。公螳螂会一直注视着母螳螂,但是母螳螂只顾吃喝,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心思。
大快朵颐的母螳螂
我去查螳螂图鉴,书中说要先提供一个宽敞的环境,再将母螳螂放进去适应环境,最后才将公螳螂放进去。
书中强调:为了防止被吃掉,无论是否交配,公螳螂放进去24小时后都须再拿出来。
我老老实实地照做。将一个高约1米的新网兜拿来给它们用。白天将公螳螂放进去,晚上再将它拿出来。
大网箱
一连几天,什么也没发生。母螳螂似乎并没做好准备。每一次,我去观察,它俩要么一个在网箱的左边,一个在右边;要么一个在网箱的顶部,一个在底部,这让我很迷惑。
本来母螳螂还眷顾着吃喝。到后来,它也不吃了,两只螳螂隔着网箱的最长距离,能够互相对视长达一整天。隔着网箱密密麻麻的线,我看不出它们互相表达的是敌意?警惕?还是爱慕?
6月16日晚上9点半左右,孩子叫我:妈妈,你来,给你看个好东西。啥呀?我一走到阳台,马上领悟过来:莫不是在交配?
两只螳螂终于在网箱的顶部交配了!
交配
直到晚上11点多,它们都处于交尾的状态。我实在太困了,就叮嘱我先生:等到它们交配完,记得将公螳螂拿出来。
估计是凌晨一点,我先生将我叫醒,问我要拿出来的是哪只螳螂?我迷迷糊糊地走到阳台,发现它俩还在交配,我又回去继续睡了。
第二天早晨,我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奔向阳台。发现它俩已经分开,又恢复到早前各霸一方的状态了,并没有发生螳螂弑夫的惨案。
我将两只螳螂取出来,分别放回之前它们的单身小屋。公螳螂更加瘦弱了,身体细得让人担心;而母螳螂的肚子鼓得都要爆裂了。
雌性中华原螳产前
我试着喂它们面包虫,这时公螳螂美滋滋地吃完了一只面包虫,可母螳螂却不吃了。不吃就不吃吧。我每天就往饲养箱喷了喷水,继续耐心等待。
一周过去了。6月23日下午1点多,我在饲养箱的换气孔里发现了一只漂亮的螵蛸,刚完成不久,颜色近似米白色;个头儿有母代螵蛸的两倍长。
唯一的一枚螵蛸
3个多月以来,我终于长吁了一口气……
两只中华原螳羽化时的蜕皮
欢迎转发,谢绝网易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