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生一个皇帝多生几个儿子,如果皇帝真的只生一个儿子,如果只生一个儿子,只生一个儿子,他也只生了一个儿子刘炳,皇帝尽可能地多生几个儿子,后面的同治、光绪、宣统三个皇帝没有儿子,生有三个儿子。
古代帝王明知道生孩子多了以后会出现帝王之争,为什么不生一个
皇帝多生几个儿子,也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社稷,如果只生一个儿子,万一这个儿子死了可怎么办?而且,就算这个儿子平安长大,也不能完全避免宗室中的其他人争夺皇位。第三,皇帝尽可能地多生几个儿子,不仅是为了传宗接代,更重要的是强化皇家宗室力量,毕竟外人更信不过啊。
只生一个儿子,太不保险了
古代医疗水平低,现在可以治愈的各种疾病,放在古代可能就是致命的。尽管皇家的生活环境好,医疗水平也高,但从秦到清,皇子的死亡率也是很高的。
比如清朝有十二个皇帝,后面的同治、光绪、宣统三个皇帝没有儿子,另外九个皇帝,一共生有146个孩子,但15岁之前就死去的有74人,超过半数。顺治有8个儿子,长大成人的只有3个。康熙所生的前6个子女,都在四岁以前夭折;雍正的头三个儿子也全部夭折;道光帝的前六个子女也和康熙的一样。
就算皇子们平安长大,没有夭折,可皇帝也不知道自己能活多少年,万一儿子要是活不过老子呢?乾隆一共有17个儿子,可到他退位的时候,只剩下4个儿子还在世。如果真是生的少了,乾隆的皇子死光了,那可怎么办?毕竟,你让八十多岁的乾隆再生一个儿子出来,也太为难人了。
北宋著名的好皇帝宋仁宗,生有三个儿子,可是这三个儿子都没活过两岁。虽然仁宗以后也非常努力,但一共生了十五个女儿,再也没有儿子出生。最终,仁宗只好将一个远房侄子过继过来当儿子养,并最终将皇位传给了他,即宋英宗赵曙。
其实,这也不奇怪,因为仁宗的父亲宋真宗有六个儿子,可活下来的只有仁宗一个。仁宗只有三个儿子,没有活下来的,也不算意外。
所以,为了保证将来有亲生儿子继承皇位,必须要多生几个。
那么历史上有没有独子继位的皇子呢?还是有的。
清朝咸丰帝本来有两个儿子,长子是载淳,慈禧生的。二儿子出生后还没起名就死了,只有几个月大。所以,载淳可以勉强看作是咸丰的独子。
载淳顺利长大,继承了皇位,即同治帝。可同治19岁就死了,死前没有留下子嗣,皇室这一脉就算绝嗣了。虽然后来继位的光绪在宗法上过继给了咸丰当儿子,可这毕竟不是亲生的啊。
后来光绪死了,也没留下儿子,只好又过继了溥仪过来,同时给同治和光绪做儿子。可说实话,溥仪和咸丰的血缘关系就远多了。这在古人看来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
如果咸丰能多生几个儿子,那么即便同治无后,也可以从亲兄弟或亲侄子里找一个过继过来,那样的话,血缘关系就要近得多了。
与此类似的还有明朝的孝宗朱佑樘。朱佑樘的后宫,只有一个妻子,即张皇后。两人生了两个儿子,但小儿子早夭,只有长子朱厚照长大成人。朱佑樘死后,朱厚照继承皇位,即为武宗。
同样,朱厚照死的时候也没有儿子,只好从堂兄弟里面找了一个来当皇帝,这就是明世宗嘉靖。好在嘉靖比较争气,生了8个儿子出来。
即便如此,嘉靖的8个儿子中,有5个夭折,一个20岁去世,长大成人的只有两个,就是明穆宗朱载垕,和景王朱载圳。
大家想一想,嘉靖生了8个儿子,活下来的只有两个,如果只生一个,是不是和清朝的光绪、溥仪一样?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特例中的特例,那就是西汉的第六位皇帝,汉安帝刘祜。刘祜有且只有一个儿子刘保,连女儿都没有,刘保是名副其实的独生子。后来刘保也做了皇帝,他也只生了一个儿子刘炳,但比他老子强的地方是,他还有三个女儿。刘炳即后来的汉冲帝,三岁就死了,自然无后。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即便生三个五个也未必能保证将来有人传承香火,如果皇帝真的只生一个儿子,那么绝后的可能性还真的很大,所以绝大多数皇帝都是卯着劲生儿子。
即便是独生子,就不会有人来争皇位的了吗?
自古以来,最吸引人的东西有两样,金钱和权力,无论男女。
而如果能当皇帝,那么将不仅是天下权力最大的人,而且还是天下最富有的人,试问谁不想当呢?
所以,跟皇帝争夺皇位的,绝不会只有皇帝的兄弟们,权臣、宗室、外戚,甚至亲妈,都有可能把皇帝的宝座抢过来。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权臣篡位的太多了,举几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三国的曹丕,西晋的司马炎,南朝宋的刘裕,宋朝的赵匡胤,至于五代十国期间,更是比比皆是。
宗室相残的,比如明朝的永乐大帝朱棣,是建文帝的叔叔;南朝宋文帝北伐失败后被他的大儿子刘劭所杀;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也是被自己的儿子所杀。另外还有一个传闻,不能证实真假,但流传却极广,隋文帝被儿子杨广所杀。
外戚篡权夺位的,比如西汉末的王莽,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后燕外戚兰汗直接杀了表外孙慕容宝,等等。当然,还有最著名的武则天,直接抢了儿子的皇位,自己当了皇帝。
所以,只剩一个儿子,只能说不会出现兄弟们之间夺位的情况,但并不能阻止其他篡位夺权情况的发生。虽然阻止玄武门之变一类兄弟相残的事情发生,但实际上对巩固皇位并无益处。
多生几个儿子,主要还是为了强化皇族宗室的力量
皇帝努力生儿子,不仅是为了传宗接代,更重要的一个目的,还是为了增强皇族宗室的力量。就正如皇帝多生女儿,大多时候还是为了联姻,拉拢各方势力罢了。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皇权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一言九鼎,说什么就是什么,非常威风。其实不然,自古以来,皇权就一直面临着各种力量的威胁。
比如说相权都皇权就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丞相负责处理具体事务,就会让皇帝在很多时候插不上手,因此朱元璋才废除了丞相制度,改为内阁制,后来清朝也沿用了这个办法,这说明不管谁当皇帝,都意识到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历朝历代,权臣掌权之后,都是封自己为丞相的,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丞相的权力实在太大了。
还有外戚对皇权的威胁,尤其是皇帝年纪小,母亲正当壮年,以太后身份临朝,必然会出现外戚专权的现象,比如西汉的吕后、窦太后、霍光,东汉的梁氏、何进,北魏的冯太后,清朝的慈禧太后,等等,都把皇帝架空了,甚至可以随意废立。汉武帝、道武帝当年立子杀母,也是无可奈何之事。
此外,还要面对世家门阀的压力。明清以来,皇权得到了加强,造成了很多人认为皇帝至高无上的印象。其实在明清之前,皇帝虽然高高在上,但很多时候说了也不算,因为他们必须顾及各个世家门阀的势力和利益。东晋的时候,甚至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现象,琅琊王氏竟然和皇家司马家族共有天下。所以,当琅琊王氏的王敦起兵造反的时候,晋元帝司马睿连句责备的话都不敢说,写给王敦的信是这么说的:如果你现在退兵,我就当什么事都没发生过,如果你非要继续进兵,那我只能回琅琊王府隐居,让出皇位了……是不是很可怜?
也有不把世家门阀看在眼里的,典型的例子就是隋炀帝杨广,最终搞得大隋帝国十几年的时间就土崩瓦解,本人也在兵变中被杀。反对他的力量中,最强的几支军队都是门阀,比如杨玄感、李渊、李密……
所以,要对付这方方面面的压力,唯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壮大皇族自身的势力,为此就必然需要皇帝多生儿子,等他们长大之后,封为亲王,镇守藩地,拱卫京城。有时候皇帝心急,甚至在皇子四五岁时就封王,遥领重要职务。
汉高祖刘邦在位时与群臣以杀白马的方式订立盟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隋炀帝12岁就被封为晋王,遥领并州总管。他的几个弟弟封王时年龄更小,最小的老五杨谅六岁就封汉王,官拜上柱国、并州刺史、左卫大将军。明朝朱元璋将他的二十多个儿子全部封为藩王,包括镇守云南的沐英,也曾是他的干儿子。
朱元璋曾对皇太孙朱允炆说,我派你的二十多个叔叔拱卫京师,你就放心吧。朱允炆反问,如果叔叔们造反怎么办?朱元璋默然无语,想必他此刻的心情是:如果连自己的儿子们都靠不住,那还能相信谁呢!
固然,兄弟众多,很多时候会引起争斗,但皇族要对付各方势力,只有这个办法比较靠谱,其他诸如宠幸宦官、重用外戚、重用文官等办法,事实证明更加不行。而且,即便儿子们之间发生了争斗,皇位易主,那不还是在皇帝自己家里嘛,肥水又没有流到外人的田里面。比如朱棣抢了朱允炆的皇位,这当皇帝的,不还是姓朱元璋的朱吗?
综上所述,皇帝为了增强皇族宗室的力量,为了保证皇位的传承,为了保证皇家香火不绝,一定要多生儿子,而且是越多越好。如果生的少,那些忠心的大臣们也不干,肯定会上书劝皇帝“雨露均沾”的。至于是不是生得出来,生出来多少,那就是个人能力问题啦!
为什么有人说清朝最后三个皇帝同治,光绪,宣统都没有子女
同治无后,是因为本来活的时间就不是很长,再加上自己受到小太监的怂恿,跑出外面嫖娼得了花柳病,自然在这之后也就不可能有孩子。当然也有一种说法,在嫖娼之前,同治和皇后是有一个的,但是没能生出来。
光绪无后,其实这个有点同情,因为真的可能不是自己作孽,而是身体不好。要不然,光绪和珍妃感情极深,怎么会无后。
宣统这个不多说了,还是自己的取向问题。
当然,这些也说明了满清皇族婚配选择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越到后来越是身体不行,也是有一点关系。比如说同治在嫖娼前,有一后四妃,真行的话,也不可能没孩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