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认为隆裕太后身上,(隆裕太后剧照)一、光绪不爱,隆裕太后死后,死后为何赢得国人的同情与尊重隆裕太后是清朝最后一位太后,隆裕太后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如果大家看过隆裕太后的照片,要不是仗着自己的姑姑慈禧太后,要隆裕太后下嫁于他。
晚年郁郁而终的隆裕太后,死后为何赢得国人的同情与尊重
隆裕太后是清朝最后一位太后,大清王朝也是在她手中灭掉的。然而,一个亡国太后,在死后不仅享受到了规格极高的国葬,还得到中外人士的同情和尊重,各大媒体也纷纷赞扬她。这是怎么回事呢?
(隆裕太后剧照)
一、光绪不爱。
隆裕太后叫叶赫那拉·静芬,她木讷柔弱,相貌普通,但她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凭着这层关系成了光绪的皇后。
慈禧的本意,是让她监视光绪的举动。光绪从一开始就对她充满敌意,别说夫妻生活了,连搭理她都不肯,所以贵为皇后的她,却得不到光绪的宠爱。
二、慈禧不喜。
隆裕虽和光绪的关系不好,但也没有做慈禧的眼线,这让慈禧不高兴。再加上她性格荏弱,不光珍妃她们不大尊重她,就连侍女太监们也在她面前有点放肆。她呢,总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这些人也就睁一眼闭一眼的,随她们闹。
她只一心一意侍奉慈禧,生怕出一点错。人又很沉闷,不懂得巧言令色,所以慈禧除了怒其不争,也觉得她太过老实,不大喜欢她。
(慈禧剧照)
三、尊为太后。
1908年,慈禧和光绪先后去世,遵照慈禧的遗诏,隆裕接替了她的权位,与摄政王载沣共同辅佐才3岁的宣统皇帝溥仪。
对于隆裕来说,慈禧的离去就像挪走压在她心口上的一座大山,终于可以喘口气。幸好慈禧对她不差,不光命她为太后辅政,还把上千万两银子的私房钱留给了她。
但此时的清朝,已是大厦之将倾之势,隆裕在后宫谨小慎微地生活了20年,对于外面的世界根本不了解。她很快就发现,她想和载沣分权,几乎是不可能,再加上她又不会巴结朝臣,对于朝政亦是一无所知,一切都只能听凭载沣裁决。
识趣的隆裕知道,想要保住太后之位,好好抚养溥仪,才是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她更加寂寞沉闷,军政大事一概不管不问。
四、宣诏逊位。
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席卷全国,一时要求清朝退位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眼看清朝行将就木,载沣干脆辞职不干了。
载沣能走,但隆裕不能。她身为最高统治者,必须肩负起清朝存亡的责任。于是她封袁世凯为总理大臣,并对袁世凯说:“余一切不能深知,以后专任于尔。”
此时,袁世凯就是大清王朝的救世英雄,她把一切权力都给了袁世凯,期望他能守护大清王朝。
(袁世凯剧照)
然而,袁世凯却利用她的信任和手中的权力,和革命党谈起了条件,最终得到只要能让皇帝退位,他就能成为民国大总统的高位的许诺。
此时,各省纷纷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袁世凯也因势力导,希望隆裕能以大局为重,和平退位。
重重压迫之下,隆裕不得不召开御前会议,想问问大家的意见。
会上一些宗室大臣们极力反对共和,一再要求隆裕拿钱出来犒劳军队,让他们与革命军血战到底。
隆裕不由悲从心来,因为这些宗室大臣只顾捞钱,不谋其政,国家亏空已久,就连慈禧留给她的上千万两银子,也早被这些大臣们哄走了。
隆裕太后抱着溥仪看着他们吵吵嚷嚷没有结果,只能抹眼泪。
既然没有钱,那似乎也只有和平退位这一步了。
于是待袁世凯谈妥皇室优待条件后,隆裕签下了《退位诏书》,大清王朝就此落下帷幕,封建王朝也到此划上了句号。
(宣诏退位,图取其意)
五、积郁成疾。
隆裕下诏逊位后,身背千古骂名,宗室王公大臣们更是视她为罪人,因此不断排挤和轻视她。
为了落得清静,隆裕只得带着溥仪,在紫禁城关起门来过日子。但是紫禁城中的日子亦不好过。她先为了省点费用,裁减了一批太监和宫女,结果引得太监和宫女愤愤不平。同治和光绪的遗妃们也不把她放在眼里,还怂恿溥仪和她对着干。一来二去,溥仪和她的关系更加恶劣,她也渐渐灰了心,索性把溥仪交给太监们抚养。
除了得到白眼和讥诮,隆裕自己也常陷入自责不能自拔,想着20多年的基业都葬送在手中,更是悲从心头起,渐渐积郁成疾。
清朝逊位后的第一个新年。往年到这时候,王公贵族,朝廷命妇,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热闹异常。但现在紫禁城里寂静无声,谁也不来朝拜。
紧接着隆裕的生日到了,除了袁世凯派了个秘书来例行公事地送了一份寿礼,那些王公贵族们根本不当回事,别说给她写寿词了,就是来看她一眼,也不愿意。
悲愤交加的隆裕一病不起,眼看着就到了弥留之际。然而她身边,除了二三太监和宫女,便只剩下百般不耐烦,打着哈欠的溥仪了。
1913年2月22日,隆裕在自责和悲愤中走完了她凄凉的人生,卒年46岁。
六、死后哀荣。
隆裕死后,袁世凯下令全国下半旗致哀3日,政府官员亦要穿孝27日。除此外,全国各地都开会追悼隆裕,并派代表前往北京参加隆裕的葬礼,当时参加葬礼的人数多达5万人之多。
对于隆裕的死,各大报纸纷纷跟进报道,并对她赞誉不断。一些外国使馆亦隆半旗为其致哀。
隆裕生前从未得到过一丝半毫称赞,在她死后,不仅被称为“女中尧舜”,还被夸为“外观大势,内审舆情,以大公无我之心,成亘古共和之局”,总之,赞誉极盛。
之所以隆裕能死后哀荣,一方面是她和平退位,平息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国民政府也因此实现了大统一。
纵观隆裕的一生,是悲凉的一生,虽说改朝换代,但国民的心理还是对她饱含同情和尊重。再加上她虽无治国之才,但却不像慈禧弄权,知道天下是大家的家,而不是她个人的家,所以顺势而行,毅然退位。这正是大家深赞她的原因。
(参考史料:《逊清皇室轶事》)
隆裕太后死后为什么中国及列强为她降半旗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传承了260多年的百年老店清王朝,终于快到了寿终正寝的最后时刻。
11月1日时,迫于无奈的清政府,终于宣布解散“皇族内阁”,正式任命袁世凯作为内阁总理大臣,全权负责一切国政。从这时起,袁世凯已经牢牢掌控了满清王朝的命脉。
1912年1月25日,表面上是为了结束新旧对峙的局面,结束双方的战争。袁世凯率他的虎狼之师北洋各将领,公开通电,支持国家实现共和制,直接向清廷施压。
同时,袁世凯私自停止军事行动,秘密和南方的革命党接触,在得到孙中山答应推举自己就任大总统的保证后,进一步加快了逼迫清帝退位的步伐,为自己早日成为大总统而积极铺路。
据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回忆:
“有一日,在养心殿的东暖阁里,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绢擦泪,面前地上的红毡子垫上,跪着一个粗胖的老头子,也是满脸泪痕。”
溥仪提到的这个“粗胖老头子”,就是袁世凯。
当年,慈禧太后临终前留下懿旨:“嗣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有必须请皇太后懿旨者,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
大家都很清楚,隆裕虽然贵为光绪皇后,但才貌都不出众,光绪帝压根也没有宠幸过她。要不是仗着自己的姑姑慈禧太后,她根本不可能成为大清皇后。被推上了皇后宝座,隆裕毫无政治手腕可言,就只是一味的跟随着慈禧太后混,几乎就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面对此时复杂的局面,她早已经懵圈了,除了哭,还是哭。或许,她此时唯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清帝退位以后的赋闲生活,多争取一些优待条件,多争取一些生存空间。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带着幼帝溥仪,在紫禁城举行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后的一次朝会。隆裕太后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满朝遗老们都哭了,但袁世凯却笑了,因为他的愿望几乎全部达成了。
此时的袁世凯,唯独还有一个愿望没有实现,而且隆裕太后也多次表示,绝无可能!那么,连大清江山都给你袁世凯了,她还有什么事不能答应呢?
这件事,实在是有些荒谬。因为,袁世凯提出,要隆裕太后下嫁于他。
如果大家看过隆裕太后的照片,你会由衷地说一声:“真丑!”当时的袁世凯,可谓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为何会看上这个其貌不扬,已经44岁的太后呢?
其中一个原因,袁世凯认为隆裕太后身上,真正体现了中国传统妇女的优秀品质,“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老袁心里如何想的,我们不得而知,但他的公开理由就是这么编的。
但我个人猜测,这不过是借口和幌子罢了,真正的原因是袁世凯觉得自己出生不够高贵,没有足够的人望和资历去当皇帝。如果,能娶到太后为妻,那他的身价可就抬高不少。从这里不难看出,后来袁世凯登基称帝,绝不是一时兴起的鲁莽之举,而是早在清帝退位前,就有此想法了。
可惜!袁世凯失算了,对于他的“非分之想”,隆裕太后誓死不答应。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病死,终年45岁。隆裕太后死后,袁世凯为她举办了极其隆重的葬礼,足以匹配她太后的身份。老袁盛赞她是“女中尧舜”,同时,驻京的各国公使都对隆裕太后的薨逝,表示惋惜和遗憾,各国使馆均下半旗致哀。
无论如何,隆裕太后最后走得还是蛮分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