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翅目的常见科介绍
(1) 粉蛉科Coniopterygidae体微小,身体全部或局部、翅面上均覆盖有白色蜡粉。触角长念珠状。无单眼,翅脉简单,边缘不分叉。世界已知250多种,常见的有中华啮粉蛉Conwentzia sinica Yang等。(2)草蛉科Chrysopidae多数种类绿色,具金属或铜色复眼。触角长丝状。翅的前缘区有30条以下的横脉,Rs脉不分叉。幼虫体长形,两头尖削,胸部与腹部两侧有毛瘤,口器捕吸式,捕食蚜虫,称为蚜狮。老熟幼虫在丝质茧内化蛹,茧一般附着在叶片背面。卵通常产于叶片上,有丝质长柄。世界已知12000多种,我国常见的有大草蛉、中华草蛉、丽草蛉、叶色草蛉等。(3)褐蛉科Hemerobiidae小到中型,一般褐色。无单眼,触角长,念珠状。翅脉上常多毛,前翅R脉多分支,前缘横脉分叉,Rs2~4分支。幼虫长形,每侧单眼3个,头小,无明显毛瘤,常见于林区,捕食蚜虫、蚧、粉虱、木虱等。已知800多种,我国常见的有点线脉褐蛉等。 (4)蚁蛉科Myrmeleontidae触角短,等于头部与胸部长度之和,末端膨大。复眼大,被一沟分为上、下两部分。形态与豆娘很相似,翅狭长,翅痣不明显,有长形的痣下翅室。幼虫具长镰刀状上颚,体粗壮,后足开掘式,跗节和胫节愈合。大多数种类在地面或埋伏沙土中等待猎物,或在地面追逐猎物。有些种类通过陷阱捕获猎物,幼虫隐藏在漏斗状的陷阱的底部,取食掉进陷阱中的蚂蚁和其它昆虫,所以幼虫称蚁狮。幼虫行动是倒退着走,故又叫“倒退虫”,可入中药。 老熟幼虫在土中结球形茧化蛹。我国常见的有蚁蛉、中华东蚁蛉等。(5)蝶角蛉科Ascalaphidae体大,外形极似蜻蜓。触角棒状,长于体长的一半。有明显的翅痣,翅痣下的翅室短。世界已知400多种,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我国常见的有黄花蝶角蛉等。(6)旌蛉科Nemopteridae成虫:体中至大型,狭长,黄色至黑褐色。头部无单眼,口器延长呈喙状;触角线状,不超过前翅长之1/2;前后翅形态完全不同,后翅特化为丝带状、勺状或叶状,后翅Sc、R1和Rs形成1中肋。幼虫:陆生。体扁宽;头大而方,上颚钳状,内缘无齿,但有时具乳状突;后头和前胸一般特化为极狭长的颈状。(7)螳蛉科:分布热带和亚热带区。成虫外表像螳螂欧洲螳蛉(Mantispa styriaca)长12∼20公釐。翅展约25公釐。螳蛉的卵玫瑰色,产於细柄上。幼虫有两型︰一型足发达,行动活泼,头方形;一型足短,白胖,形似蛴螬;都寄生在狼蛛属(Lycosa)的卵或幼蛛体内。幼虫长大後(7∼10公釐长)织一丝茧化蛹而进入第一蛹期。但第二蛹期能活动,无茧。巴西螳蛉(Symphasis varia)寄生在黄蜂体内,在蜂巢中化蛹。中至大型,很像小螳螂的特异脉翅目昆虫,前胸延伸数倍于宽,前端大有1对瘤突,前足螳蛉为捕捉式,基节大而长,腿节粗大,腹缘有齿列及1大而粗的刺状齿,胫节细长而弧弯,跗节短而紧凑。翅两对相似,翅痣长而特殊,前翅前缘在痣以前弧凸,翅有1或2组阶脉,翅基有轭叶。螳蛉的卵具有短柄,聚产在树皮上多达数百粒;幼虫寻找蜘蛛乱囊去寄生,少数在胡蜂巢内寄生,大幼虫体粗而弯,头部小,胸足的爪单一。螳蛉科世界约400种,广泛分布各地区,许多属以至亚科有区域局限性。该科全世界已知150种,除北美外均有分布;我国仅知1种。
脉翅目的脉翅目 Neuroptera分类
蛾蛉总科 Ithonoidea 蛾蛉科 Ithonidae 姬蛉总科 Hemerobioidea 姬蛉科/褐蛉科 Hemerobiidae 益蛉科 Sympherobiidae 栉角蛉科 Dilaridae 蝶蛉科 Psychopsidae 翼蛉科 Osmylidae 美蛉科 Polystœchotidae 水蛉科 Sisyridae 草蛉科 Chrysopidae 网蛉科 Apochrysidae 毛蛉科/鳞蛉科 Berothidae 毛蛉科 Trichomatidae 螳蛉科 Mantispidae Nemopteroidea 燕蛉科/旌蛉科 Nemopteridae 蚁蛉总科 Myrmeleontoidea 广翅蛉科 Myiodactylidae 细蛉科 Nymphidae 蚁蛉科 Myrmeleontidae 亮翅蛉科 Stilbopterygidae 长角蛉科/蝶角蛉科 Ascalaphidae 粉蛉总科 Coniopterygoidea 粉蛉科 Coniopterygid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