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代的三个时期分别生存哪些恐龙?埃雷拉龙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

admin|
129

中生代的三个时期分别生存哪些恐龙

中国科普网站文章,在法国、瑞士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有一座侏罗山(Jura Mountains),这座山并不十分高大、险峻,但却非常出名,从19世纪初开始就有许多人来这里从事科学考察活动,今天在地质学上应用的一些理论或概念都得益于当时对侏罗山区的认识,如古生物学中的“化石层序律”、化石带的建立和划分,地层学中“阶”的概念等。由于这一地区的地层发育特别完整,经过测定认为形成于地质历史的中生代中期,于是称为侏罗系。这个时期是爬行动物大繁盛的时期。 那时,地球的气候温暖湿润,在全球的许多地方竟然没有热带与温带的差别。这种条件对恐龙的繁衍十分有利,它们迅速占领了陆地、海洋和天空。在中生代时,哺乳动物还没有真正出现,恐龙等爬行动物因此遇不到生存竞争的对手,它们理所当然地成为生物界的真正霸主。 按照恐龙骨骼的骨盆类型,陆生恐龙可分为蜥臀类和鸟臀类。蜥臀类按照生活习性又进一步分为食草的蜥脚类与食肉的兽脚类。前一类恐龙一般体型硕大、头小尾长、四足行走;后一类恐龙前肢特化、后肢强健、牙齿锋利、善于捕食。在侏罗纪晚期,始祖鸟等的出现是生物演化史上的又一个重要事件,这是爬行动物向鸟类演化的一次变革。 恐龙等爬行动物之所以能够得到飞速发展,特别是陆生恐龙之所以能够占据地球的表面,主要取决于陆地植物的存在。当时温暖的气候十分有益于陆地植物的生存和繁衍,低矮的蕨类植物长成茂密的灌木林,高大的裸子植物则是苏铁、银杏和松柏类,它们一棵棵巍峨、挺拔,形成了郁郁丛丛的乔木林,乔木与灌木相互混合,整个地球都被陆生植物所覆盖,侏罗纪成了名副其实的绿色公园。最近,我国的古生物学家在辽宁北票地区发现了侏罗纪晚期被子植物果实的化石,这一发现表明,侏罗纪时被子植物也已经出现了。多种植物形成的茂密树林为草食恐龙提供丰富的食源,为它们、也为小型食肉或杂食恐龙提供了藏身之地。草食恐龙的数量增多无疑又对肉食恐龙有利,这一完整的食物链的构成正是侏罗纪为什么成为恐龙世界的秘密。 由于侏罗纪植物茂盛,所以这一时期非常有益于煤炭的形成。侏罗纪是地球上著名的成煤期之一,全球许多大煤田都形成于这一时期。 受地壳运动的影响,侏罗纪晚期环境开始改变,火山活动频繁,气候变得干燥炎热起来。地质学家们认为,侏罗纪晚期的沉积条件比较复杂,陆生无脊椎动物主要是双壳类、叶肢介和介形类,但湖泊中鱼类数量逐渐增多,狼鳍鱼就是侏罗纪常见的鱼类化石。 另一方面,海洋仍然是神秘的世界。侏罗纪时,海洋中的无脊椎动物主要是菊石和双壳类。菊石属软体动物门的头足纲,与鹦鹉螺为同一家族,是一种重要的划分对比地层的化石。 三叠纪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最早人们在德国西南部发现了代表这段时间的地层,因这套地层的颜色和岩石结构明显地由三个部分组成:下部是陆相杂色砂页岩,中部为海相灰白色石灰岩,上部是陆相红色岩层,三分性质一目了然,故此被称作“三叠系”。 三叠纪的生物界面貌大大不同于晚古生代的二叠纪,在海洋中,随着二叠纪末大量生物门类的绝灭,代之而起的是软体动物(菊石、双壳类等)、六射珊瑚、海绵类、海百合、有孔虫、苔藓虫等,微体化石牙形刺在三叠纪十分常见,它们处在演化史上的关键时期,属种更替显得极其频繁,至三叠纪末它们全部绝灭。在陆地上,裸子植物继续保持着优势,苏铁类占据主要地位,真蕨和木贼类也逐渐繁盛。陆生脊椎动物出现了水龙兽、犬颌兽等,它们是接近于哺乳类祖先的似哺乳爬行动物。为了适应生存在半干旱的环境,两栖类出现了无尾类型,这就是蛙类和蟾蜍。三叠纪晚期爬行动物向各方面分化,种类繁多,如适宜于陆地环境的我国云南禄丰龙,喜爱在湖泊中游弋的安徽巢湖龙,回返到海洋中生活的喜马拉雅鱼龙等。 提起白垩纪,就象它的名字一样,似乎给人们带来了荒凉和恐怖之感。确实,在那个时代,地球上最大的动物类群-爬行动物恐龙就从地球上全部消失了。白垩纪真的是恐怖的时代吗?恐龙是怎么绝灭的?让我们从头说起。 白垩纪是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白垩的名称“Creta”来自拉丁文,代表一种灰白色、颗粒较细的碳酸钙沉积,英国东南的多佛尔海峡即由白垩构成陡峭的岩壁,人们认识白垩纪地层也是最早从这里开始的。白垩纪是地史中第一个以岩性命名的纪。 白垩纪是地球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是动植物新生门类蓬勃发展和迅速演变的时期,也是全球发生大陆漂移,又一次出现生物大绝灭的时期。恐龙在那时曾一度占领着世界舞台,著名的霸王龙就生活在白垩纪,它是当时最强悍的食肉动物。以霸王龙为代表的蜥臀类恐龙大多数具有捕杀猎物的高度适应性,在世界各地都有它们的踪迹。鸟臀类的演化也在这一时期也十分醒目,出现了甲龙、角龙、鸟脚龙类等,鸭嘴龙就是十分常见的鸟脚龙类。除了陆地上的恐龙,白垩纪时,向空中发展的爬行动物有了更完善的适应,它们不仅个体硕大,飞翔能力也可以同某些鸟类相媲美;海洋中的爬行动物以沧龙类和蛇颈龙类为代表。但整个白垩纪鸟类、哺乳类和鱼类的崛起已对恐龙构成威胁,从侏罗纪延续下来的由恐龙主宰世界的格局正面临崩溃。 白垩纪出现了真正的鸟类,这在生物进化史上是一个重要的事件。我国古生物学家在辽宁北票地区发现的中华龙鸟等化石为鸟类的演化和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说明。鱼类中真骨鱼得到迅速发展并分布于全球各地。节肢动物中的介形虫、叶肢介等成为重要的化石,特别是介形虫,它们个体微小,既可生活在淡水,又能生活在海水、半咸水,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海生无脊椎动物中,菊石、有孔虫、双壳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中生代进入白垩纪后,最重要的事件就是各种恐龙的相继绝灭,使中生代这一生物界的霸主全部退出了历史舞台,从而结束了统治地球长达一亿多年的恐龙时代。科学家们进一步指出,灾难并不仅仅降只是临在恐龙身上,在白垩纪末,出现了一次遍及整个生物界的大劫难。 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后指出,中生代末以恐龙为代表的生物大绝灭,是继古生代末二叠纪的生物大绝灭后又一次引人瞩目的事件。这次事件,除恐龙外,还导致菊石、箭石类完全绝灭;有孔虫、珊瑚、海百合、双壳类及许多微体古生物的一些目、科也完全绝灭。统计表明,中生代末的这次浩劫,殃及了各种生物总计达3000个属,有一半以上惨遭淘汰。科学家们认为,生物在短时间内突然绝灭,可以看做是自身演化历程中的调节与平衡,是促进生物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正是这次大绝灭,才引起了新生代哺乳动物的飞速发展,使地球呈现了千姿百态的新景观。

埃雷拉龙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

埃雷拉龙也是已知最古老的恐龙之一,他只比始盗龙晚出现大多两百万年。它也是两足肉食性恐龙,且连度非常快,它的身体比一头大的鲨还长,虽然它不是身材最大的恐龙,但与当今的狮子老虎相比,那它可就是“大王”了。

埃雷拉龙的体形

埃雷拉龙牙齿锐利,前肢短小,不及后肢的1/2。每个前肢掌部的指上还长有利爪,而它的后肢是比后来的任何一种恐龙都要显得原始,经古学家考察耳朵里推损听小骨并推测,这种恐龙听觉极其敏锐,长长的爪子和长着锋利牙齿的上下颌表明,它是令其他动物害怕的捕食猎手,直立的身姿则说明,在那个时候埃雷拉龙是灵活机敏,奔起迅速的恐龙之一。

埃雷拉龙的头骨

埃雷拉龙长而低平的头骨,锯齿状的锐利牙齿以及双铰颌部。它的头部从头顶往口鼻部逐渐变细,它的鼻孔非常大,埃雷拉龙的下颌骨处有个具有弹性的关节,这点与后来的某些兽脚类恐龙相似,当他的口张开时这个类节能使它的颌都由前并部分扩到后半部分更能够牢牢地咬住猎物。现存的某些蜥蜴也有类似这样的头部结构,这样有助于它们制服猎物,所以,当其他动物遇到埃雷拉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逃跑,否则他们一定会成为埃雷拉龙的美食。

埃雷拉龙的生活形态

埃雷拉龙也是肉食性恐龙,比它小的恐龙或蜻蜓等昆虫都会是他的食物,它经常到河边去寻找猎物,它的尖锐的牙齿和锋利的爪子都是极好的捕食工具,获取猎物之后它为了避开其他掠食者他会迅猛离开,而小埃雷拉龙会以动物的尸体为食。

埃雷拉龙的近亲

古生物学家在研究过埃雷拉龙的骨盆结构之后,还发现了另外一些恐龙,而他在巴西南部发现的十字龙等,而这些恐龙极有可能是埃雷拉龙的亲属。另外,美国亚利桑那州发现的钦迪龙也被认为和埃雷拉龙有亲戚关系,这些都证实了恐龙同源说,因为有不少肉食性恐龙都和埃雷拉龙有相同之处,这些发现为古生学家猜测这些最早恐龙的样貌提供了有利条件。

埃雷拉龙骨骼的出土

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一位叫埃雷拉的阿根廷农民发现了埃雷拉的第一块化石,恐龙也因此而命名,到1988年才发现了具完整的埃雷拉龙化石这是既第一块化石发现之后的30年才发现的。这次出土了一具较完整的埃雷拉龙骨骼化石,还有一些较零碎片。

恐龙名片

名称:埃雷拉龙

时期:三叠纪末期

外形:长5米、重300千克

属目:兽脚类

分布:南美:阿根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