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门溪龙生活在哪个时期
马门溪龙生活在【晚侏罗世】中国发现的最大的蜥脚类恐龙,在合川区太和镇古楼山发现化石(今太和镇石岭村),经科学鉴定,属蜥脚类亚马目马门溪新种,命名“合川马门溪龙”。此属动物全长52米,体躯高将近14米。它的颈特别长,相当于体长的一半,不仅构成颈的每一颈椎长,且颈椎数亦多达19个,是蜥脚类中最多的一种。另外,颈肋也是所有恐龙中最长的(最长颈肋可达12.1米)。与颈椎相比,背椎(12个)、荐椎(4个)及尾椎 (35个)相对较少。食性 :植食马门溪龙(赵闯 绘)生存时代:晚侏罗世分布中国蒙古释义:马门溪龙意为在马门溪发现的恐龙。分类:在1972年杨钟健与赵喜进的马门溪龙研究中,曾提到了马门溪龙科(Mamenchisauridae)。而在2002年,Wilson建立了峨嵋龙科(Omeisauridae)来取代马门溪龙科,并包含峨嵋龙与马门溪龙两属。 天敌:永川龙和马门溪龙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地区。它是一种大型肉食性恐龙,全长约10米,站立时高4米。它有一个又大又高的头,略程三角形,嘴里长满了一排排锋利的牙齿,就像一把把匕首。它的脖子很柔软,但尾巴很马门溪龙化石长,站立时,可以用来支撑身体,奔跑时,翘起的尾巴可作为平衡器用。其前肢很灵活,指上长着又弯又尖的利爪,后肢又长又粗壮,也生有三趾。永川龙常出没于丛林、湖滨,行为可能像今天的大象。 名字来历:马鸣溪是中国重庆市合川区太和镇的一个地名。1952年,那个地方正在修筑公路,工人们开凿岩石时, 在那里发现了许多像骨头样子的石头,后来经过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仔细研究,认为这是一种过去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过的新的恐龙化石,于是他就给这种恐龙取了个名字,叫做马鸣溪龙。但由于考古学家的陕西口音,把“马鸣溪龙”读成“马门溪龙”。又因为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建设过程中开山筑路时发现的,按照双名法规定, 又以建设给它取了个种名,所以叫建设马门溪龙。
马门溪龙是在中国哪里发现的
马门溪龙从尾巴稍到鼻子尖的总长度为22米,其中11米是它的脖子。它是到目前为止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脖子最长的动物。马门溪龙若站在地面上,它的头会很容易的伸进三层楼上房间的窗户内。马门溪龙的脖子由长长的、相互迭压在一起的颈椎支撑着,因而十分僵硬,转动起来十分缓慢。它脖子上的肌肉相当强壮,支撑着它蛇一样的小脑袋。马门溪龙和一个网球场一样长,但它的身体却很“苗条”。它的脊椎骨中有许多空洞,因而相对于它庞大的身躯而言,马门溪龙显得十分小巧。1亿4500万年前,恐龙生活的地区覆盖着广袤的、茂密的森林,到处生长着红木和红杉树。成群结队的马门溪龙穿越森林,用它们小的、钉状的牙齿啃吃树叶,以及别的恐龙够不着的树顶的嫩枝。马门溪龙四足行走,它那又细又长的尾巴拖在身后。在交配季节,雄马门溪龙在争雌的战斗中用尾巴互相抽打。 如果要问在所有的恐龙中,谁脖子最长?那一定是马门溪龙了。这种恐龙全长22米,而颈脖的长度就有9--11米。四脚着地时的马门溪龙,活像一座拱桥。四条腿就像桥墩,承受着20吨的全重,长长的尾巴和头颈就像一头接地一头上山的引桥。与所有的长脖食素恐龙一样,它的脑袋小得可怜,甚至还不如它自己的一块脊椎骨大。科学家们推测,这种巨型恐龙,可能要长时间地泡在水里,它的长脖子正好可以使它的小脑袋露出水面。 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蜥脚类恐龙,因模式种发现于中国四川宜宾马门溪而得名。此属动物全长22米,体躯高将近4米。它的颈特别长,相当于体长的一半,不仅构成颈的每一颈椎长,且颈椎数亦多达19个,是蜥脚类中最多的一种。另外,颈肋也是所有恐龙中最长的(最长颈肋可达2.1米)。与颈椎相比,背椎(12 个)、荐椎(4个)及尾椎 (35个)相对较少。各部位的脊椎椎体构造不同:颈椎为微弱后凹型,腰椎是明显后凹型,前尾椎是前凹型,后尾椎是双平型,前部背椎神经棘顶端向两侧分叉,背椎的坑窝构造不发育,4个荐椎虽全部愈合,但最后一个神经棘部分离开。肠骨粗壮,其耻骨突位于肠骨中央;坐骨纤细;胫腓骨扁平,胫骨近端粗壮,长度相等。距骨发育,其上面的胫腓骨关节窝很发育,故中央突起很高,□骨短小,后肢的第Ⅰ爪粗大,各趾骨的形状特殊。 马门溪龙属有两个种:一为合川马门溪龙,发现于四川省合川县和甘肃永登,前方为多棘沱江龙;另一个为建设马门溪龙,发现于四川宜宾。所有马门溪龙都是浅水栖息者,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水深约20米的湖泊中度过的。这些庞大的蜥脚类借助水的浮力以支撑其笨重的躯体,鼻子和眼睛长在头顶,类似现代潜艇的潜望镜,只要头顶微露水面,既可进行呼吸,又可窥测周围水面的动静,能长期呆在水下,需要时再选择有利时机上岸,以避免凶残的食肉类恐龙的突然袭击。马门溪龙主要靠水中的藻类和富有营养的柔软植物生活,有时也可能捕食一些软体动物和小鱼。 马门溪龙在蜥脚类演化史上属中间过渡类型,为蜥脚类恐龙繁盛时期(距今 1.4亿年的晚侏罗世)的早期种属,在侏罗纪末全部绝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