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并非有橘皮纹的所有玉石或者玉器都是久埋于地下的真古玉,笔者将结合一些古玉图片来谈一谈:玉器表面的橘皮纹分为原生橘皮纹和次生橘皮纹,所以不能以橘皮纹来判别古玉真伪,橘皮纹可以作为识别古玉是否开门的一个要素,我们常见的玉器纹饰中,玉器都有哪些纹饰呢,古代玉器的“橘皮纹”有什么特征它是怎样形成的关于这个问题,后世的玉器基本也是在这些纹饰的基础上进行改良。
古代玉器的“橘皮纹”有什么特征它是怎样形成的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将结合一些古玉图片来谈一谈:玉器表面的橘皮纹分为原生橘皮纹和次生橘皮纹。所谓橘皮纹,就是指类似于橘子皮或者人体皮肤那样的纹路,呈磨砂状,表面凹凸不平,既有凹陷又有氧化凸起,玉表皮毛孔分布毫无规律可循,呈自然分布状态。
所谓原生橘皮纹,就是指玉石长期被河水冲刷、浸泡或者裸露于地表 ,受氧化、干化、日照引起的自带橘皮纹。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玉石籽料,山流水料里头。说白点,很多老玉石都具有原生橘皮纹,所以不能以橘皮纹来判别古玉真伪!
所谓次生橘皮纹,指的就是古玉久埋于地下,在一定的环境、温度、湿度、时间内受沁、氧化、侵蚀、剥落形成的橘皮状的玉表面。这种橘皮纹通常伴随局部开窗、地弯、形变、钙化、白化、土蚀、虫蛀、受沁等情况出现!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古玉经过原始的打磨和抛光后,玉表面呈现出凹凸不平的截面,截面上出现许多横七竖八、杂乱无章、叠加的、不平行的、间距不等的线条。因此,古玉长期受沁氧化后还保留了原始加工痕迹——磨砂状的玉表面。
古玉久埋于地下,受地热、地湿以及自身分子结构不平衡或者应力不均匀的影响,表面大多呈失水状态,起皱纹疙瘩,通常凸起的地方和玉质疏松的、绺裂部位产生的橘皮纹表面空隙要多一些,大一些!凹下去的地方大多是土蚀、虫蛀、钙化等原因引起的局部脱落造成的。
这种橘皮纹表面的毛孔是会“呼吸”的,而且会“吐灰”!这些毛孔呈不规则分布,凹下去的涡涡边缘是平缓的,非锋利的,空隙有大有小,有深有浅,有浓淡层次过渡和变化的。
玉表面长期受沁、氧化,形成了一层厚厚的包浆或者光泽,这种光泽是非常柔和自然的,就像夕阳西下照到冰面上的感觉,绝非高光、贼光!因此,真古玉大多宝光四溢,用手背划过去,有牛奶般丝滑!钙化或白化、土蚀、虫蛀、全沁等特殊情况除外。
鉴别古玉真伪,橘皮纹可以作为识别古玉是否开门的一个要素,但并非有橘皮纹的所有玉石或者玉器都是久埋于地下的真古玉!我们还要综合其料、工、形、纹、沁、包浆去判断才能得出一个较为准确的结论!
你知道玉器上的纹饰有哪些吗
谢邀。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玉,石之美兼五德”,把“玉”视为美石同义语,认为玉具有五种特性:坚韧的质地、晶莹的光泽、美丽的色彩、细腻温润的纹理、悠扬悦耳的声音。
中国近万年以来,玉石器历久不衰,承载着宗教、礼制、艺术等人文内涵,形成了东方独特而神秘的“玉文化”。 回顾中国玉文化的发展历程,我们大体可以把它分为三个阶段:图腾时代、礼制时代、多元时代。那么,在承载着不同玉石文化的时代中,玉器都有哪些纹饰呢?
我们常见的玉器纹饰中,有一种“谷纹”。《周礼》中有“谷璧”、“谷圭”这类称谓,或曰“其饰若粟文然”,即为发芽谷粒的象形。玉器中的谷纹最早见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较为盛行,并见于后世之仿古玉器。
除此之外,在不同的时期,玉器也有不同的纹饰特征,比如在春秋时期,玉器制作承袭西周,以片雕为主,圆雕少见,造型精致,早期盛行单阴线纹、双阴线纹,晚期盛行减地浮雕式的谷纹、卷云纹等。除此之外,还有龙纹、凤纹、蟠螭纹、兽面纹等,这个时期纹饰繁缛,往往密布表面,多数经过抛光。到了战国时期,纹饰有龙纹、凤纹、卷云纹、谷纹、蟠螭纹、束丝纹、兽面纹等,这个时期的玉器造型精巧,器身轻薄,龙、虎形玉佩线条流畅、体型修长,并常常成对出现。
后世的玉器基本也是在这些纹饰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大体上不超出这些范围。但是,在不同的时代会出现一些具有自身时代特色的纹饰,比如在隋唐时期有一个浮雕的胡人乐舞的纹饰。
兽面纹
螭虎纹
龙纹环
花卉纹
凤鸟纹
胡人乐舞
严肃对待学术,认真回答问题,希望得到大家的点赞、关注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