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没有恐龙
汝阳黄河巨龙 但已经没了 你查下 《汝阳黄河巨龙》资料 百度就有! 1.简介 2006年初,在河南省汝阳县三屯-刘店一带数十平方公里范围内,发现了恐龙化石点30余处。 其中一具恐龙化石,长度有18米,光一根脚趾就有20厘米长,前肢较长,肩部高度为6米,肩宽达3米;臀部高度为5.1米,臀宽达2.8米,而头部高度则有8米左右。它是目前已知亚洲体腔最大,即最高大、外形最肥胖的恐龙,堪称“亚洲龙王”。亚洲最壮的恐龙、世界最小的窃蛋龙……。 2.发现 亚洲最壮的恐龙:汝阳黄河巨龙等于10头大象 科学家根据出土的化石,复原出了汝阳黄河巨龙,昨日在黄河迎宾馆亮相。 高8.2米,长超过18米,一个指甲盖长22厘米、宽10厘米。站在黄河迎宾馆的梧桐树下,不需要抬头就能“吃”到树叶。 这只汝阳黄河巨龙还很魁梧。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副馆长徐莉介绍,它是目前已知亚洲体腔最大、最壮的恐龙。 为保护化石不被损害,复原出的这具恐龙化石是用硅橡胶、玻璃钢、钢材等制作并架起的。负责制作模型的工程师张玉清说,为制造这个大家伙,硅橡胶用了1吨,玻璃钢用了2.8吨,钢材用了5吨左右,做好之后的模型重量在3吨左右。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董枝明说,根据化石的密度以及骨架结构推测,这条汝阳黄河巨龙活着的时候,体重应该在60吨左右。这重量相当于10头大象。 世界最小的窃蛋龙:小窃蛋龙全长不过60厘米 比起汝阳黄河巨龙,全长不过60厘米的它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了。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头、颈椎、四肢、躯体、尾巴保存得十分完整和精美。 目前,这个小家伙还没有被专家们命名。董枝明说,因为恐龙一旦命名就不能修改,所以他们要深入研究后才能给它起个准确的名字。但根据现有的资料可以确定,这只恐龙是目前见到的世界个头最小的窃蛋龙类。 3.意外 60%的巨龙已被“吃”掉 因不知道什么是恐龙,生活在这两个恐龙化石群附近的居民把恐龙化石当药材“龙骨”,吃了50多年。 汝阳刘店乡沙平村王沟的老田头已经50多岁了,他说30年前他就开始挖龙骨。 “龙骨有止血功能,是药材,我们这里专门有人上门收。”老田头说,两三年前,他还靠卖龙骨增加收入,一般1斤卖7毛钱。一年靠卖龙骨能增收七八百元。 董枝明说,2000年他到汝阳考察时,就发现了这只黄河巨龙。“当时还基本上是完整的。可是老百姓不知道这是恐龙化石只当是新发现的龙骨富矿,几年来拼命挖拼命卖,现在出土的是剩下的40%,60%的化石已被吃掉了。” 按照每斤7毛钱计算,这只60吨的恐龙被吃掉了7.2万斤,为当地居民增收不过5万多元。而实际上,恐龙化石已完全石化,根本没有药效。 4.意义 河南恐龙震撼世界 德国古生物专家大卫·洪说,任何一具恐龙化石的发现都足以震惊全世界,河南一下子发现这么多恐龙化石,让他感觉这真是片神奇的土地。 还有30多名外国专家一致认为,汝阳的这一恐龙化石群在研究大型蜥脚类恐龙和结节龙类的分布、迁徙、演化方面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昨日,日本福井县恐龙博物馆副馆长东洋一已经提出了请求,请求明年在日本展出汝阳黄河巨龙。 5.线索 亚洲第一巨龙或许也在汝阳 在挖掘汝阳黄河巨龙时,挖掘人员还意外发现了一根长约2.35米的股骨。科学家据此推断汝阳还有更大的恐龙化石。 省地质博物馆负责挖掘的贾松海说,当时他们在汝阳县刘店乡3号化石点挖掘化石,挖着挖着,工作人员就不挖了。 “当时,那个工作人员说,挖到一个可能是树根的化石,大约有20多米,问我要不要。”贾松海说,本来不想要,可又觉得不管是什么都得看看,于是就决定挖出来。 没想到,挖出的是一根硕大的股骨。“我们就顺着水流方向继续挖,没想到不到10米,就发现了胫骨、背椎椎体和尾椎椎体。”贾松海说,他现在特别庆幸没放弃那个“树根”。 股骨就是大腿骨,胫骨就是老百姓常说的迎面骨,仅这两根骨头加起来就有3.68米高,可以想象这恐龙该有多高大。 董枝明从目前出土的这些化石推测,这是一只未知的巨型蜥脚类恐龙,有望成为亚洲第一巨龙。 6.推测 秦岭以东是恐龙家园 在恐龙生活的白垩纪,中原大地是怎样的景象?商报记者随国内外近40位专家在恐龙化石发掘现场考察,专家认为白垩纪秦岭以东是恐龙家园。 董枝明认为,在白垩纪时期,秦岭以东、伏牛山拐角是一个温暖湿润、植被丰富的盆地,没有分明的四季,只有旱季、雨季的区分。有一条巨大的水系,维系着恐龙、蜥蜴等爬行动物的生命。 雨季的时候,丰富的资源让食量巨大的恐龙“丰衣足食”,食草的有吃不尽的植被,食肉的有着丰富的昆虫可以充饥。但随后旱季到了,树木干枯、河流干涸,身形巨大的恐龙终因消耗太大,没等到雨季就倒下了。 雨季来了,爆发的山洪卷着泥沙将尸体掩盖。大量的尸体顺着水流的方向沉淀于盆地的底部。在被泥沙封闭的无氧环境中,尸体慢慢石化,变成了化石。 栾川、汝阳所处的正是秦岭以东、伏牛山拐角。接连发现的恐龙化石证明了董枝明的推测。 “发掘过程中,一旦找到一个化石,我们总是顺着水流的方向继续寻找,往往会有发现。”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副馆长徐莉讲。 7.计划 将来也许能复制恐龙 董枝明教授认为,将来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也许能复制恐龙。 董枝明说,现在日本、俄罗斯的专家在西伯利亚寻找猛犸象的遗传物质,希望能克隆猛犸象。也许有一天找到了有活性的恐龙遗传物质,就复制出恐龙。 当地居民最大的心愿是建一座恐龙原址博物馆。 老田头说自从知道卖的龙骨是恐龙化石后,他们再也舍不得卖了,因为恐龙是旅游资源。 但董枝明说,建立恐龙原址博物馆需满足三方面要求:第一,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第二,便利的交通;第三,清晰的研究成果展示。目前汝阳、栾川的恐龙化石研究才刚刚起步,现在建立博物馆时机还不成熟。 8.相关新闻 “恐龙”的由来 第一个发现恐龙化石的是一名英国乡村医师。 公元1822年,他发现了一些嵌在岩石里的巨大牙齿和骨骼,经研究,认为应属于某种庞大的爬行动物所有,并将其命名为禽龙。 不久,英国又发现两种巨大爬行动物的骨骼,分别被命名为斑龙和森林龙。 公元1842年,科学家理查德·欧文正式命名,名称原意为恐怖的蜥蜴,我国将其翻译为恐龙。从此,恐龙的研究热潮便席卷全世界。 恐龙是最引人注目的中生代爬行动物,根据结构分为蜥臀目和鸟臀目。 目前全球各国发现的恐龙化石标本约2200个,通过科学分类归并,大概有500个属、1000种以上。据董枝明最新统计,中国已命名的有129属、164种,并且门类齐全,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黄河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黄河是贯穿黄河博物馆陈列的主线。由“伟大的黄河”、“黄河历史灾害”、“人民治黄成就”、“黄河在前进”四部分,依次展现在观众面前,使人犹如徜徉漫步于“九折十八弯”的黄河之上,一览黄河历史春秋。黄河是贯穿黄河博物馆基本陈列的主线。它通过600余幅照片、丰富的历史文献和珍贵的文物标本、灯光图表、过水工程模型、录像和触摸屏等,生动展示和介绍了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的地理、地貌、气候等自然概况、灿烂的黄河文化以及历代水患灾害、河患治理、水土保持、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开发的远景规划等内容。随着展线的迂回曲折,观众犹如徜徉于“九曲十八弯”的母亲河之上,感受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蓬勃向前的精神之力。陈列还充分展示了黄河洪水暴戾无常、肆虐为害的一面: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其输沙量高居世界首位,每年通过三门峡的泥沙达16亿吨,相当于一米高宽的土体绕地球赤道27圈。大量的泥沙淤积在河南以下的下游河道,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黄河又善淤、善徙、善决,在1949年以前的两千多年中,决口1500多次,大的改道26次,给下游两岸人民造成了巨大灾难,黄河至今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陈列还突出展现了1946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流域人民在上中下游综合治理开发,初步建成“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体系,实现了岁岁安澜,减少损失数千亿元人民币这一辉煌业绩。1999年底,基本陈列中新增添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黄河流域数字化地图玻璃地台,面积达30平方米。黄河从源头到入海口5464公里的干流和众多的支流所经过的高山峡谷、丘陵沟壑、湖泊沙漠、都市城镇、交通网道以及黄河上已建的水利工程、防洪堤等都立体、直观、清晰、艺术地展现出来。观众可以在玻璃地台上自由行走,尽快观览,跨越黄河在这里已不是梦想。黄河博物馆还新设一个综合展厅,并配以10台模型VCD,观众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一览黄河历史春秋。“伟大的黄河”展示了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黄河文明,使我们炎黄子孙产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了民族自信心。“黄河历史灾害”展示了黄河洪水暴戾无常、肆虐为害的一面,使人们对黄河洪水的危害铭记在心。“人民治黄成就”展示了1946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黄河造福人类以及流域内人民,经过综合整治,建成“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体系,确保了黄河五十年岁岁安澜的丰功伟绩。通过黄河在旧社会危害人民、在新社会造福人民的对比,使观众能够深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极大地激发了爱国主义热情。“黄河在前进”展示了中国对黄河开发利用情况以及远景规划等。描绘一幅使古老的黄河焕发青春的美好蓝图。 新馆陈列以“华夏国脉——黄河巨龙的缩影”为主题,共设有流域地理、民族摇篮、千秋治河、治河新篇、和谐之路等5大展厅,通过展示黄河物理模型、幻影成像、多媒体动画、灯箱片、实物标本等手段,全面展示了黄河自然概况、黄河文化、历代治河、新时期治河新理念与实践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