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称作33、之:代指“傍不肯”(子方虫的天敌)34、傍(páng)不肯:虫名,以虫治虫翻译《梦溪笔谈》二则 译文《以虫治虫》 宋神宗元丰年间,土人谓之“傍不肯”,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以虫治虫文言文的字词翻译
字词解释
1、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1078-1085)
2、庆州:宋代州名,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庆阳、合水、华池诸县
3、生:动词,产生,出现
4、子方虫:也作“虸蚄虫”今称黏虫,危害麦类、玉米、高粱、水稻等多种作物
5、方:将要
6、为:成为
7、之:的
8、害:危害(作动词用)
9、一虫:一种昆虫
10、狗蝎:学名蠼螋(qú sǒu),属于革翅目的昆虫,口器咀嚼式,有强大铗状尾须一对,能夹人、物,杂食性或肉食性。
11、其:代词,它们的
12、喙(huì):本是鸟兽的嘴,此处指虫子的嘴
13、蔽(bì):遮蔽。
14、则:连词表顺接,相当于“就”。
15、以:用。
16、钳:指长在昆虫嘴上的钳状物。
17、搏:搏斗
18、之:代词,代指子方虫
19、悉:全,都,例如,《出师表》中“悉以咨之”
20、为: 成为
21、旬日:十天
22、皆:都
23、尽:没了
24、岁:年成,收成
25、以:因为
26、大穰(ráng):庄稼大丰收
27、其:那
28、旧:过去
29、曾:曾经
30、之:语气词,不译
31、土人:本地人
32、谓:叫 ,称作
33、之:代指“傍不肯”(子方虫的天敌)
34、傍(páng)不肯:虫名。意思是这虫旁边容不得害虫。傍:即“旁”,旁边。
《以虫治虫》原文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译文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出现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出现了,样子长得像泥土里的“狗蝎“,它们的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遮蔽了大地;这种虫遇上子方虫,就用钳子和它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庄稼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以虫治虫》选自《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符合大自然的规律。
《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大约成书于1086年-1093年,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已有多种外语译本。
《梦溪笔谈》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笔谈》二十六卷,分为十七门,依次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
作者简介
沈括(公元1031~1095),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汉族。北宋科学家、政治家。1岁时南迁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阳一带,后隐居于福建的尤溪一带。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进士。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
以虫治虫翻译
《梦溪笔谈》二则 译文《以虫治虫》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有疑问 请在线交谈 祝你天天开心 心想事成 O(∩_∩)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