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长有蛔虫会有什么症状
临床表现] ⒈ 幼虫移行症 见于短期内生食了含有大量受精蛔虫卵的蔬菜、瓜果者。潜伏期7—9日。出现低热、乏力,少数伴荨麻疹或皮疹。咽部异物感,阵咳,常呈哮喘样发作,痰少,偶尔痰中带血丝,胸部闻及干罗音。胸片双侧肺门阴影增深,肺纹理增多,点、片状或絮状浸润阴影,于1—2周消失。痰液检查可有嗜酸性粒细胞与夏科—莱登晶体,偶发现幼虫,病程持续7—10日,逐渐缓解。 ⒉ 肠蛔虫病 绝大多数病例无任何症状。儿童常有腹痛,为脐周不定时反复腹痛,无压痛及腹肌紧张,伴食欲减退、恶心、腹泻或便秘,大便中排出蛔虫。儿童有时有惊厥、夜惊、磨牙、异食癖。 并发症 ⒈ 胆道并发症 临床上表现为胆绞痛型、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与肝脓肿五型。 ⒉ 肠道并发症 表现为机械性肠梗阻,多为不完全性。阵发性脐周痛,频繁呕吐,明显腹胀,肠型及蠕动波。腹部触及条索状肿块为本病特征。X线腹平片见液平面与肠充气。梗阻时间过长可并发肠穿孔、肠扭转。蛔虫钻入阑尾可引起阑尾炎。 ⒊ 蛔虫性腹膜炎 蛔虫可穿过小肠壁进入腹腔,引起腹痛、腹胀、全腹压痛等腹膜炎症状。手术时可发现蛔虫及虫卵肉芽肿。 [诊断] [治疗] ⒈ 驱虫治疗 苯咪唑类 是广谱驱线虫药。阿苯达唑400mg,顿服。甲苯咪唑为C型晶体微粒剂,500mg顿服。2—4日可排除蛔虫。疗效均达90%以上,一般无副作用。 噻嘧啶 广谱驱线虫药。成人500mg,顿服。儿童每次10mg/kg,顿服。孕妇、肝、肾、心脏疾病患者暂缓给药。 哌嗪 有抗胆碱能作用,使虫体肌肉麻痹。成人3g,儿童每次80—100mg/kg,空腹或晚上1次顿服,连服2日。肝、肾疾病及癫痫患者禁服。一次治愈率70%—80%。 左旋咪唑 成人150—200mg,顿服。偶引起中毒性脑病,应慎用。 ⒉ 胆道蛔虫病治疗 原则为解痉止痛,早期驱虫抗感染。阿托品0.5mg加异丙嗪25mg,肌注或静滴。蛔虫大多从胆道退出。驱虫可用阿苯咪唑或甲苯达唑口服。发热者适当应用抗感染药物。ERCP有诊断及取虫效果。并发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肝脓肿、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者需外科治疗。 ⒊ 蛔虫性肠梗阻 应禁食,胃肠减压,解痉止痛,补液,纠正失水及酸中毒,服豆油及花生油60ml,有松解蛔虫团的作用。腹痛缓解后驱虫。并发肠坏死、穿孔、腹膜炎及完全性肠梗阻者应及时手术。预防] 一.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的生冷食物,生食的蔬菜瓜果一定要洗净后才能食用。 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可随地大便。蛔虫病的传播途径为蛔虫排出的虫卵随大便排出体外,继而污染周围环境,又可污染蔬菜瓜果等。一旦吞食,即可感染。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儿童不要吮吸指头。 检举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16 12:38 驱除蛔虫二法 取石榴树皮15克,洗净入锅,加水500克,煎浓汁约半碗,清晨空腹服用,除蛔虫有特效。 食醋2汤匙,6小时服1次,连服2日,可驱蛔虫。 治疗蛔虫病有啥诀窍 常听一些家长反映,小儿打虫药也服过了,但不见蛔虫打出,到底应该如何治疗蛔虫病呢? 1、合理选择药物 (1)甲苯咪唑为广谱驱虫药,目前常用的驱虫药的主要成分就是甲苯咪唑 ,服用时不必忌油和空腹。 (2)枸橼酸哌哔嗪(驱蛔灵),它的作用是麻痹蛔虫肌肉,使蛔虫失去活动能力,最后随粪便排出体外。每日每公斤体重0.15克,睡前一次服,连服2天。 2、判断肠内蛔虫是否全部排出 服药7-10天后再次查大便,若未找到虫卵,说明驱虫彻底。千万不能认为服药1-2天后大便中找不到虫卵就以为蛔虫已经驱净。因为附着在肠壁的虫卵1-2天内不可能完全排出,需7-10天才能排尽。 以上是彻底治疗蛔虫病的关键。此外,在临床上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小儿从临床症状看可能是肠蛔虫病,但大便化验却找不到虫卵,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说,大便化验只是在一份大便标本中挑取绿豆大小的一块进行涂片检查,找不到虫卵不能完全排除蛔虫病的可能,如能用大便沉淀浓缩找虫卵,则可大大提高阳性率。 什么是蛔虫病?应如何治疗? 蛔虫是人体中最常见的一种肠道寄生虫,儿童感染率最高。其主要表现是食欲不好,腹痛,或腹泻、便秘,甚至可以造成小儿营养不良、贫血、智力发育差等症状。由于毒素的刺激,小儿可出现不安、易怒、易惊、磨牙等症,甚至引起蛔虫性肠梗阻、胆道蛔虫症,蛔虫性阑尾炎、腹膜炎、过敏性肺炎等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小儿蛔虫病要及时检查和治疗。治疗小儿蛔虫病的药物种类较多,比较完全的有驱蛔灵、肠虫清等。中药有使君子、南瓜子、乌梅等药,但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还用一种方法是将花椒与杂质及椒籽,取9克,麻油取120克,置于锅内加热,再将花椒倒入油中煎熬,至微焦时停火,待凉后滤除花椒,此油即为一剂量,如一次服不下,间隔2~3小时后继续服用。治疗小儿蛔虫性肠梗阻,服后2小时腹痛即会明显减退,半天后自动排虫。
是有蛔虫吗
儿童脐周疼痛是临床上非常多见的小儿病症表现,许多家长认为是蛔虫,殊不知并非只有蛔虫能引起类似病状。那么,儿童的脐周疼痛是可能由哪些原因引起呢? 儿童肚脐四周痛多与蛔虫症有关,但慢性肠炎、胃溃疡以及肠易激综合征也常会引起脐周痛。其表现为:腹部隐痛,腹泻,痛无定时,长时间缠绵不愈。 1.慢性肠炎:慢性肠炎多为急性肠炎治疗不彻底发展而来,可引起经常性脐周或下腹痛,但痛不剧烈,可无下痢,常出现腹部紧张感、排便不畅(排便数可增加)、排便前后出现疼痛等。时而也伴有食欲不振、腹胀、疲倦等现象。可服用黄连素或其它抑制肠道炎症的药物治疗,用理气、健脾、消炎之类中药治疗也有效,常用中成药可选用理中丸、香连丸及香砂六君子丸等。 2.胃溃疡:胃溃疡疼痛以脐周和胸骨下疼痛为多见,常伴有嗳气或反酸水、反复呕吐、食欲不佳、进食腹痛加剧,有时可出现呕血、便血现象。儿童胃溃疡主要与儿童偏食、三餐饥饱不均、冷热不调等有关。近年发现,学习紧张、精神压力大、缺乏室外活动,也是导致此病发生重要因素。得了溃疡病,除遵医嘱服用抗溃疡药外,还要注重饮食调理、减少精神负担、让孩子尽量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应动或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科学地对小儿的饮食起居进行调节,儿童溃疡病是可以预防,并且容易治愈的。 3.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是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一种疾病,又叫“过敏性结肠炎”。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腹痛,部位可在脐周或左下腹,可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发作。大多排便前腹痛加重,排便后则减轻,每次排便量少,常带有黏液,呈胶冻状。这种病常会因精神因素、饮食不适或对外界环境不能适应而诱发。由于此病多反复发作,患者常多方奔走求医,而苦于无良策应对。有腹泻时一般可用易蒙停、思密达等治疗,腹痛腹胀较剧时,可适量服些解痉止痛片(如颠茄片或普鲁本辛等)。最近,北京市天坛医院消化科研究认为:黄连素(盐酸小檗碱)对缓解该病出现的腹痛、腹泻(或黏液便)有十分明显疗效。属便秘型者,黄连素可与调整胃肠胃动力的药物(如吗丁啉)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