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他盗龙的分类
犹他盗龙被认为与体型较小的驰龙、以及生存于蒙古的巨大阿基里斯龙有接近亲缘关系。还没有发现犹他盗龙有羽毛的直接、间接证据,但根据种系发生学,显示驰龙科可能都具有羽毛。如果某演化支的原始物种具有某些特征,其后代可能也具有相同特征。小盗龙是已知最古老的驰龙类恐龙之一,在演化关系上比犹他盗龙还原始。由于原始的小盗龙具有羽毛,后期、更衍化的驰龙类可能也具有羽毛。研究人员认为,驰龙科不太可能分批、多次演化出羽毛。另一种可能是,后期、更衍化的驰龙类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失去羽毛。在找到其他证据以前,还无法确定犹他盗龙具有羽毛、或缺乏羽毛。发现犹他盗龙的第一个化石,是在1975年由詹姆斯·詹森(James A. Jensen)所发现,发现于犹他州东部格兰德县的摩押市,但当时并没有吸引太多注意。之后在1991年,当地发现一个大型脚步趾爪。詹姆士·柯克兰(James Kirkland)、罗伯特·加斯顿(Robert Gaston)、以及唐诺·伯格(Donald Gaston)前往犹他州格兰德县进行挖掘活动,发现许多新化石。该地层属于雪松山组(Cedar Mountain Formation)的黄猫段、Poison Strip段。放射性定年法显示,该地层的地质年代约1亿2400万年前。模式标本存放在杨百翰大学。在1993年,詹姆士·柯克兰等人将这些化石进行叙述、命名。模式种是奥斯特罗姆氏犹他盗龙(U. ostrommaysi),也是犹他盗龙的已知唯一种。属名意为“犹他的盗贼”,种名是纪念美国耶鲁大学的约翰·奥斯特伦姆(John Ostrom)、Dinamation International的Chris Mays。在2000年,乔治·奥利舍夫斯基(George Olshevsky)将原本的种名“ostrommaysi”,修改成复数形态的“ostrommaysi”。最初在命名时,詹姆士·柯克兰等人曾考虑将种名取为“spielbergi”,以执导《侏罗纪公园》电影的史蒂芬·史匹柏为名,企图获得财务上的赞助,但两方在财务支援多寡没有达成共识,因此改取其他种名。詹姆士·柯克兰等人也曾考虑以恐龙模型制造师Raymond Persinger为种名,Persinger曾协助制造驰龙类的脚部与趾爪模型。
犹他盗龙的运动能力
犹他盗龙尽管相对其他驰龙科的恐龙体型较大,但仍然具有很强的灵活性,甚至可以在空中做出改变方向的动作,凌空一跃,突然转过身来。科学家们推算出它的速度大约在50km/h,相对于大多数中型肉食性恐龙,已经很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