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狼看着屠夫拿着屠刀不敢上前,两只狼都死于屠夫的刀下,屠夫还遇到了两只狼,其中一只狼得到了屠夫扔下的骨头之后,于是屠夫又将担子中的骨头扔给了狼,然而还有一只狼仍然一直跟随着屠夫,这只跟随着屠夫的狼停下来,但是那两只狼依旧一直追赶着屠夫。
七年级语文下期30课狼全文及课下注释
一、原文: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二、课下注释
1.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 (行室:地头上临时搭的供休息的棚子)
2.狼自苫中探爪入 (苫:原为“草堆”,这里指蒙盖“行室”之物)
3.惟有小刀不盈寸 (盈:满)
4.股直不能屈 (股:大腿)
5、以吹豕之法吹之 (豕:猪)
6、遂负之以归。 (遂:于是)
扩展资料:
蒲松龄是同情人民疾苦,憎恶贪官污吏的作家,在《聊斋志异》另一篇故事《梦狼》中,把贪官写成牙齿尖利的老虎,把衙役写成吃人血肉的狼;它们大吃大嚼,造成“白骨如山”的惨象。
作者“窃叹天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认为他们“可诛”“可恨”。《狼》形象地揭露狼的吃人本质,凶狠狡诈的特性,表现了对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缩,只能勇敢机智地把它们杀死的主题思想。
本则所写屠户遇狼,始而迁就退让,几乎被吃,继而奋起杀狼,使自己转危为安的生动曲折过程,更是突出了这一主题。《狼三则》的故事是富有深意的,可以说是对《梦狼》的补充,实际上寄寓了作者鞭挞贪官污吏的思想。
作者简介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舌耕笔耘,近40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狼
七年级狼原文及翻译
《狼》课文翻译:在一天晚上,一位屠夫很晚才回家,他所挑的担子中已经将所有的肉都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零零碎碎的骨头。在回家的路上,屠夫还遇到了两只狼,紧紧地跟在屠夫的身后,走了很远的路。
屠夫非常害怕,于是他就将担子中的一些骨头扔给了狼。其中一只狼得到了屠夫扔下的骨头之后,就停止跟随屠夫,然而还有一只狼仍然一直跟随着屠夫。于是屠夫又将担子中的骨头扔给了狼,这只跟随着屠夫的狼停下来,然而之前得到骨头的那一只狼又跟了上来。此刻屠夫担子中所有的骨头都已经扔完了,但是那两只狼依旧一直追赶着屠夫。
屠夫感到非常恐惧,害怕两只狼会来攻击自己。这时候屠夫看到了田野中有一个打麦场,那里有一堆柴草堆积着,覆盖成了一座小山。屠夫立马跑到这堆柴草下面,放下了手中的担子,将屠刀拿起来。两只狼看着屠夫拿着屠刀不敢上前,只能瞪着眼睛看着屠夫。不一会儿,其中一只狼离开了,而另外一只则是一动不动地蹲在了屠夫的面前。这只蹲着的狼好像将眼睛闭上了,神情看起来非常悠闲自在。屠夫突然跳起来,用他手中的屠刀直接砍向了狼的脑袋,将狼直接杀死。
在屠夫想要离开这里的时候,他突然发现另外一只狼在柴草堆后面打洞,这时候屠夫才明白原来两只狼是在打配合。其中一只狼假装在睡觉,为了让屠夫放下警戒心,而另外一只狼则是偷偷潜到后方想要偷袭屠夫。不过最后还是被屠夫发现了,两只狼都死于屠夫的刀下。虽然狼十分狡猾,但是它们的手段又能有多少,屠夫终究不会坐以待毙,最后将两只狼都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