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发明的浑天仪有什么作用浑天仪 关于天体结构,曾有三种学说,即宣夜说,廿天说,浑天说,浑天仪由许多同心圆环组成的一种仪器,浑仪和浑象是反映浑天说的仪器,张衡在西汉天文学家落下,耿寿晶等人创造的浑天仪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漏水转浑天仪),浑天仪是原理浑天仪是浑仪和浑象的总称,浑天说的代表人物,是东汉的太史令张衡,到了唐贞观七年,天文学家李淳风在东晋史官丞南阳孔挺所造的(两重环铜浑仪)的基础上,增加了三辰仪,把两重环改为三重环,成为一架比较完备的浑仪,称为(浑天黄道仪),浑仪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
张衡发明的浑天仪有什么作用
浑天仪
关于天体结构,曾有三种学说,即宣夜说,廿天说,浑天说。浑天说认为天是一个圆球,把地包在球中,圆球不停转动。此说近于实际,故为史官所用。
浑天说的代表人物,是东汉的太史令张衡。他不但是有名的文学家和反谶纬的思想家,也是杰出的科学家。张衡在西汉天文学家落下,耿寿晶等人创造的浑天仪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漏水转浑天仪)。这种浑天仪于顺永建五年前创制,是早期的浑天仪。
浑天仪是用精铜铸成的球体模型。它利用齿轮,带动浑象绕轴旋转,并使浑象的转动与地球的周日运动相等,这样就可以把当时肉眼能观测到的天体现象,几乎全部表示出来。人们坐在屋里看仪器,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日月星辰起落的现象,这在当时确是一项了不起的创造。后来,在此基础上,先后经过唐代僧一行,未代张思训和苏颂等人的改进,制造了世界上最早天文钟,在中国科技史上又写上了光辉的一笔。
到了唐贞观七年,天文学家李淳风在东晋史官丞南阳孔挺所造的(两重环铜浑仪)的基础上,增加了三辰仪,把两重环改为三重环,成为一架比较完备的浑仪,称为(浑天黄道仪)。三重环分别为:一,外重环,包括地平环,子午还,赤道环,总为(六合);二,中间重环,包括黄道环,赤道环,白道环,总称为(三辰仪),各环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而整个环组则
浑天仪是谁发明的啊
浑天仪发明者据说是我国西汉时期的落下闳,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张衡进行了改进。
中国天文学发展的历史是悠久的。到汉代已有盖天、宣夜和浑天等学派。浑天说认为天如蛋壳,地如蛋黄,天地乘气而立,载水而行。后来宣夜说失传,盖天、浑天两说并行,竞相争鸣,比较科学的浑天说渐占上风。
同时,观测天象的仪器也不断出现,如武帝时落下闳制造了浑天仪,宣帝时耿寿昌又造了浑天仪,和帝时崔瑗的老师贾逵更制造了黄道铜仪。
张衡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成果。任太史令后,他更加勤奋地“研核阴阳”,终于“妙尽璇玑之正”。元初四年(公元117年),一件成就空前的铜铸浑天仪,被张衡造了出来。
浑天仪是原理
浑天仪是浑仪和浑象的总称,浑仪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而浑象是古代用来演示天象的仪表。浑仪和浑象是反映浑天说的仪器。浑天仪由许多同心圆环组成的一种仪器,因其用于观测天体,故名浑天仪。在17世纪望远镜发明之前,它是天文学家在测定天体方位中必不可少的仪器。
浑天仪分做内外几层,每层都可以转动,中间有个铁轴贯穿球心,轴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的方向,轴和球体的接触有两个交点,即天球上的北极和南极。
球的一半隐没在地平圈的下面,另一半显露在地平圈上面。在球的表面排列有二十八宿和其它恒星,球面上还有黄道圈和赤道圈,二者成24度夹角,分列有二十四节气。
从冬至点起,把圆分成365度,每度又细分成四个小格。球体外面有两个圆圈,一个是地平圈,一个是子午圈,外圈圆周长为一丈四尺六寸一分。
天轴支架在子午圈上,和地平斜交成36度,就是说北极高出地平36度。这是洛阳地区的北极仰角,也是洛阳地区的地理纬度.这架仪器的构造,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先进的天文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