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经:《易》、《尚书》、《诗》、《三礼》、三《传》、《孝经》、《论语》,郑玄注《周礼》、《仪礼》、《礼记》,这一年父亲秦王李世民在平定王世充的势力后,秦王李世民命他们两个教导长子李承乾的儒学,秦王李世民,《周礼》、《仪礼》并周公所制,这时候他的父亲李世民还只是秦王,这一年是李承乾的爷爷李渊做皇帝的第二年。
他是李世民最宠爱的儿子,七岁便被封为太子,后来为何父子反目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唐朝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皇帝之一,一生共有十四个儿子,其中只有一个早早夭折,没有活到成年。
在这十四个儿子当中,唐太宗李世民最为宠爱的还是长子李承乾,在李承乾仅仅八岁时就被唐太宗李世民立为太子,或许是因为李承乾生活太过顺利,加上父亲唐太宗李世民对李承乾太过的宠爱,使得李承乾变得恃宠而骄,任性妄为,行事也开始变得荒唐起来。
那么李承乾是如何从优秀的储君变成了行事荒唐的人呢?
李承乾出生于公元619年,这一年是李承乾的爷爷李渊做皇帝的第二年,这时候他的父亲李世民还只是秦王,他的母亲长孙氏还只是秦王妃,因出生在承乾殿,因此被爷爷唐高祖李渊赐名为李承乾。
公元620年,年仅一岁的李承乾就被爷爷唐高祖李渊封为恒山王,公元624年,李承乾被爷爷唐高祖李渊改封为中山王,这一年父亲秦王李世民在平定王世充的势力后,秦王李世民将陆德明和孔颖达这两位儒学大师收入自己的门下,秦王李世民命他们两个教导长子李承乾的儒学。
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三兄弟多年因在朝政和其他方面意见不合,渐生嫌隙,矛盾重重,这些嫌隙和矛盾累积到一起,已经变得无法调和,导致后来在玄武门事变中彻底爆发。
在玄武门事变中,秦王李世民通过自身的智慧以及手下的帮助,最终杀掉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成为了玄武门事变中的胜利者。
高祖李渊得知秦王李世民已经将太子和齐王杀掉,并没有说什么。自此以后唐高祖李渊后将朝中的军政大权交由秦王李世民处理,一个月之后,唐高祖李渊皇位禅让给秦王李世民,自己退位做起了太上皇。
陆德明的贡献
第一,首次明确按著述早晚次序,论述十二部经典诞生的演变史。西汉刘歆重新排列六艺次序,认为《易》为之原,故置于首位。但刘歆和班固还没有明确地提出以经典著述早晚次序排列。他认为,《周易》肇于伏羲氏,故为七经之首。《古文尚书》起于五帝之末,故次于《易》。《毛诗》起周文兼《商颂》,故在尧舜之后。《周礼》、《仪礼》并周公所制,宜次于《诗》;而《周礼》为本,《仪礼》为末,先后可见;《礼记》虽西汉戴圣所录,然记二《礼》阙遗,故又次之。《春秋》是孔子所作,当后于周公。左丘明受经于仲尼,公羊高受于子夏,毂梁赤乃后代传闻,故三《传》次第自显。《孝经》与《春秋》虽是孔子著述,《春秋》系周公垂训、史书旧章,《孝经》专是夫子之意,故宜后于《春秋》。《论语》是门徒所记,故次之。这个七经次第先后,反映了汉学系统关于经典产生的新构架。七经:《易》、《尚书》、《诗》、《三礼》、三《传》、《孝经》、《论语》。紧接着是《老子》、《庄子》,其列在经典后,是南朝崇尚玄风的表现。最后是《尔雅》。
第二,考察了每部经典注释的传授史,总结了两汉魏晋南北朝的经学研究成果。
《易》学史:认为伏羲氏始画八卦,重为六十四卦。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为之传,作十翼。尔后,传授者从未断绝。汉初,言《易》者本之田何。西汉有施氏、孟氏、梁丘氏、京氏之学,传京氏学者尤多。古文《易》有费氏、高氏之学,东汉费氏兴而高氏微。西晋末永嘉之乱,诸家之学或亡或无传者,唯郑玄注和王弼注,流行于世。而王氏为世所重,今以王为主。
《书》学史:认为《书》本帝王号令,右史所记,经孔子删录而成。汉兴,由济南伏生传之;后有欧阳、大小夏侯之学。至于《古文尚书》,孔惠之所藏也,发现于孔子旧宅壁中,由孔安国奏上,不获,藏之私家,传于后人。这里,陆德明别有新说,认为原是孔惠所藏而孔安国上奏不成,故一直流传于民间。还认为,马融、郑玄所注的,非古文也。但陆德明未能识破其所见t古文尚书》是赝品。
《诗》学史:古代有采诗官,以诗教化。孔子最先进行删录,凡三百十一篇。由子夏作序,口耳相传。汉兴,凡四家,即《鲁诗》、《齐恃》、《韩诗》、《毛诗》。郑玄作《毛诗笺》,申明毛义,难三家。《齐诗》久亡,《鲁诗》不过江东,《韩诗》虽存而无传者。唯《毛诗》郑笺独立国学,今所遵用。
《礼》学史:认为周公居摄制礼。汉兴,高堂生传《士礼》。汉景帝时河间献王开献书之路,时有李氏上《周官》五篇,失事官一篇,乃购千金不得,取《考工记》以补之。陆氏不知据何史料判断,创此新说。《汉书·艺文志》著录《周官经》六篇,未曾言及《考工记》之事。唐初颜师古注云:亡其《冬官》,以《考工记》充之。颜氏系用陆氏之说。此外,陆氏认为,小戴礼行于世,即今之礼《记》是也。郑玄注《周礼》、《仪礼》、《礼记》,通为《三礼》焉,今《三礼》俱以郑为主。
《春秋》学史:认为《春秋》即鲁之史记,孔子之而作《春秋》。左丘明曾与孔子一起观书于太史氏,故为之传。后有公羊、毅梁、邹氏、夹氏之传。邹氏、夹氏有录无书,不显于世。西汉,《公羊传》盛行,其学又分严氏、颜氏之学;《毅梁传》于汉宣帝时一度盛行。东汉,《左传》大兴。迄今,《左传》盛行,二《传》渐微。
至于《孝经》,《释文》用郑玄注十八章本;《论语》用魏何晏《集解》本;《尔雅》据东晋郭璞注本。陆德明还对上述三种经典的源流作了简明的叙述。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继承《七略》、《汉书·艺文志》书录体学术史的传统,通过对每种经典演变史的研究,选用流行并较好的注本,作为编撰其《经典释文》的主要根据。同时采用汉魏六朝注本达一百七十九种之多,保存了大量珍贵的经学史史料。《经典释文》是对汉学系统的初步总结,奏出了隋唐时代统--经学的先陆德明另有《易疏》、《老子疏》,与《经典释文》并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