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孩子快到户外去放风筝,春天的美丽与孩子们的身影融合在一起成都别称锦官城、龟化城,”放风筝的过程中,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把风筝放上蓝天,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放风筝时,【赏析】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
儿童上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鸳 这首诗的朝代、作者
村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气,烟雾般地凝聚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迷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学以后,一路上没什么耽搁,回家挺早,赶忙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题解】
《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方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赏析】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读了这首诗,我们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农村的美丽春景,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第二句写的是人物活动。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初春时节,风和日丽,一只只五彩斑斓的风筝翩翩起舞于蓝天白云之间。在严冬里抑郁了很久的人们,纷纷跑到户外,放飞愉快的心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清代高鼎描述的放风筝的情景,如今读来仍让人心旷神怡,除了那明媚的春光令人沉醉外,一颗童心仿佛飞到了空中,自由驰骋。对于天性未泯的孩子们来说,放风筝不仅仅能娱悦心情,还有益健康。古籍《续博物志》云:“春风日放鸢,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而视,可泄内热。”放风筝的过程中,由于要不停地跑动、牵线、控制,使得全身肌肉关节随之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对臂力、关节提高反应能力还有好处。放风筝时,眼睛一直盯着远处,可以调节眼肌功能,减轻眼的疲劳,这对于中小学生们大有好处。
“顺风相送三千里,一出家门万丈高。”这是成人放风筝的真实体会。在浩瀚的古籍中,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放风筝的感受。“清风如何托,终共白云飞”(寇准);“消得春风多少力,带上儿辈上青天”(徐渭);《红楼梦》中薛宝钗也在《临江仙》词中写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其实,人生在世,事业也罢,爱情也罢,就像那空中翻飞的风筝,几起几落,飘忽不定,但只要你把命运之线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因风势而行,或收或放,或引或顿,必能飞出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年一度春风到,借得彩鸢上九霄。在明媚的春光里,带上孩子快到户外去放风筝,放飞喜悦的心情,放飞对新的一年美好的祝福与期望。
【改写】
寒冷的冬天终于被温暖的春风吹走。在浓浓的春意中,有一个人在悠闲地散步,享受着春天的美景,他就是诗人高鼎。
小草刚刚从睡梦中醒来,吐出一点点被春风染绿的嫩芽。晴空万里,刚过冬的黄莺展开柔嫩的翅膀,无忧无虑地飞翔着,仿佛在赞美春天,歌唱春天。堤岸上的杨柳在春风的吹拂下梳理着自己细长的秀发,沉醉在春天的美丽中。高鼎被这千姿百态的春天所迷住,陶醉在美好的春光中。
“噢——”一阵欢呼声打破了春天的安宁,原来学堂早早地放学了。欢快的孩子们跑着、跳着,露出一张张天真、活泼的笑脸。“快!快!”一个扎小辫的孩子高高地举着一只五颜六色的鹰形风筝,跳着、叫着从高鼎面前窜过。高鼎的目光被吸引过去——那孩子拉着风筝线,另一个孩子展着风筝。展着风筝的孩子一松手,那边就一边跑一边放线。只见风筝在孩子的牵引下越飞越高,在蔚蓝的天空中舞动,似乎在与云朵比高。不一会儿,天空中陆续飞起了许多纸风筝。在高高的云层中,各式各样的风筝似乎活了,纷纷炫耀着自己的美丽。
春天的气息里飘荡着孩子们银铃般的欢笑声。春天的美丽与孩子们的身影融合在一起
成都别称锦官城、龟化城,这些名字的背后有哪些典故
成都历史悠久,它是上古时期古蜀国的都城,李白在《蜀道难》中曾这样描述古蜀国悠久的历史: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这句话是讲,蚕虫和鱼凫是古蜀国的开创者,但他们所处的年代实在太久远了,已经不清楚具体的开国时间了。
所以,今天我们谈成都的别称,便以公元前316年,张仪、司马错率军兼并蜀国,在成都铸城谈起。
一、龟化城
周显王时期,巴国受到楚国的军事威胁,巴国决心通过攻伐蜀国,来扩大自己的发展空间,而蜀王杜芦的弟弟苴侯私下不服哥哥,便与巴国联合起来攻打蜀国。
两面受敌的蜀王便把目光转向了秦国,希望对方能够派出士兵来帮助自己,秦国智囊张仪看重了巴国和苴国的富饶,他早有出兵巴蜀之地的意图,只是一方面入川之路道路艰险,不适于大军通行,另一方面又担心出兵之后,国内空虚,引起山东六国的偷袭。
此时,巴国和蜀国的求援让张仪看到了,如何兵不血刃拿下巴蜀两国的机会。
于是乎,张仪答应苴侯和巴国攻打蜀国的请求,公元前316年张仪灭掉了蜀国,不久又灭掉了巴国和苴国。
张仪在完成自己的战略布局后,便将三国领地分为蜀郡、巴郡、汉中郡三郡四十一个县。
张仪将巴郡郡治所在设在了今天称作重庆的江州城,而把蜀郡的郡治所在地设在了成都。公元前311年,张仪和蜀郡郡守张若一起在成都修建了一座新城——太城。
次一年,张仪又修建了少城。
《读史方舆纪要》 :成都城。府城。旧有太城、有少城、有子城,又有罗城。太城,府南城也,秦张仪、司马错所筑,一名龟城……昔张仪既筑太城,后一年,又筑少城。
据说,张仪在修建太城时,屡次失败,在他百思不解时,忽然发现水底出现了一只大龟,这只龟爬到了“城东南隅而毙”。
张仪便问巫师:这是什么意思?
巫师答道:这是上天预兆咱们筑城要成功了,只要在乌龟死去的方位建筑城市即可。
《华阳国志》曰:“秦惠王十二年,张仪司马错破蜀,克之。仪因筑城,城终颓坏。后有一大龟从硎而出,周行旋走。乃依龟行所,筑之乃成。”
因为这个典故,成都又被叫做“龟化城”,意为神龟庇佑的地方。
张仪对这只龟尊敬有加,他将龟壳供奉起来,烧香祭拜。据李石的《续博物志》记载,唐代的时候,有个叫宇文遇的小官吏又发现了这个六尺长的大龟壳。
二、锦官城
锦官城是成都的又一个别称,它代表着四川的另一文化遗产——蜀绣。
在漫长的封建岁月里,蜀锦一度成为宫廷贡品,它是制造龙袍的重要材料,昔年诸葛亮也靠它支撑起了六次北伐的费用。
由于蜀锦的价值实在太大了,张仪在夷里桥南立锦官,并专门让人织造蜀锦,久而久之,外地人谈到成都时,便形象地将其称为锦官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