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鸭嘴龙的种属分类
董枝明认为小鸭嘴龙很像埃德蒙顿龙,但个子较小。但是,鸭嘴龙科专家Michael K. Brett-Surman却认为小鸭嘴龙并没有任何独特的地方显示它与其他鸭嘴龙科的不同。杰克·霍纳(Jack Horner)等人亦认同这一个观点,并指小鸭嘴龙是疑。小鸭嘴龙(Microhadrosaurus)是鸟脚类恐龙、鸭嘴龙科(Hadrosauridae)的一个属,植食性,体长约2米,生活在中生代的白垩纪晚期。化石标本发现于中国。
鸭嘴龙的情况与图片
鸭嘴龙(hadrosaurs) 为一类较大型的鸟臀类恐龙,最大的有15米多长。是白垩纪后期鸟盘目草食性恐龙家族的其中一员。 简介 鸭嘴龙 鸭嘴龙(hadrosaurs),生存于1亿年前白垩纪晚期,这是正是恐龙发展的顶峰时期,所以它们的数量很多,在吃植物的恐龙中约占75%。它们是一类较大型的鸟臀类恐龙。目前(2008年)发现最大型的身长超过21米。鸭嘴龙的吻部由于前上颌骨和前齿骨的延伸和横向扩展,构成了宽阔的鸭嘴状吻端,故名。 编辑本段外形特征 鸭嘴龙 它们的腿部有三根趾头,后腿长而有力,前腿则较小且无力。鸭嘴龙许多种类的最大特征就是头上密布的冠饰。鸭嘴龙的吻部由于前上颌骨和前齿骨的延伸和横向扩展,构成了宽阔的鸭状吻端,故名。所有鸭嘴龙的头骨皆显高,其枕部宽大,面部加长,前上颌骨和鼻骨也前后伸长,嘴部宽扁,外鼻孔斜长。特化的前上颌骨和鼻骨构成明显的嵴突,形成角状突起。下颌骨上的齿骨和上隅骨形成的冠状突很发育,后部反关节突显著。上下颌齿列复排,每个额骨上有45~60个牙齿皆垂直复叠。珐琅质只在牙齿一侧发育。颈椎15个,背椎13~15个,荐椎8~11个,尾椎较多,其确切数目,因个体而异。颈椎和背椎椎体为后凹型,背椎神经弧较高,尾椎侧扁,其神经棘和脉弧皆很发达。肠骨的前突平缓,后突宽大,耻骨前突扩展成桨状,棒状坐骨突几乎成垂直状态,有的个体的坐骨远端也扩大。前肢短于后肢,肱骨为股骨的一半长,桡骨与肱骨等长,前足的第二、三、四指较第一、五指发育,前足的各连接面粗糙。胫骨短于股骨,后足的第Ⅰ指消失或仅有残迹,而第Ⅴ指完全消失,第三跖骨较长,后足已发育成鸟脚状。另外,前后足各指皆有爪蹄状末趾。 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鸭嘴龙是鸟脚类恐龙最进步的其中一大类。在亚洲及北美洲等地,晚白垩世的鸭嘴龙化石到处都有发现。鸭嘴龙是北美最早发掘纪录的一种恐龙。在中国除山东外,内蒙古、宁夏、黑龙江、新疆、四川等地均曾发现不少鸭嘴龙化石。 编辑本段生活环境 鸭嘴龙出没于1亿年前白垩纪晚期,这是正是恐龙发展的顶峰时期,所以它们的数量很多,在吃植物的恐龙中约占75%。当时也是地球历史上动荡的时代,陆地面积在扩大,沼泽、湖泊星罗棋布,有花的被子植物开始繁茂起来,一年四季都飘散着芳香。早期恐龙喜欢吃的裸子植物少了,仅留下苏铁、松柏、银杏以及一些蕨类植物等典型的中生代植物群落,被子植物开始排挤裸子植物而居于统治地位,其中有些类群已经具备了现代的特征。这样的自然环境使那些适应能力差的,依赖裸子植物为生的恐龙相继死去,但却特别适合素食恐龙的大发展,鸭嘴龙就是其中的一大类,变得兴旺发达。 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虽然它可能四足而行,大部份古生物学家相信所有的鸭嘴龙是以二足行走,使身体保持平行姿态,而尾部向后保持平衡。没有人再相信鸭嘴龙在水中生存,虽然有可能躲避霸王龙的攻击,但它偶而快速的游行逃脱。鸭嘴龙体型较爱德蒙脱龙稍小。鸭嘴龙主要以柔软植物、藻类或软体动物为食。 编辑本段种群分类 鸭嘴龙类可分为两大类群:一是头顶光平,头骨构造正常的平头类;另一类是头上有各种形状的棘或棒型突起,鼻骨或额骨变化较多的栉龙类,如拟栉龙。除此以外,还有变化不大、较原始的鸭嘴龙及前颌骨和鼻骨特化成盔状的鸭嘴龙。 编辑本段中国的鸭嘴龙棘鼻青岛龙 棘鼻青岛龙 棘鼻青岛龙(tsintaosaurusspinorhinus)则是我国发现的最著名的有顶饰的鸭嘴龙化石,也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完整的恐龙化石。由于它是在青岛附近的莱阳市金刚口村西沟发现的,头上又有棘鼻状的顶饰,所以得名。棘鼻青岛龙化石所处的地层的时代为白垩纪晚期。它的身长为6.62米,身高4.9米,坐骨末端呈足状扩大,肠骨上部隆起,在荐椎腹侧中间有明显的直棱,后面成沟状,顶饰实际上是在相当靠后的鼻骨上长着的一条带棱的棒状棘,很像独角兽的角,从两眼之间直直地向前伸出,估计它活着时体重为6-7吨左右,但脑子很小,仅有200~300克重。鼻骨上有一条长棘,棘中空与鼻腔相通。可能用于储藏空气,以延长潜水时间;也可能用于自卫或排除水面障碍物。青岛龙是有顶饰的鸭嘴龙类。在莱阳还同时发现了霸王龙的牙齿,这说明霸王龙当时可能曾是棘鼻青岛龙最可怕的天敌。 巨型山东龙 巨型山东龙 鸭嘴龙在我国发现过很多化石。在没有顶饰的恐龙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在山东诸城吕标乡的龙骨涧发现的巨型山东龙(shantungosau-rus giganteus)了,高8米,长15米。头顶部光平无顶饰是平头鸭嘴龙的代表。虽然当地人很早就找到过恐龙的骨胳化石,但他们并不认识,而以为是中药中的“龙骨”。1964年8月,地质部第一普查大队在龙骨涧发现了一根巨大的腿骨,经鉴定是一种大型鸭嘴龙的胫骨。从1964年至1968年,由地质部第一普查大队、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博物馆组成了联合发掘队,先后对该地区进行了四次系统的采集与发掘,共采到将近30吨重的标本。又经过将近3年的修复整理,在1972年经地质博物馆研究员胡承志先生研究,将其定名为巨型山东龙。由于它的体形空前庞大,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体形最高大的鸭嘴龙,从头到尾有15米长,站起来有8米高,再加上它是首次在山东境内发现的,所以得名。它的头骨长,顶面较平,头后部较宽。齿骨牙列较长,有六十个齿沟。口中有上千枚牙齿。荐椎由十个脊椎骨愈合而成,荐椎的腹面有较深的直沟。坐骨直长,末端有稍微扩大的尖顶。这些都与带顶饰的鸭嘴龙有所不同。它可能是四足着地的,一条沉重的超长的尾巴几乎占它的身长的一半,向后举着,可以保持平衡。当它不得不逃离天敌的时候,也可以用后腿直立起来迅速跑开。巨型山东龙与在美国和加拿大发现的埃德蒙顿龙相似,进一步证明当巨型山东龙在亚洲大地上漫游时,北美大陆与亚洲大陆是连在一起的,也证明了地质学界所推崇的大陆漂移及板块构造学说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