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爬行类动物
两栖动物是最原始的陆生脊椎动物,既有适应陆地生活的新的性状,又有从鱼类祖先继承下来的适应水生生活的性状。多数两栖动物需要在水中产卵,发育过程中有变态,幼体(蝌蚪)接近于鱼类,而成体可以在陆地生活,但是有些两栖动物进行胎生或卵胎生,不需要产卵,有些从卵中孵化出来几乎就已经完成了变态,还有些终生保持幼体的形态。 两栖动物最初出现于古生代的泥盆纪晚期,最早的两栖动物牙齿有迷路,被称为迷齿类,在石炭纪还出现了牙齿没有迷路的壳椎类,这两类两栖动物在石炭纪和二叠纪非常繁盛,这个时代也被称为两栖动物时代。在二叠纪结束时,壳椎类全部灭绝,迷齿类也只有少数在中生代继续存活了一段时间。进入中生代以后,出现了现代类型的两栖动物,其皮肤裸露而光滑,被称为滑体两栖类。 现代的两栖动物种类并不少,超过4000种,分布也比较广泛,但其多样性远不如其它的陆生脊椎动物,只有3个目,其中只有无尾目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每个目的成员也大体有着类似的生活方式,从食性上来说,除了一些无尾目的蝌蚪食植物性食物外,均食动物性食物。两栖动物虽然也能适应多种生活环境,但是其适应力远不如更高等的其它陆生脊椎动物,既不能适应海洋的生活环境,也不能生活在极端干旱的环境中,在寒冷和酷热的季节则需要冬眠或者夏蜇。
北京市北京动物园-两栖爬行馆怎么样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北京动物园两栖爬行动物馆建于黑水洋西侧,于1979年完工,建筑面积为4712平方米,由于两栖爬行动物种类多,因此在整个参观厅内共设置了大小不同的展窗90个,最大的鳄鱼展厅面积180平方米。从门厅向前直行是一个弧形展厅,分布着大小不一的展窗32个,其中象龟、海龟、扬子鳄、巨蜥的展窗都为40平方米左右,这里主要展览各种龟、蛙,末端的小展厅展出各种蜥蜴。门厅右侧是上下两层的蟒蛇展厅,共安排蛇类展箱56个,中央为一个长12米,宽6.4米,跨两层、高达11米的蟒展厅。两栖爬行动物馆建筑形式活泼,功能完善,是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北京动物园最重要最成功的建筑之一。 两栖爬行动物馆展窗的布置基本上采用了按动物分类组合的办法,同时按照其产区的不同环境分别以山石、假树、植物、水池相衬托,营造出不同的小景观。如鳄鱼展厅置以较大的山石以及热带植物,并引水上山为瀑布,景象颇为壮观;扬子鳄展窗则以太湖石和较为矮小的常绿灌木及涓涓细流点缀,以突出我国园林特色。为了给不同的动物创造不同的生活环境,整个馆舍配备了空调以及供暖系统,每个或每组展箱都可以根据需要调节温度、湿度、风量。通过散热片、地面辐射、墙面辐射等办法给动物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根据不同动物的特殊要求,展窗内还安装有一些特殊装置,如鳄鱼和蟒展厅内设喷雾设备,可调节湿度、温度;海龟的盐水池设循环系统,便于净化水质;蟒厅混凝土假树内装设了暖管,便于蟒蛇在适合它们生活的条件下经常攀爬活动。
查看更多有关于北京动物园-两栖爬行馆的介绍和玩法还有周边的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