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虎斑鳽的生活习性?海南虎斑鸠的特点(海南虎斑鸠图片)

admin|
402

海南虎斑鳽的生活习性

海南虎斑鳽部分留鸟,部分候鸟。它们一般白天隐藏,晚上出来活动,尤以晨昏活动最为频繁,但繁殖育雏期间,有时白天也出来活动觅食。食性以小鱼、蛙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主。在滩地上和浅水区觅食鱼虾、小螺和昆虫等,在林中树上营巢。海南虎斑鳽是夜行性鸟类,白天隐于密林中,夜晚活动,主要捕食溪流或水库中的小鱼。一般在天黑前后(19:15-19:35)飞出去觅食,早晨天刚亮时(4:50-5:15)回树上休息,除了育雏期,一般中途不回来,而是整夜在外觅食。出去觅食和回巢时间受天气和人为干扰影响较大,有1-2小时的差别。至于觅食地点,据广东始兴车八岭国家级保护区技术人员观察,是在水质清澈、流速缓慢且水深20-50厘米的河流浅滩中,也会在农田旷野或水塘觅食。在青嶂山保护区,它主要在瀑布水库周边几大片被淹废弃的农田中觅食,有时也会飞离保护区到距巢3公里以外的农田、水塘等区域觅食。跟普通夜鹭不同,海南虎斑鳽有些非常特殊的生活习性:一是不喜群居。大部分观察到的海南虎斑鳽,都是一只飞过,还未见过两只一起出外觅食的现象。同一晚有时雌、雄鸟都会外出觅食,但不会同时出去和回巢,有3-5分钟的时间差。二是不喜鸣叫。不论在栖息地或筑巢地都极难听到海南虎斑鳽的鸣叫。它就像幽灵一样,毫无声息地飞来飞去,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雏鸟也只在孵化出壳后二十多天时在亲鸟喂食时会大声吵闹,生长后期,乞食声也变得越来越低沉、轻微,只在近巢树下才听得到。

海南虎斑鸠的特点

体型和大小近似于鹭,是中型涉禽。体长为51—60厘米,雌鸟较小,尾羽的数目与鹭类相同,都是12枚。但它的体形肥胖而粗短,颈部和腿也比较脚亦短,外形和典型的鹭类明显不同,眼先和胫下部裸露.站立和飞行时也将颈部收缩,但没有鹭类明显,黑色的嘴较为粗短,嘴的基部和眼先为绿色。前额、头顶、头侧、枕部和长长的冠羽均为黑色,眼后有一条白色条纹向后延伸至耳羽上方的羽冠处,白纹下面的耳羽为黑色,眼下有一个白斑。上体的羽毛为暗褐色,飞羽呈石板灰色,并具有绿色的金属光泽,翅膀上的覆羽为暗褐色,具有少许白色的斑点。颏部、喉部和前颈为白色,中央有一条黑线直通到下喉部,颈部的两侧具有棕红色的斑纹,前颈下部中央为暗红褐色,两边为黑色,其余下体均为白色,胸部及体侧杂有灰粟色的斑纹。腋部的羽毛为葡萄褐色,还具有白色的中央纹。虹膜为黄色,脚为绿黑色。一种极度濒危鸟种———海南虎斑(升鸟)在广东韶关车八岭国家自然保护区露出了“庐山真面目”。这种被称为“世界上最神秘的鸟”虽然只是偶尔露真容,已立刻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海南虎斑鳽又名海南鳽,分属鹳形目、鹭科、虎斑鳽属。它的数量一直很少。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海南虎斑海南虎斑(升鸟)(Corsachiusmagnrificus)是中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已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亚洲鸟类红皮书以及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据文献记载,这种鸟只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浙江、福建、海南等地的山区被发现过,然而数十年来几乎再无这种鸟的任何踪影。据国外有关专家分析,海南虎斑(升鸟)的濒危程度可能更甚于朱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