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灵鸟怎样区分公母?动物区系

admin|
321

百灵鸟怎样区分公母

百灵鸟公母最主要区别是外貌特征、翅膀和身体图纹。

一、外貌特征不同

1、百灵鸟雄鸟头小,无后脑勺,近嘴处窄。眼大有神,眼在嘴上边,两眼离嘴角较近。眼眉白,宽而长或虽然窄而长,但眉清而秀,两眉线一直延伸头后,眉粗,在后脑勺处相通连为一体。

2、百灵鸟雌鸟头大,有后脑勺,近嘴处宽。眼小无神、发呆,眼和嘴在一条直线上,两眼离嘴角较远。眉粗短不秀,眉色不鲜明,有的眉中间有间断,在后脑勺处不相通连。

二、翅膀不同

1、百灵鸟雄鸟每个翅膀的飞羽中有6一12枚白色羽毛,这几枚飞羽洁白而又有光泽。

2、百灵鸟雌鸟白色飞羽越多越好。每个翅膀的飞羽中的白色羽毛不足6枚,而又无光泽。

三、身体图纹

1、百灵鸟雄鸟具粗显的黑色胸带,脸具黑和白色(或黄色)图纹,顶冠前端黑色条纹后延成特征小“角“。上体几为纯暗褐色;下体余部白色,两胁有些褐色 百灵鸟 纵纹。

2、百灵鸟雌鸟及幼鸟色暗(且无“角“),但头部图纹仍可见。飞行时翼下白色。亚种脸部黄色及额白;顶冠无白色;黑色的胸带与眼下黑色带斑相连。虹膜-褐色;嘴-灰色,上嘴色较深;脚-近黑。

扩展资料:

百灵鸟和草原一起经过几百万年的共同演化,获得了适于开阔草原生存的各种特征。它们一般在三月末开始配偶成对,在地面上鸣叫,并选择巢区。

草原上的各种草籽、嫩叶、浆果以及昆虫等为杂食性地面取食的百灵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食物。百灵鸟繁殖的季节,正是昆虫大量繁衍的时候,以高能量的昆虫饲喂雏鸟,雏鸟就能快速成长,有些种类的亲鸟便可以进行第二次繁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灵鸟

动物区系

( 一) 动物区系的组成

调查区所在的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的哺乳动物有 30 种,鸟类 54 种,爬行类 1 种,鱼类 6 种。名录如下:

哺乳纲 ( MAMMALIA)

食肉目 ( CARNIVORA)

猫科 ( Felidae)

1. 雪豹 ( Panthera uncia)

2. 猞猁 ( Lynx lynx)

3. 兔狲 ( Felis manul)犬科 ( Canidae)

4. 狼 ( Canis lupus)

5. 豺 ( Cuon alpinus)

6. 赤狐 ( Vulpes vulpes)

7. 藏狐 ( Vulpes ferrilata)

8. 沙狐 ( Vulpes corsac)熊科 ( Ursidae)

9. 棕熊 ( Ursus arctos)鼬科 ( Mustelidae)

10. 石貂 ( Martes foina)

11. 香鼬 ( Mustela altaica)

12. 艾虎 ( Mustela eversmanni)

13. 狗獾 ( Meles meles)奇蹄目 ( PERISSODACTYLA)马科 ( Equidae)

14. 藏野驴 ( Equus kiang)偶蹄目 ( ARTIODACTYLA)牛科 ( Bovidae)

15. 野牦牛 ( Poephagus mutus)

16. 藏原羚 ( Procapra picticaudata)

17. 盘羊 ( Ovis ammon)

18. 岩羊 ( Pseudois nayaur)

19. 藏羚 ( Pantholops hodgsoni)鹿科 ( Cervidae)

20. 白唇鹿 ( Cervus albirostris)啮齿目 ( RODENTIA)松鼠科 ( Sciuridae)

21. 喜马拉雅旱獭 ( Marmota himalayana)仓鼠科 ( Cricetidae)

22. 藏仓鼠 ( Cricetulus kamensis)

23. 长尾仓鼠 ( Cricetulus longicaudatus)田鼠科 ( Arvieolidae)

24. 斯氏高山平 ( Altacola stoliczkanus)

25. 白尾松田鼠 ( Pitymys leucurus)跳鼠科 ( Dipodidae)

26. 长耳跳鼠 ( Euchoreutes naso)兔形目 ( LAGOMORPHA)鼠兔科 ( Ochotonidae)

27. 黑唇鼠兔 ( Ochotona curzoniae)

28. 柯氏鼠兔 ( Ochotona koslowi)

29. 拉达克鼠兔 ( Ochotona ladacensis)兔科 ( Leporidae)

30. 高原兔 ( Lepus oiostolus)鸟纲 ( AVES)鹳形目 ( CICONIIFORMES)鹭科 ( Ardeidae)

1. 大白鹭 ( Egretta alba)雁形目 ( ANSERIFORMES)鸭科 ( Anatidae)

2. 斑头雁 ( Anser indicus)

3. 大天鹅 ( Cygnus cygnus)

4. 赤麻鸭 ( Taborna ferruginea)

5. 赤嘴潜鸭 ( Netta rufina)隼形目 ( FALCONIFORMES)鹰科 ( Accipitridae)

6. 大鵟 ( Buteo hemilasilus)

7. 金雕 ( Aquila chrysaetos)

8. 草原雕 ( Aquila rapax)

9. 秃鹫 ( Aegypius monachus)隼科 ( Falconidae)

10. 猎隼 ( Faico cherrug)

11. 红隼 ( Falco tinnunculus)鸡形目 ( GALLIFORMES)雉科 ( Phasianidae)

12. 藏雪鸡 ( Tetraogallus tibetanus)鹤形目 ( GRUIFORMES)鹤科 ( Gruidae)

13. 黑颈鹤 ( Grus nigricollis)鸻形目 ( CHARADRIIFORMES)鸻科 ( Charadriidae)

14. 斑鸻 ( Pluvialis dominica)鹬科 ( Scolopacidae)

15. 红脚鹬 ( Tringa totanus)

16. 矶鹬 ( Tringa hypoleucos)鸽形目 ( COLUMBIFORMES)沙鸡科 ( Pteroclididae)

17. 西藏毛腿沙鸡 ( Syrrhaptes tibetanus)鸠鸽科 ( Columbidae)

18. 岩鸽 ( Columba rupestris)佛法僧目 ( CORACIIFORMES)戴胜科 ( Upupidae)

19. 戴胜 ( Upupa epops)鸥形目 ( LARIFORMES)鸥科 ( Laridae)

20. 鱼鸥 ( Larus ichthyaetus)

21. 棕头鸥 ( Larus brunnicephalus)

22. 普通燕鸥 ( Sterna hirundo)雀形目 ( PASSERIFORMES)百灵科 ( Alaudidae)

23. 长嘴百灵 ( Melanocorypha maxima)

24. 短趾沙百灵 ( Calandrella cinerea)

25. 细嘴沙百灵 ( Calandrella acutirostris)

26. 角百灵 ( Eremophila alpestris)

27. 小云雀 ( Alauda gulgula)燕科 ( Hirundinidae)

28. 灰沙燕 ( Roparia riparia)

29. 岩燕 ( Ptyonoprpgne rupestris)

30. 毛脚燕 ( Delichon urbica)鹡鸰科 ( Motacillidae)

31. 黄头鹡鸰 ( Motacilla citreola)

32. 白鹡鸰 ( Motacilla alba)

33. 平原鹨 ( Anthus campestris)

34. 水鹨 ( Anthus spinoletta)鸦科 ( Corvidae)

35. 褐背拟地鸦 ( Pseudopodoces humilis)

36. 红嘴山鸦 ( Pyrrhocorax pyrrhocorax)

37. 渡鸦 ( Corvus corax)伯劳科 ( Laniidae)

38. 楔尾伯劳 ( Lanius sphenocercus)岩鹨科 ( Prunellidae)

39. 棕胸岩鹨 ( Prunella strophiata)

40. 褐岩鹨 ( Prunella fulvescens)鹟科 ( Muscicapidae)

41. 蓝点颏 ( Luscinia svecica)

42. 赭红尾鸲 ( Phoenicurus ochruros)

43. 漠即 ( Oenanthe isellini)

44. 黑喉石即鸟 ( Saxicola torquata)

45. 棕背鸫 ( Turdus kessleri)文鸟科 ( Ploceidae)

46. 石雀 ( Petronia peteronia)

47. 棕背雪雀 ( Montifringilla blanfordi)

48. 黑喉雪雀 ( Montifringilla davidiana)雀科 ( Fringillidae)

49. 曙红朱雀 ( Carpodacus eos)

50. 高山岭雀 ( Leucosticte brandti)

51. 大朱雀 ( Carpodacus rubicilla)

52. 拟大朱雀 ( Carpodacus rubicilloides)

53. 红眉朱雀 ( Carpodacus pulcherrimus)

54. 灰眉岩鹀 ( Emberiza cia)

爬行纲 ( REPTILIA)

蜥蜴目 ( LACERTIFORMES)

鬣蜥科 ( Agamidae)

1. 青海沙蜥 ( Phrynocephalus vliangalii)

鱼纲 ( PISCES)

鲤形目 ( CYPRINIFORMES)

鲤科 ( Cyprinidae)

1. 裸腹叶须鱼 ( Ptychobarbus kaznakovi)

2. 小头裸裂尻鱼 ( Schizopygopsis microcephalus)鳅科 ( Cobitidae)

3. 长鳍高原鳅 ( Triplophysa ( T. ) longianalis)

4. 细尾高原鳅 ( Triplophysa ( T. ) stenura)

5. 细体高原鳅 ( Triplophysa ( T. ) leptosoma)

6. 小眼高原鳅 ( Triplophysa ( T. ) microps)

( 二) 动物区系分布的特点

由于本区地势高亢,气候干旱寒冷,植被类型简单,食物条件及隐蔽条件较差,动物区系组成简单。但是,除猛兽猛禽多单独营生外,有蹄类动物具结群活动或群聚栖居的习性,因而种群密度较大,数量较多,这是青藏高原东部及南部森林动物不能比拟的。

本区动物区系的组成特征主要表现在:

1) 哺乳动物特有种占重要地位。可可西里地区的青藏高原特有种计有 11 种之多,其中最著名的物种有藏羚、藏野驴、野牦牛和藏原羚等; 具有产业意义的种类有喜马拉雅旱獭 ( Marmotahimalayana) 和高原兔 ( Lepus oiostolus) ; 具有一定科研价值或在食物链中起到生态平衡作用的小型动物,有多种鼠兔 ( Ochotona spp. ) 和松田鼠 ( Pitymys leucurus) 等。分布于欧亚北大陆或中亚地区,并见于可可西里的古北界种类有 17 种,这些种类为棕熊、猞猁、盘羊、岩羊和小毛足鼠等。狼系本区唯一的广布种。

综上所述,可可西里地区哺乳动物的区系组成别具特色。原因是本区远离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一些中亚或蒙新区较为典型的荒漠、半荒漠种类及其他北方种类,未能扩展到本区,致使古北界物种的成分明显减少。

2) 鸟类以古北界成分居优势。鸟类的区系组成与哺乳类恰恰相反,即古北界种较多,而特有种仅 7 种 ( 如: 藏雪鸡、褐北拟地鸦、长嘴百灵、雪雀等) ,余为广布种,候鸟占一定比例,偶尔有大白鹭等迷鸟出现。

3) 本区自东南至西北方向虽然分别出现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及高寒荒漠草原植被类型,但大、中型哺乳动物 ( 如: 藏野驴、野牦牛、藏羚、藏原羚等) 均可见于上述各植被带,即无明显的地域差异,但在种群数量上会有一定的差别。例如,藏原羚喜在草甸和草原环境中栖息,数量相对较多,在气候更加干旱的荒漠草原带中较少见,甚至绝迹。

4) 不同的植被类型,小型哺乳动物的组成也略有差异。黑唇鼠兔 ( Ochotona curzoniae) 在高寒草甸,拉达克鼠兔 ( Ochotana ladacensis) 却栖息于高寒草原及荒漠草原; 而荒漠类型的小毛足鼠 ( Phodpus roborovskii) 仅在本区西北隅的荒漠中出现。

( 三) 濒危珍稀动物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濒危珍稀的兽类有 13 种,其中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5 种,即雪豹、藏野驴、野牦牛、藏羚、白唇鹿; 二级保护动物有 8 种,即棕熊、猞猁、兔狲、豺、石貂、岩羊、盘羊、藏原羚; 珍稀鸟类计有 8 种,含一级保护动物 2 种,即金雕、黑颈鹤; 二级保护动物有 6 种,即秃鹫、猎隼、大鵟、红隼和藏雪鸡、大天鹅。

濒危珍稀动物中最引人关注的是藏羚羊,以其珍贵的绒毛,而遭到不法分子的大规模猎杀。藏羚 ( Pantholops hodgsoni) ,英文名: Tibetan antelope 或 Chiru ,中文别名: 藏羚羊、长角羊,藏名译音: Zu。分类: 偶蹄目、牛科、藏羚属 ( Pantholops) 。肩高: 80 ~85 cm ( 雄) ,70 ~75 cm ( 雌) ;体重: 35 ~40 kg ( 雄) ,24 ~28 kg ( 雌) ; 毛色: 雄羊黄褐色到灰色,腹部白色,额面和四条腿有醒目黑斑记,雌羊纯黄褐,腹部白色; 角长: 成年雄性 50 ~60 cm ( 雌性无角) ; 寿命: 一般不超过 8 岁; 习性: 集成十几到上千只不等的种群,生活在海拔 4 300 ~5 100 m ( 最低 3 250 m,最高5 500 m) 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上。夏季 ( 5 月) 雌性沿固定路线向北迁徙至东昆仑山脉北麓一带,调查区是藏羚羊迁徙的途经地区,6 ~7 月产仔之后返回越冬地与雄羊合群,11 ~12 月交配,只有少数种群不迁徙,目前藏羚羊迁徙的原因还不明确,有待于动物学家的研究。分布: 只限青藏高原,以羌塘为中心,南至拉萨以北,北至昆仑山,东至西藏昌都地区北部和青海西南部,西至中印边界,偶尔有少数由此流入印度境内拉达克。数量: 少于 75 000 只 ( 据夏勒博士 1999 年估计) ,保护级别: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野牦牛 ( Poephagus mutus) ,偶蹄目,牛科,牛亚科、牦牛属。青藏高原特有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家牦牛的野生同类。野牦牛体形笨重、粗壮,成年个体肩高 1. 3 m 上,体长 2. 0 m 以上,体重 1000 kg 以上,而雄性个体明显大于雌性个体; 雌、雄个体均有角,角形相似,雄体的角明显比雌性的角大而粗壮,毛色绝大多数呈通体褐黑色,仅吻周、嘴唇、脸面及脊背一带显霜状的灰白色。该物种是典型的高寒动物,性极耐寒,其分布高度在海拔 4000 ~5400 m 之间,在高寒草原或荒凉的寒漠地区,每天大部分时间均在进行摄食,边食边漫游,无十分固定的栖居地,只有大致的分布区。营群居生活,除个别雄性个体常单独生活外,一般总是雌雄老幼活动在一起,少则数头,多则数百头甚至上千头。据有关资料表明,雄性野牦牛 3 岁性成熟,每年进入秋季后,野牦牛陆续开始交配,雄牛生性凶猛好斗,在交配期间争偶现象非常激烈,胜者率领数只到 20 多只雌牛一起活动,败者往往尾随群体伺机交配,或离开群体另觅新欢。怀胎雌牛每年 6 ~7 月份产仔,妊娠期 240 ~250 天,每胎一仔。成群的野牦牛会主动逃避敌害,遇到人或汽车也会跑走,而性情凶狠暴戾的孤牛则恰恰相反,常会主动攻击在它面前经过的各种对象,能将行驶中的吉普车顶翻,受到伤害的野牦牛不论雌雄,都会拼命攻击敌害,直到力竭死亡,野牦牛发起攻击时首先会竖起尾巴示警,因此在野外工作中必须掌握野牦牛这一特点。野牦牛的主要天敌是狼群,后者常在冬季以围攻的方式将老龄、幼龄和体弱的野牦牛追到冰上,待其滑倒后群起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