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全产业链(印度未来能否依托人口成为拥有完整产业链的国家)

admin|
44

外商企业自己就会进入印度建立完整产业链,印度也会建立起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印度未来能否依托人口成为拥有完整产业链的国家印度未来能否依托人口成为拥有完整产业链的国家,以前印度市场上的中国手机都是从中国国内生产出口到印度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能够拥有包括所有行业的完整产业链的,不能要求印度拥有完整产业链,确实一定要警惕疫情之后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中国也没有所有行业的完整产业链。

印度未来能否依托人口成为拥有完整产业链的国家

印度未来能否依托人口成为拥有完整产业链的国家,这个问题,取决于两点。

一是怎么样算是拥有完整产业链。

严格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能够拥有包括所有行业的完整产业链的,所谓拥有完成产业链的,也只是相对来说。比如中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和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而形成了一个举世无双、行业齐全的工业体系,能够自主生产从服装鞋袜到航空航天、从原料矿产到工业母机的一切工业产品,很多人因此认为中国拥有工业的完整产业链。

但是我们也都知道中国的铁矿大部分是从澳大利亚进口的,大豆大部分是从美国和巴西进口的。由于中国很多工业产品的产量世界第一,因此大多数关键原材料都是从国外进口的,中国的石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也是非常高的。从很多工业品的产业链上游来看,大部分芯片、工业控制软件、企业管理软件、关键性技术也都仍然掌握在西方国家手里。特别是在一些高精尖产业上跟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仍然有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很多高精尖产品都需要进口,比如芯片、高端医疗设备、精密仪器、高端数控机床、特殊材料、发动机、高端轴承等都依赖进口。

因此完整产业链只是相对来说,严格意义上,中国也没有所有行业的完整产业链,美国也没有。不能要求印度拥有完整产业链。世界是一体化的,大部分行业,如今都高度依赖世界各国在资源、人才、技术、管理上的配合与协作。比如一架波音飞机,有超过400万个零部件,由分布在65个国家1500个大企业和15000多家中、小企业协作生产。单凭任何一个国家来完成独立生产,都有困难。

二是如何从零开始到拥有产业链。

印度的情况其实和中国类似,印度人口已经非常接近中国,印度人口在未来十年内超越中国已经是确定性事件了。当印度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必然对全世界的企业带来巨大的吸引力,就像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外企蜂拥进入中国设立工厂、分公司一样。印度并不需要自己来从零建设产业链。中国当初用市场换技术,印度也当然会走同样的路。以前印度市场上的中国手机都是从中国国内生产出口到印度的,但是现在我们知道,包括华为、小米、OPPO、VIVO、苹果等手机厂商,还有代工企业巨头富士康等都在印度设立了工厂,并且不断在扩大规模。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规则(FDI),该规则要求企业至少有30%的产品要在当地完成生产,在满足这个要求之后企业才能在印度建立零售业务。印度可以用这条规则或者进口关税等措施来迫使外国企业把生产工厂搬迁到印度,这样印度就可以从零开始拥有全产业链了。因为拥有十几亿人口,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外商企业自己就会进入印度建立完整产业链。而印度的本土企业也会在同外资企业的竞争下逐步发展起来,因为作为民族国家,本国人也都会倾向于支持民族企业发展。

中国的故事必然还会同样发生在印度。印度也会建立起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但印度能在多少产业上建立起竞争优势,最终能否成为新的世界工厂,则要看印度经济总量的增长情况。由于中国的先发优势,印度很难像中国这么成功。

曹德旺称「我们一定要警惕疫情后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他的「预测」会有多大概率成真

曹德旺称「我们一定要警惕疫情后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他的「预测」会有多大概率成真?

曹德旺是我非常尊敬的企业家,也是一位特别有善心的知名企业家,他旗下的福耀玻璃,已经是全球知名的汽车玻璃制造商,占有30%多的市场份额,很早就去国外建厂,去年还因为在美国的福耀玻璃工厂的纪录片获得了奥斯卡奖。在我看来,曹总的担忧不无道理。确实一定要警惕疫情之后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接下来我来说说自己的想法,供大家参考。

首先、中国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每年占到GDP增量的20%以上,本来已经就引起了国外的警觉。过去两年美国跟中国的贸易摩擦,以及美国对中国科技巨头华为的种种做派,已经透露出了美国对于自身制造业空心化的担忧,已经用政府的力量在给中国制造增加麻烦。显然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让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开始警觉。

其次、疫情期间,全球出现了口罩等医用物资的供求危机。也造成了比较大的伤亡。这会让国外政府反思,制造业的全球化带来的国内供需的失衡。可以说没有疫情的时候,全球产业链是有效的,等疫情出现,各国都开始选择紧闭国门,无形中也阻断了产业链的有序运作。远水解不了近渴的痛苦,会让涉及到国民安全的民生项目,采取更加稳健的国内满足的策略,慢慢跟军工企业一样,采取政府补贴等等措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这对于全球产业链来说,自然会去想,如何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无形中,就起到了去中国化的作用。

最后、这种担忧不无道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行业还是会产业链全球化。毕竟资本是逐利的,产业链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只要有更低的生产成本,更好的生产环境,谁都不会去做徒劳无功的事情。好比过去美国的政府行为,让美国企业回流的做法,没办法真正获得进展,就是因为一方面美国没有完整产业链,产业配套。另一方面美国本土的营商环境,以及企业成本还是蛮高的,对于海外的美企来说,以其回到没有竞争力的美国本土,还不如留在海外。

总之、曹总的担忧不无道理。我们既要看到风险,也要看到机会。只要我们把产品的附加值做出来,把科技研发的能力加强,把营商环境做好,逐利的全球知名企业,还是会趋之若鹜的。毕竟政府的心态跟企业的心态还是有区别的。未来国内企业也会走出国门,迎接全球的竞争者。过去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告诉我们,就算是当时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如果选择逆历史潮流的动作,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