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有何差异?比亚迪宁德时代隔空互怼!纯电车电池到底什么最重要

admin|
110

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有何差异

5KW低速电动汽车增程器

 一样的,低速车一般选用铅酸电池,高速成一般选用锂电池,你想用哪个电池都行。混动车主要是增加电动车的续航里程,让电动车不在因充电难二烦恼。

由于低速电动四轮车的续航里程还是比较有限的,不能完全满足大众的日常出行需求,如果想要增加其续航里程,可以装上一台增程器,以此来增加其续航里程,增加其活动范围,满足大众日常出行需求,实现出行往返自如,不再因半途没电而举步维艰。

比亚迪宁德时代隔空互怼!纯电车电池到底什么最重要

还记得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么?这种新技术以不怕针刺实验,拥有及高安全性而瞬间闻名于世。大家应该都还记得,在当时比亚迪对外公布的刀片电池实验中,对比的对象就是三元锂电池,而且暗戳戳指的,就是宁德时代的NCM811电池。在刀片电池火了之后,谈合作谈供货的车企可谓络绎不绝。但正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被订单淹没的比亚迪开心之余,作为它的竞争对手,在车用动力电池这块已经好久没对手的宁德时代,眼红了。于是,这两家全球最大动力电池的一场隔空骂战,就这么开始了。滥用测试?这件事的起因,是宁德时代高管和比亚迪电池的高管在微博上突发的一次互撕,双方争论的焦点就只有一个“针刺实验到底要不要做,有没有必要”。而这场突如其来的隔空骂战的根源,来自宁德时代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董事长在解答一位投资者疑问时所说的一段话:“但有些人把滥用测试的通过等同于电池的安全”,他还借用了索尼电池的例子来加以证明其观点。根据宁德时代董事长所言,对于纯电车的动力电池来说,真正需要关注的是诸如碰撞,防水,防短路等方面,单纯因为“滥用测试”就直接得出电池安全的论调不可信,也不能证明电池的真正安全。明眼人都知道宁德时代董事长口中这“有些人”是谁了。因此就在同一天,比亚迪电池高管立刻在微博反击,让宁德时代的电池也去针刺实验一下,并强调了针刺实验在电池测试中的重要性。实际上,两家电池巨头争论的焦点就一个:滥用测试。所谓的滥用测试并非我们字面意思理解,而是一个技术名词,翻译过来白话就是正常情况下不可能出现,但理论上有可能会出现的,非常极端的场景。车用动力电池的滥用测试有两项:针刺实验和挤压实验。顾名思义,前者是用针刺破电池,后者是直接挤爆电池,这两项都是非常极端的实验。所以到底谁对?其实从旁观者角度看,无论是比亚迪还是宁德时代,他们说的都没错,导致争论的根本原因,只是在于两家企业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比亚迪认为,如果我的电池能通过最严苛最极端的针刺实验,那么我的电池本身就一定是安全的,这当然没错。什么电池防护啥的,那都是锦上添花的东西。比亚迪认为,电芯最重要。宁德时代认为,尽管我的三元锂电池过不了针刺实验,三元锂这种技术的确存在先天不足,但我们在电池防护等等其他方面做得很好,所以尽管电芯本身不安全,但安装到车子上的电池组还是很安全的。宁德时代觉得,电池组作为一个整体最重要。大家都没错,技术上也的确各有所长。但我们作为旁观者必须说一句,相对于宁德时代,我们更倾向于比亚迪的角度。是的,纯电车的动力电池是一个整体,电芯,防护,冷却等等系统缺一不可,但是!动力电池的核心是电芯,电芯的安全性,恐怕重要性比外部防护系统更加重要。毕竟最近已经出现太多纯电车自燃的例子,它们无一例外全都是三元锂电芯。这些自燃的车里,甚至包括如广汽新能源这类在电池防护系统上本就很完善的车款。因此如果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真的如实验所言,能在电芯环节彻底杜绝自燃起火的话,我们更倾向于认为,哪怕比亚迪的电池防护等等系统稍微弱于宁德时代,但刀片电池仍然是更好的选择,尽管现阶段,刀片电池在能量密度上仍然无法和宁德的NCM811抗衡。换个角度看,全球老大宁德时代之所以反应这么大,根本原因还是感受到了刀片电池的威胁。换句话说,比亚迪动了宁德时代的蛋糕,所以发动舆论战是必然的。未来会如何?哪家会更吃香?这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刀片电池有着巨大的安全性优势,理论上应当成为下一代纯电车的电池主流技术。但刀片电池的本体磷酸铁锂电池,本身在能量密度上就不及三元锂。而大家必须知道的是,现阶段的纯电车,续航才是最大产品力。相同售价的两款车,一款600续航,另一款800续航,市场主流绝对是会倾向于后者。但目前我们也已经可以看到,特斯拉Model 3的新车即将换装磷酸铁锂电池,而且也正在有越来越多车企在新车上采用磷酸铁锂电池。因此我们认为,宁德时代的高能量密度三元锂电池不会被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取代,未来纯电车的主流,只要人们一天还把续航摆在第一考量因素,市场的主角就还是宁德时代。只有在磷酸铁锂的能量密度上来后,纯电车的续航焦虑消失后(比如磷酸铁锂也能做到700-800续航了),刀片电池取代技术上更不稳定的三元锂是必然的。只不过现阶段,这两种东西必然会共存。这两家企业的口水仗,恐怕还有得打。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