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保护白鳍豚
1、白鳍豚迁地保护:将残存于长江干流的白鳍豚尽可能多地迁到环境条件与长江自然条件相似,易于人工控制和改善的半自然环境中去。
2、白鳍豚栖息地的保护:尽管长江环境在不断恶化,而且近期内难以改变这种状况,但把白鳍豚分布相对集中、环境条件较为适合的江段划为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对于保护白鳍豚现存的栖息地、延缓白鳍豚灭绝速度是有益的和必要的。
一旦将来白鳍豚迁地保护和饲养下繁殖取得突破性进展,长江仍然是把饲养下繁殖或半自然保护区繁殖的后代再引入的首选地点。
日常活动:
白暨豚生性胆小,很容易受到惊吓,一般会远离船只,人类很难接近,加之种群数量稀少,活动区域较广,所以野生状态下对其生活习性的研究十分有限。
白暨豚有恒定体温,在36℃左右。对水温条件要求较高,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水温变化后又迁入另一区域。喜欢结成2-16头个体的小群活动,常见其与江豚共游,交配期间的集群行为尤其明显。
习惯栖息于江流中心的深水区,也会进入湖泊、支流与干流汇合处。主要在白天活动,夜间休息。胆怯害羞,很少靠近岸边和船只,但常在晨昏时游至浅水区捕食鱼虾。靠自身发出的超声波讯号发现食物并突袭式吞食。
世界上还剩多少只白鳍豚
数量无法确定,只能看野生白鳍豚是否还有幸存,因为2007年8月8日,《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内发表报告,正式公布白暨豚功能性灭绝。因此现实生活中无法看到活体白暨豚,只能在博物馆中参观其模型。
白暨豚是世界上仅存的四种淡水豚中所剩数量最少的一种,也是中国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早在1996年的时候,白暨豚就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最濒危的12种动物之一。
同时还被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以及《美国国家濒危物种法》,被称为“水下大熊猫。”尽管人们极力的想使这个物种延续下来,但为时已晚。
白暨豚科本身的繁殖率就很低,生长较慢的白暨豚在6岁左右才能性成熟,母豚一般2年一次怀胎,孕期约10个月,每胎基本上是一崽,偶有两崽。野生状态下,成年白暨豚雌雄比例为1:1,但雌豚的怀孕率一般仅为30%,自然繁殖率很低。在本身繁殖力低的情况下,人为的干扰对白暨豚的繁衍可谓是毁灭性的打击。
在长江成为了繁忙的运输水道后,更是有很多白暨豚被船只的螺旋桨打死打伤。据统计,长江下游水域中意外死亡的白暨豚,有三分之一是被轮船螺旋桨击毙的。到2002年,经过估计,现存的白暨豚已不足50头。
扩展资料:
数量急降年表
1、1970年代:《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白暨豚物种列为“数据缺乏(DD)”状态。
2、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保护单位将白暨豚列入中国濒危物种红皮书,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3、1986年:宏观估计总数不及300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白暨豚物种改为“濒危(EN)”状态。
4、1990年:宏观估计总数不及200头。
5、199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白暨豚物种提升为“极危(CR)”状态。
6、1997年:年度考察中发现23头,宏观估计总数不及50头。
7、1998年:年度考察中所发现的数量只剩7头,宏观估计总数不及15头。
8、2004年:在长江南京段发现了一头因搁浅而死亡的白暨豚,这同时也是最后一次在野外发现白暨豚。
9、2006年12月4日:为时六周的长江淡水豚类考察结束,没有发现任何白暨豚。
10、2006年12月13日:参与2006年度长江淡水豚类考察的白暨豚专家们宣布白暨豚物种可能已经灭绝,即使还有少数个体存在,也不能保持种群成功地繁衍。但中国学者提出根据惯例,要在野外50年未观测到活体才能宣布为灭绝,并且强调在当前情况下不宜宣布白暨豚为灭绝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