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藏经》哪一个版本最长呢总共有多少字真诚请教,祝愿真诚回答者一生平安,天佑吉祥!阿弥陀佛!
【回答】应该是《乾隆大藏经》最长。【乾隆版大藏经】《乾隆版大藏经》为清代官刻汉文大藏经,亦称《清藏》,又因经页边栏饰以龙纹名《龙藏》。它始刻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 ,完成于乾隆三年(1738),是我国历代官刻大藏经极为重要的一部。全藏共计5600多万字,共收录经、律、论、杂著等1669部,7168卷,共用经版79036块。由亚太中国(香港)佛教研究院整理的《乾隆大藏经》三本套装,是中国第一套也是唯一为供奉所特殊制作的版本。其严谨、完整的佛学经论,对于佛教的历史、文化、哲学传承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得到一部大藏经曾是无数善众所终身寻求而不可多得的大件功德。非寻常之造化。【象雄大藏经】《象雄大藏经》属于古象雄佛法的佛经,是一部涵盖了哲学、天文、地理、医学、艺术、建筑 等领域描绘古象雄文明的“活字典”,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象雄大藏经》的经书文献资料多达几千部之多,仅《甘珠尔》就有一百七十八部(包括《律》74部,《经》70部,《续》26部,《库》8部。内容涉及佛学、哲学、逻辑、文学、艺术、星相、医学、科学、工程等领域),《丹珠尔》有390多部,总汇了藏民族的本土文化知识,是一部相当于古象雄时期藏地的全景式百科全书。【房山石经】隋大业(605~617)间,幽州(今北京地区)沙门静琬,秉承其师南岳慧思的发愿,于房山雕造石刻大藏经一藏。其目的是防止佛经被焚,借以长期保存。房山石经自静琬始刻,历经隋、唐、辽、金、明等五代(元代时除个别佛教徒对少数经碑作了修理外,刻造工作完全停顿)在刻造过程中,曾得到历代皇室、官员和佛教信徒的捐施和支援。唐开元十八年(730),金仙长公主曾大力施助,奏请玄宗赐给大唐新旧译经4000余卷,作为石经底本,并命西崇福寺沙门智升送往房山石经山交付。因此,房山石经中保留着不少唐代宫廷抄本佛典的原貌。但房山石经没有按照大藏经的编次顺序刻制,而施刻信徒往往凭一已之意愿刻制,如《金刚经》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流行较广的佛经,重复刻造的较多。因此,所刻经种只有1100余部,有的经只刻其中一部分,并且还包括几部道教经典在内。因此,它不是一部完整的大藏经,但具有与各版木刻本大藏经不同的一些特点:①保存了50种以上的各版大藏经所没有的经籍;②绝大部分石经镂刻技术精湛,书法秀丽,不仅是有价值的佛教文物,也是中国书法和雕刻艺术的精品;③经文后附有约6000则施刻人题记,有明确纪年者约四分这一,这些题记反映了当时幽州、涿州、范阳等十余州郡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和工商业发展情况;④施刻人中,有不少是历代的文武官员,其中的职称和官街,有的可补史籍记载所缺,有的可和史籍相互印证;⑤题记中所附刻人的籍贯和居住的城市、村镇、城坊等,对研究古代幽、燕、涿等地的政治区域规划,特别是关于燕京的城坊布局,提供了可贵的资料。汉文大藏经随着佛教的传播,先后东传至高丽和日本。他们根据各版汉文大藏经进行复刻、排印或编纂,先后共有8个不同的版本。【白玉大藏】《白玉大藏》以《大正藏》、《龙藏》和《嘉兴藏》为依据雕刻而成的经典白玉版,雕刻地点位于浙江省天台山慈恩寺“天台洞窟”内,总计约56.5万块白玉版。为何要雕刻白玉大藏经(1)、上千年来诸多大藏木刻版均因毁损难存,印刷的纸书也是遗失严重。白玉大藏经不惜重金用白玉雕刻,令世人珍惜保存,不易毁损。(2)、佛学经典浩瀚,个人根器不同,有心学佛不知从何下手,这是信众时常遇到的。《白玉大藏》依修行次第编排雕刻,可以使信众依次第阅读相应经典,既少走弯路、提高效率,又能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主动远离迷信和邪教。(3)、天台山作为佛教中国化第一大宗的发祥地,在历史上已出版的三十八部《大藏经》,尚未有出于天台本山。《白玉大藏》依次第编排,与天台教义相一致,将成为天台山伏藏而承世,意义重大。(4)、因《白玉大藏》由书法家们沐手恭书后,经编审通过原样刻印到白玉版上; 随着电脑之普及,能书法之大家也愈来愈近凤毛麟角,由于本项目手书工作量之大,将汇聚海内外二万多名国家级书法家和各地省市书法名家,从《白玉大藏》拓印发行之《天台藏》,除了教理意义上的价值外,还可供人临摹、传承书法等,手书《大藏经》本身即是推动中国书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大行动。(5)、世上之白玉资源必定愈来愈少,雕刻手书《白玉大藏》,就是以无价之玉供奉世上最尊贵之巨著,现如今正是时宜,后恐更加不易。(6)、末法时期具备法脉传承的长老大德愈来愈少,能承接次第修法者更是凤毛麟角,本项目期望能在众长老隐世前、尚有经法修习次第传承之时,完成这一重大举措,令正法久住,护持世间正气。【敦煌藏】由敦煌大藏经编辑委员会编辑、中国星星出版公司与台北前景出版社于1989年起汇编影印出版。该藏是一部以敦煌遗书中的佛教典籍为素材,经整理、选编而成的写本大藏经。所收典籍以北京图书馆所藏写本为基础,增补英、法等国及国内各地的所藏经卷。全藏分正、续两编,现已出版正编,共63册,前60册为汉文部分,后3册为古代民族文字部分。该藏以唐代《开元释教录》的体系为蓝本,主体部分以此编定。对于《开元释教录》没有涉及的内容,也一并收入,包括印度佛教原典的汉泽本、中国内地久失的中国僧人著述、反映敦煌地区佛教状况的著作,以及用梵文、吐蕃文、于阗文、回鹘文等语言书写的佛典等等。后部分内容很多都是近代首次发现,为历代大藏经中所不存,其中古代民族文字写本,更为本藏独有,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该藏各经、卷、品后增多有详细的校勘记,除介绍写本的存佚情况外,还特别列出了与日本《大正藏》、《中华藏》的参见页码,使用十分方便。《敦煌藏》的出版,为研究佛教流传史、译经史、民族文化交流史、中国佛经史,乃至古代民族语言和汉语音韵学都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中华大藏经】简称《中华藏》,由中华大藏经编辑局编辑,中华书局出版,中华大藏经编辑局成立于1982年,由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领导,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佛学专家们主其事。该藏包括汉、藏等多种文字,出齐后将成为有史以来经籍数量最多的大藏经。已经正出版汉、藏文两部分。《中华藏》的汉文部分由3编组成。第1编为历代大藏经所收集的编有千字文编号的典籍,也就是历代的正藏,共两千余部,一万余卷。此编以海内稀世珍本金代《赵城藏》为影印底本,补足它本而成。《赵城藏》成书于12世经中叶,其主体部分是中国第1部雕版大藏经宋代《开宝藏》的复刻本,同时吸收了辽代《契丹藏》的优点。《开宝藏》、《契丹蒇》均已亡佚,《赵城藏》的价值弥是珍贵。《赵城藏》缺失的部分,《中华藏》以《高丽藏》补足,同时收录了包括《房山石经》在内的12种大藏经中按千字文编次的全部经籍。另外,此编还选用了《房山石经》、《碛砂藏》、《资福藏》、《普宁藏》、《永乐南藏》、《径山藏》、《清藏》、《高丽藏》等8种有代表性的大藏经作校本,与《赵城藏》对比校勘,罗列异同。《中华藏》第2编是历代汉文大藏经中所收的没有千字文编号的典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续藏,亦有两千余部,一万余卷,包括《嘉兴藏》的续藏、又续藏,日本《 续藏》,《房山石经》正编未收部分,《频伽藏》、《普慧藏》以及敦煌遗书中的特有经论等c《中华藏》的正、续两编总数可达4200余种,23000余卷,将分装220册。第3编为新编入藏,拟收入历代大藏经中未收的藏外逸典和近代新出现的佛教著译。《中华藏》汉文部分正编于1984年开始出版,现已发行90册。为便于检索,正文全部出齐后将编印经籍名称首字汉语拼音音节、笔画等7种索引。《中华藏》的藏文部分自1986年始,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组织整理、对勘。1995年已出版《中华大藏经·丹珠尔》。满文大藏经满文大藏经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根据汉文大藏经编次和内容翻译。乾隆五十五年编译刻完,计108函,只收入般若、宝积、大集、华严、涅盘诸部和其他大、小乘单译经及密秘部经咒等共699种。【西夏文大藏经】西夏文大藏经始由汉文大藏经译出。宋景祐元年(1034),《开宝藏》传到西夏(可能是《开宝期待》的天禧修订本),西夏的开国君主赵元昊于兴庆府建造高台寺加以收藏,并召集回鹘僧人译为新创造的西夏文。先后历时53年译毕,共362帙,812部,3579卷。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由化身一行国师主持重行校勘并翻译未译的经籍,印制三藏新经。至元三十年,世祖敕令主僧事的西壁土情转知沙门慧中等20余人负责将西夏文旧经送杭州刻印,到大德六年(1302)竣工,前后共刷印了140余藏,但大多毁损无存,现各地发现的经论残卷仅数十种。【傣文大藏经】部派佛教南传上座部巴利语系大藏经之一。有三种不同的方言文字写刻本,即西双版纳傣文、德宏傣文和傣绷文,其内容和其他文字的巴利语系大藏经基本一致,也分律、经、论和藏外典籍四大部类,用三种不同的傣文字母音译巴利语原典。除了相应部和增支部收入的各经大部分未曾译出外,其他经籍都有译本。此外,还有用傣文翻译的部分重要典籍和注疏,以及信仰上座部佛教各民族僧侣的著述,涉及天文、历算、医药、历史、语言、诗歌、民间传说、佛经故事等,都被视为佛典在信徒中流传,别具一格。傣文经卷可分为贝叶刻写本和枸皮纸写本两类。纸写本又分为摺装本和书册本两种式样。傣文大藏经的流传地区,以西双版纳傣文和德宏傣文书写的经卷流布面较广,傣绷文经卷则只在耿马的勐定和勐连一带流传。【蒙文大藏】蒙文大藏经先后有四次译刻,最早是元大德(1297~1307)年间在萨迦派喇嘛法光的主持下,由西藏、蒙古、回鹘和汉族僧众将藏文大藏经译为蒙文,在西藏地区雕造刷印;明万历(1573~1620)年间普补译过部分典籍增入刊行;崇祯(1628~1644)初年对旧本进行过鹇刊。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由和硕裕亲王福全领衔监修重刻甘珠尔竣工;乾隆六年到十四年(1741~1749)校译重刻了丹珠尔,方始完备【契丹藏】约在辽兴宗(1031~1054)时开雕。又名辽藏。它在《开宝藏》天禧修订本的基础上增收了《华严经随品赞》、《一切佛菩萨名集》、《随愿往生集》、《释摩诃衍论》、《大日经义释》、《大日经义释演秘钞》、《释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罗尼集》等当时流传于北方的特有经论译本,先后历时30余年刻成。据辽咸雍四年(1068)燕京天王寺志延所撰《阳台山清水院创造藏经记》载称,这部藏经人579帙,千字文编次天字到 字。以前并未发现有流传的印本,直到1978年修理山西应县木塔时,才在塔中发现50轴残卷;图卷轴本版式为每版24行,每行15~18字不等(也有每行字数较为一致的经卷,如《大未能炬陀罗尼经》卷13,“靡”字号,每行均为17字)。【赵城金藏】1933年首次在山西赵城县霍山广胜寺发现。该藏系金代民间劝募,在山西解州(治所在今山西运城西南)天宁寺刻成。又名《赵城金藏》。发起人为潞州崔进之女法珍。相传她断臂劝募刻经,很多佛教信众深受感动,纷纷捐盗协助,甚至有破产应募者。劝募的地区遍及晋南和秦西各州县。约在金皇统九年(1149)以前,于天宁寺组成“开雕大基经版会”负责刻造,金大定十三年(1173)完工。全藏刻成之后,崔法珍于大定十八年将印本送到燕京,受到金世宗的重视,在圣安寺设坛为崔授比丘尼戒。二十一年,崔又将经版送到燕京,刷印流通。两年后,崔受封为宏教大师。《赵城藏》的原刻版式除千字文编次略有更动外,基本上是《开宝藏》的复刻本;也是卷轴式装帧,每版23行,每行14字。它保留《开宝藏》蜀版(第一部刻印本)的许多特点,在《开宝藏》和它的另一复刻本——《高丽藏》初刻印本都散失的情况下,保存了数千卷《开宝藏》蜀本的原貌,无论在版本或校勘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价值。金末元初,《赵城藏》部分经版毁于兵火。约在元太宗窝阔台八年(1236),耶律楚材主持以半官半私的名义发动其所辖官员协助并在民间劝募,同时召集各地寺院会刻字的僧人到弘法寺补雕缺损经版。补雕后的经版基本上恢复《赵城藏》旧刻的内容;千字文编次由天字到 字,共682帙,6900余卷。但工作草率,字体不一,版式也不一致。每版22~30行,每行14~27字不等,而且还杂有少量书册式经卷在内。现存的《赵城藏》系元中统二年(1261)的补雕印本,共4957卷(1952年又发现62种,162卷,此后还陆续发现过一些零散经册,现存5100余卷)。由于年久散失缺损,明万历二十年(1592),解州静林山万寿禅寺僧悟顺曾抄补若干卷;清雍正九至十一年(1731~1733),在信徒的赞助下,广胜寺又集僧俗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抄补。现存的补抄本200余卷,即这两次的补本。因系根据明代《永乐南藏》本进行抄录,编次多见错落重复。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曾发动向广胜寺进攻,企图劫走《赵城藏》。中共山西省委获悉后,派出部队进行保护,并将藏经转移到一个山洞中保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找回。由于洞内潮湿,不少卷册遭到毁损。经过十多年的细心修补,终于恢复原貌,现藏于北京图书馆。1959年9月,在西藏萨迦寺北寺图书馆发现31种,559卷卷轴式装帧木刻印本佛经,其编次和《赵城藏》完全一致。从版式、字体、刻工等方面判断,基本上可以肯定是《赵城藏》输版入燕京后的补雕印本。20世纪30年代,北京三时学会曾把《赵城藏》中所特有而为其他各版藏经中缺少的孤本佛教经籍46种,246卷编为上、中、下三集,缩印成32开本线装120册,分12池发行。【高丽藏】据现有记载,《开宝藏》刻成后,印本曾在北宋端拱(988~989)年间传到高丽;其后的天禧修订本和熙宁修订本,也分别在乾兴元年(1022)和元丰六年(1083)东传。另外,契丹王朝在辽清宁九年(1063)也把新刻的《契丹藏》印本赠送给高丽王朝。高丽王朝得宋开宝初本后,即据以复刻,1025年完工,是为高丽藏初雕本。1090年又据《开宝藏》的天禧和熙宁两个修订本及契丹本加上高丽沙门义天所编《诸宗教藏总录》所收章疏典籍3000余卷,进行校勘,在兴王寺开雕《高丽续藏经》4000余卷;刻完后,和初雕本经版一同藏于符仁寺。1232年全部版本毁于战火,印本流传情况不详。1236~1251年又根据印本复刻,版本原藏禅源寺,1398年迁至支天寺,次年再迁海印寺,后曾刷印50部。1960年刷印12部,70年代以后,又影印改为书册式装帧,共45册。在海印寺刷印的50部中,先后有4部传入日本。1957年日本曾将其缩印为书册式精装本发行。全藏共639函,千字文编交天字至洞字,入经1522部,6558卷。【龙藏】清代官版藏经。又名《清藏》。清雍正十一年(1733),于北京贤良寺设立藏经馆,由和硕庄亲王允禄、和硕和亲王弘昼及贤良寺住持超圣等主持;雍正十三年开雕,乾隆三年(1738)竣工,雕成经版79036块。全藏724函,千字文编次天字至机字,1669部,7168卷。版式和《永乐北藏》一致。全藏也分正续两部分,正藏485函,千字文编次天字至漆字,内容完全和《永乐北藏》相同;续藏239函,千字文编次由书字至机字,内容较《永乐北藏》有所增减。刷印100部,颁赐京内外各寺入藏。1935年又印过22部。经版原存宫内武殿,后移藏于柏林寺,至今尚存。【元代官刻】1982年12月在云南发现,仅存32卷,现藏云南省衅书馆。经版较现有各种大藏经为大,每版7个半页,42行。每半页6行,每行17字。行间疏朗,上下有外粗内细的双栏线,每版中缝及卷首经名下刻有千字文编次,版式为摺装本。在残存的32卷中,有2卷卷首附有元惠宗至元二年(1336)太皇太后施印愿文,字体为秀丽飘逸的赵体。卷末有诠经讲主等僧人及居士23人的名录,依北方少数民族文字行文惯例,由左起直行按僧职大小顺序向右排列。另有一卷的卷末,还附有参加刻藏的38人职官名录,也是按职位大小依次由左至右排列。这一职官名录为进一步考证元代官刻大藏经的雕造年代和研究元代职官制度,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据对残存的32卷经册千字文编次的初步考察,全藏至少有651函,6500余卷,入藏内容仅次于《赵城藏》,应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一部藏经。【石刻藏文】甘孜县草原广阔,东部有洛戈梁子草原,北部有达通玛大草原,天然草场面积达617927公顷, 占全县草场总面积的89.98%,牧草丰茂,主要集中在茶扎、大德、查龙、卡龙、下雄等乡。这里有金碧辉煌的古刹扎拉寺,有庄重巍峨的铜色山宫,有纯洁无暇的白塔,还有被喻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明珠——石刻藏文《大藏经》。藏文《大藏经》,是藏民族灿烂的文化遗产,它记载了藏族的历史、地理、佛教、医学、天文、工巧等各方面文化知识,是藏族的古代百科全书。藏文《大藏经》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甘珠尔》意为佛语部,亦称“正藏”,即释迦牟尼本人语录的译文。第二部分《丹珠尔》意为论述部,亦称“副藏”,即佛教众弟子对释迦牟尼的教义注释及僧人的论著。全藏经共有三百二十六部,四千五百六十九种,二十一万七千多块经板,六千八百多万字。石刻藏文《大藏经》,位于达通玛区西北部的大德乡境内,离县城120公里,海拨4080米。在达曲河的最上游东岸与嘉仁河的西岸,两河汇合处的嘉仁塘大草原上,扎拉寺巴尔多活佛首次发愿创建和民间发愿雇佣(工匠)雕刻堆积成的石刻经墙。其雕刻功底深厚,经墙窟处有佛尊,其佛像造型逼真,栩栩如生。该经墙长2000米,宽2米,高2米。据创建人统计,此地经典内容远远超过了《甘珠尔》和《丹珠尔》,估计石片约有十一万个。石片经书大小不一,大者如桌面,小者如椅面,平均约有一公分左右厚,石面光滑,字迹清晰,粒粒可见。在石经的东端建造了一座高大的白塔,与经墙互相映衬,形成了草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什么是三藏十二部经?】“三藏”是指经藏、律藏、论藏,是佛陀的教法,是佛教的教义,是佛弟子依之修行的指南:经藏:梵语音译“修多罗藏”,意译“契经藏”,凡所有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根机的佛陀教法,都属经藏。律藏:梵语音译“毗奈耶藏”,意译“调伏藏”,是佛陀为调伏弟子心性,对治众生恶习所制定的教团生活规则。论藏:梵语音译“阿毗达磨藏”,意译“对法藏”,是佛弟子将经典教义加以论议、解释、整理,而成组织化、体系化的典籍。“十二部经”是将佛陀教法,依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十二种类,又称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分取消高亮经。契经:又称长行,是以散文方式直接记载佛陀的教法,通大小乘经典,也包含律和杂藏。应颂:又称重颂,和契经相应,而以偈颂重覆阐述契经所说的教法。记别:又称授记,本为教义的解说,后来特指佛陀对弟子们的未来修证果位所作的印证。讽颂:又称孤起颂,全部以偈颂来记载佛陀的教法,因非重述长行,故称孤起颂。自说:是佛陀不待他人请法而自行开示的教说,如《阿弥陀经》。因缘:是记载佛陀说法教化的因缘。譬喻:以譬喻来宣说法义,如《法华经》中的火宅喻、化城喻等。本事:是叙述佛陀及佛弟子过去世的因缘事迹。本生:记载佛陀过去世种种大悲行。方广:宣说广大深奥的教义。希法:记载佛陀及诸弟子等希有殊胜之事。论议:记述佛陀论议、抉择诸法体性,并分别明了法义,是一切论书的通称。有一首偈语,正可说明上述十二部经的内容:长行重颂并孤起,譬喻因缘与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及授记。
泉州历史的大事年表
公元前3世纪以前,--------闽越族在泉州劳作生息。公元前221年-前207年-------泉州隶属秦朝闽中郡。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泉州先后隶属西汉的闽越国和会稽郡。2-6世纪-------泉州先后隶属三国东吴,两晋,和南朝。中原汉人不断南迁,开发泉州。260-700年------在今南,安丰州镇建立泉州县郡州治,名称先后是东安县,晋安县,南安郡,南安县,丰州,武荣州。520-527年------天竺僧人拘那罗陀到南安九日山建造寺翻译梵文佛经,是迄今所知泉州最早海外交通记载。700年-------迁武荣州治于今鲤城区。711年-------改荣州为泉州。718年------划南安县东南部置晋江县。8-10世纪-------中原汉人再次南迁。统治者实行招福蕃商政策,在泉州设置管理海外交通贸易的“参军事”泉州成为“市井州人”的大都市。10世纪-------德化、永春、同安、安溪、惠安县等建立。1087年-------泉州正式设立管理海外交通贸易市舶司。宋代经常在南安丰州九日山延福寺举行迎送蕃舶的祈风“典礼。1171年------泉州知州事汪大猷在澎湖建造营房,派兵防守,这个政府正式改下澎湖与台湾。1228年------泉州知州事真德秀改革泉州外贸弊政,恢复发展泉州海外交通贸易。13世纪70年代-90年代-------蒲寿庚招福蕃商。发展泉州的海外交通贸易。阿拉伯,波斯人。大量定居在泉州。元代时泉州成为世界最大的商港之一。13世纪70-90年代--------设置澎湖巡检司,加强管理澎湖、台湾,隶属晋江县。1292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到泉州。1347年-------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到泉州。1357-1366年------泉州陷入10年战乱,泉州港城逐渐衰落。1417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经过泉州,以后泉州籍华侨大量出国,开发东南亚。17世纪20年代------郑芝龙开始发展安海海上私商贸易,并组织泉、漳人民开发泉州。1661年4月至1662年2月---------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3年6月6-9月---------施琅率军统一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行政上隶属福建省厦台道,军事上隶属泉州海防官署管辖。1840年前后--------泉州军民进行禁烟抗英斗争。1853年-1857年--------泉州爆发林俊、邱二娘、小刀会反清起义。1911年11月-------辛亥革命,泉属各县推翻清朝统治。1913年-1916年-------泉州各县响应反袁运动。1919年5-6月-----------泉州学生、市民多次示威游行,响应”五四”运动和福州学生的反日运动。1926年11月-----------东路北伐军进入泉州。1927年1月-----------中共泉州特别支部成立。1927年4月----------国民党泉州当局进行“清党”。1929年8月----------朱德率领红军第二、三纵队进驻永春福鼎村。1934年-1935年--------南安永德游击根据地和晋安游击队先后建立。1938年3月---------国民党当局制造“泉州事件”。1940年4月---------中共泉州地方组织领导泉州“抢米”斗争。1940年7月---------日寇侵犯永宁,崇武。1947年5月---------中共泉州地方组织领导游击队攻打安海,南安永、晋南同游击根据地。泉州学生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1948年6月28日---------中共泉州地方组织领导泉州劫狱斗争。1949年8月31日---------泉州解放。1958年8月----------同安划归厦门。1978年12月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泉州进入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新时期。1985年-----省辖地级市泉州市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