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动物克星!
许多媒体都曾刊载了一篇介绍“马虎”一词的来历的文章。该文的前半部分讲述了关于“马虎”一词的来历的一个传说故事,十分有趣。不过,该文的后半部分却说:“在动物王国中里确有名叫‘马虎’的动物。它生长在四川省川东与贵州交界的白马山上,山民称它为‘马老虎’。这种珍稀动物体大如马,形亦似马,体表长有似虎的条状花纹,其凶猛程度胜过老虎,且行动诡秘、迅猛,前爪锋利,专以捕食野生动物和山民豢养的牛、羊为生。传说,白马山上的老虎曾被马虎吃掉过。”这段文字听起来神乎其神,但事实上,这种名叫“马虎”的动物同“野人”等一样,都不过是民间传说或科幻故事中的动物,在现实世界中根本不会存在。 目前世界上生存的所有动物物种都是千百万年来漫长进化的产物,都有其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踪迹。让我们首先来看看马的演化历史。马属于奇蹄类动物,至今仍然生存在地球上的同类有马、驴、貘和犀牛等,都是大型的食草有蹄类动物,全世界共有大约6属、17种。它们虽然形态各异,但均有一个大的中趾支撑着身体,即使有小的侧趾出现,也并不支撑体重。后足距骨的上部形成滑车,所以只有一个方向可以弯曲,在奔跑能力上不如同样食草的偶蹄类动物。除了貘类的前足外,趾的数目均为奇数。趾端上均有蹄,帮助行走。它们栖息于草原上或森林中,但都以植物为食,不吃肉。与此相适应,它们均有一个简单的胃和特别发达的盲肠,但不能反刍,因此不利于消化纤维多的稻草类。奇蹄类动物最突出的特征还有前臼齿的臼齿化,这种臼齿化在原始的类型中还不明显,但在进化程度较高的类型中,前臼齿除第一枚以外完全变成了臼齿型。这种演变大大地增加了牙齿研磨的面积,也就提高了牙齿研磨坚硬植物的效能。 奇蹄类动物最早在5000万年前的始新世初期出现,可能是由踝节类等古老的有蹄类进化而来的,并且在第三纪中期时达到了其进化史的顶点,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盛极一时,以后便开始逐渐衰退,成为哺乳动物中走向衰亡的一个类群。 奇蹄类动物从类似始祖马的原始祖先类型开始,主要向着三个不同的方向进化。一支是马形动物为主干的进化路线,包括绝灭了的古兽类、雷兽类和一直到现代生存的马类;另一支是向着有角的方向发展,包括貘类和犀牛类等;此外还有一支是向有爪的方向发展,包括已经绝灭的爪蹄兽类等。 爪蹄兽类到更新世时便全部绝灭了。它们是奇蹄类动物中唯一脚上具有爪而不是蹄子的类群,因此它们并不是成群地奔驰在草原上吃草,而是靠挖掘植物根为食。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在广西、云南和山西等地发掘出8种爪蹄兽类,如方齿始爪兽、那板裂爪兽和河套裂爪兽等。 马类的进化主干是从始新世的始祖马一直到现代的马,它们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的发展趋势是体型逐渐从小到大,腿和脚变得越来越长,侧趾逐渐退化,中趾不断加强,齿冠越来越高,前臼齿由简单到复杂并且逐渐臼齿化。这个发展趋势也反映了从适应于森林生活到逐渐适应草原生活的过程,即从跳跃到奔跑、从吃树木的嫩叶到吃粗糙的草类的过程。 因此,从马的演化历程来看,所谓“吃肉的马”是不可能存在的。
貘的特点
1、貘多半是独居或成对生活,不喜群居。它们在森林中的空地上觅食,也常在水池里打滚以杀死皮肤上的寄生虫。貘也有厚皮,其上生有稀疏而短的细毛。亚洲与美洲的貘虽然成貘体色有较大区别,幼貘比较相似,身上均有花斑。貘已成为濒临绝种的动物。2、是喜水的动物,从不离开森林的水边,常常呆在水中或泥中,一来为了逃避敌人,二来为了冷却身体,在水里游泳时可以将长鼻子伸出水面来进行呼吸。在陆地上活动也很敏捷,善于奔跑、爬山、滑坡等,走路时鼻吻部几乎贴着地面。性情孤僻,大多独自在林中游逛,偶而也有2-3只在一起的小群。不喜欢强光的刺激,只能夜间出来活动,白天则躲在阴暗的地方休息。视觉较差,但听觉和嗅觉十分灵敏。在野外主要靠嗅觉觅食,以多汁植物的嫩枝、树叶、野果,特别是水生植物为主要食物,能巧妙地运用它的长鼻子来卷摘食物,每天要吃9千克左右食物。牙齿非常坚硬,能够咬断粗硬的树枝,臼齿的咀嚼面很宽,就像磨盘一样,很适合于磨碎食物,即使纤维粗硬的枝叶,也能磨得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