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昀记载这名无头人时说,不应用《山海经》来注解《天问》,更何况是将所有石像的头都砍了,黄帝砍了刑天的头,杜拉汉每杀一个人前都会长久驻留,《山海经》刑天的故事记载于《海外西经》中,这些人能够被武则天选中作为陵墓前时时参拜的石像,而且只取走头颅总是有些说不过去。
《山海经》神话人物刑天,为何被黄帝砍去头颅还能战斗不休
世上有无头人吗?所有的人类都是颈上顶着一颗头颅吗?这个问题放在当代,提问者会被当作傻子。但是,有关无头人的故事,在东西方的神话传说中都存在着。难道这是一种巧合?
1、无头人存在吗?
《山海经》刑天的故事记载于《海外西经》中,原文是:“形天(“形”古通“刑”)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翻译一下:刑天与黄帝争夺神位,黄帝砍了刑天的头,并埋在了常羊山。无头的刑天以乳为眼睛,以肚脐为嘴巴,持盾牌和大斧舞动作战。
没有了头还能继续战斗,这样的事情无论如何都让人感到匪夷所思。而在《山海经》中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有人无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故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斩耕厥前。耕既立,无首,走厥咎,乃降于巫山。”
翻译一下:有一个人失去了头部,持戈和盾站立着,人们称其为“夏耕尸”。过去成汤征讨夏桀于章山,打败了夏桀,把夏耕尸斩杀于他的面前。夏耕尸站起来,失去了头的他,为逃避罪责,就跑到巫山躲避了。
与刑天、夏耕尸相对应,西方的传说中也有无头人的存在,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杜拉汉。杜拉汉还被称为“无头骑士”,他们骑着黑马,腋下夹着自己的脑袋,冲锋时挥动着用人体脊柱制成的鞭子。杜拉汉每杀一个人前都会长久驻留,大喊对方的名字……
2、被砍掉头还能战斗吗?
对于被砍掉头还能战斗不息的传说,多数人都持否定态度。但是,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对此是另一种态度:
阿公评价刑天与黄帝大战一事说,不要随便说古书的记载很荒唐。过去在科尔沁台吉达尔玛达都,曾经在漠北深山处打猎,看见一头中箭的鹿跑来。我补射一箭杀死,想收归已有时,忽有一人骑马赶到,马上之人“有身无首,其目在两乳,其口在脐”。
纪昀记载这名无头人时说,此人说话从肚脐发音难以分辨,但用手笔画,大意是称此鹿是他所射,其他我不应抢夺。阿公和其他人都被震惊难以说话,只有一个向来胆大的人,也用手笔画对方并没有射死鹿,补射后才死,双方应该均分这条鹿。无头人听后表示同意,“持半鹿而去”。
纪昀下面的评论也许是对质疑者最好的答复:
——这名无头人难道是刑天的后代?天地之大,什么事都有,只是我们局限于见识太少。《山海经》记载的事由大禹亲见,伯益起名,上古博物贤人夷坚记载的。《山海经》所言之事受前后世不同理解的影响,加上后人补注不一,错误甚多,还夹杂秦汉地名,阅读时注意分辨就行了。同时说明《山海经》所依据的是《天问》,不应用《山海经》来注解《天问》,否则就错大了。
3、无头人战斗不息的真相是什么?
纪昀的评价比较中肯,没有一味否定,也没有全面肯定,同时指出《山海经》的来源实为屈原的《天问》,对“尊天学说”提出怀疑和质问,以“问天”的形式表达内心愤懑和忧思。从这个意义上讲,无头人是《山海经》中又一奇幻大胆的想象之举。
那么,无头人与黄帝大战的真相是什么?
目前人们普遍持两种观点:一是无头人实为勇悍部落的氏族图腾,表示族人面对“上天”这样难以抵抗的力量时,生生不息的斗争精神。二是无头人实为上古某部落中勇士的骇人装扮,以无头的形象面对敌人,产生震慑感并使敌人无从下手。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样的解释会比较靠谱?
还是回归《山海经》,与黄帝争斗的刑天名字有什么含义?刑,杀戮谓之刑;天,本意为一种刑罚名,“剠凿其额曰天”,就是在额头上刺字的刑罚称为“天”。有了这个前提再来重新阅读《山海经》的记载,是不是会有新的发现?
也许真相是这样的:在黄帝统一天下时,某部落的首领因犯错,被处于额头上刺字的刑罚。不认罪的这名部落首领率部与黄帝发生战争,结果战败被黄帝斩首,并把其首级埋葬在常羊山里。
失去首领的这个部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败,无奈之下把首领的不屈编为故事,“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意为虽然我们部落失去了首领,但是首领的精神会一直激励我们去战斗。
图据网络,文为指动济南原创,转载请注明
武则天的“守陵人”为何全没头
乾陵在我国的帝王陵墓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首先它是唯一一个夫妻皇帝合葬的陵墓,建于盛唐国力昌盛之时,考古价值也是极高的。而且因为乾陵建造设计十分缜密,至今没有被盗挖过。乾陵的神秘感引得后人趋之若鹜,除了天下人尽知的无字碑,还有这站在墓前的六十一名无头守陵人。
有人说,大道无形,大言无声,身后事身后名皆为虚空,任凭后人说。一块无字碑道尽了武则天的胸襟气量 ,意图永世不朽的宏图。而那些残缺无头的石人到底又作何解释呢?
这六十一个石人名为“宾王像”,站在乾陵前的东西两侧。和秦始皇陵的兵马俑有着不同之处,他们并非武将,而是外邦领主,他们都和真人差不多大小,衣着不一,双手在前作虔诚拜礼的模样。这些石人穿着的式样都是胡服,根据史料推测,本来应该有64个之多,只是如今只剩下了61个。这些石像主人的身份确认起来也不难,它们身后都刻着自己的名字和来历,如今可以通过史料考据出来的一共是36个。
这些人能够被武则天选中作为陵墓前时时参拜的石像,身份地位也不平凡。它们有的是吐谷浑、吐蕃、突厥、安北等地的小国国主、城主等,还有的身兼唐朝将军的职位。武则天之所以将这些人立作石像,站在外面守护着埋葬在地里的二帝,无非就是要做出万邦归顺、天朝大国的气势。
根据记载,在北宋时期,这些石像就已经丢失了三个,只剩下了61个了。而且这些石像本身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到了明朝中期,这些石像大多已经是东倒西歪,三个石像的头消失不见。到了清朝时期,这些石像的头就全部不见了。民间对于这些无头石像的猜测有很多。有人说这是因为明朝中期出现了关中大地震,地震中心正好就在陕西华阴县,史料之中记载当年灾情严重,地崩山裂,黄河见底,这是中国历史记载之中最为严重的一场地震,可统计的死亡人数为83万人,所以才会让乾陵的大量石像出现了损坏;有人说因为明代洋人对中国古文物的暗中买卖,黑心商人们将他们撬走;也有人说因为某个石像的后人不能接受自己的祖先始终以臣子的身份给武则天守陵,所以将它们的脑袋全部都砍掉了。
这几种说法看起来都有些道理,但是都经不起推敲,地震不可能正好将头颅全部都震下来,如果真的是自然灾害,那么掉下的头颅为什么不在附近呢?明代洋人走私中国文物还没有到如此明目张胆的程度,而且只取走头颅总是有些说不过去;最后如果是后人想要为祖宗正名,那么只要取走自己祖宗的石像就是了,砍头也是一种大不敬吧,更何况是将所有石像的头都砍了。
说来说去,只有一种说法可信性比较高,那就是在五代十国时期,今陕西省秦岭以北的大部地区,当时属于梁、唐、晋、汉、周;关中西部在唐末即被李茂贞占据,建立岐国,后被后唐灭掉;陕南初属前蜀,后归后蜀;北汉则占有今陕西省神府一带,现分国叙述于后。陕西经历数次战乱,乾陵名声在外,多的是想要挖取财宝的人。这些人为垂涎财物而来,却什么都得不到,最后只得破坏陵墓配置撒气。自觉已经踩在汉人头上的他们看到这种少数民族对唐朝皇帝卑躬屈膝的样子,自然气不打一处来,所以将头全部砍掉。而在这个时期,汉人们对少数民族也充满了仇恨,也有可能将满腔愤怒发泄在这些石像身上。
其实不仅仅是乾陵,唐太宗的昭陵前也有“十四国番君长石像”,其中还有一位是新罗(现韩国)的女王金真德。据说武则天死后立宾王像就是学习了唐高宗的做法,但是因为这些番王像都没有了头颅,反而引起了游客的关注和考古专家的研究兴趣。古文物本身具有自己的历史沉淀的美感,而它们身上的残缺也在默默述说着后世的故事,这大约就是乾陵宾王像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