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萨特A柱断了,领航员A柱弯了,车越好,就一定越安全
帕萨特在中保研正面25%偏置碰撞“分数垫底”的风波刚刚过去,两天前,在郑州又发生一起A柱变形甚至驾驶员当场身亡的交通事故——一辆林肯领航员试驾车,在试驾过程中迎头撞上一棵大树,致车内一死四伤。
从现场图片中可以看到,这辆领航员直接撞到了树干上,车头完全损毁,气囊、侧气帘全部弹出,副驾侧A柱发生了严重变形。
在此,笔者并不想过多纠结于事故本身,毕竟目前官方通报还未出,所以最终一切都以官方说法为准。笔者只是想跟大家探讨一个问题,那就是汽车的安全性到底有哪些因素在决定?是不是越贵的车就越安全?
碰撞结果和车价没关系,关键是怎么撞
之前在中保研,帕萨特正面25%偏置碰撞测试撞出负分,对此有人认为,25%偏置测试与国内实际情况不符,国内道路能用到25%偏置测试的场景太少。但此次事故发生后,网友们却表示“此次碰撞完美诠释了25%偏置碰撞的重要性”。
我们从事故现场图来看,这辆林肯领航员试驾车驾驶员似乎有一个本能躲避动作,只是最终没能躲开大树,最终碰撞部位稍微偏向副驾驶一侧。
领航员车头严重损毁似乎也说明,其实车身安全性和车贵不贵没有任何关系,毕竟这可是百万级的豪车,而且还是带大梁的全尺寸SUV——关键是看你怎么撞,以什么方式什么角度什么速度撞。
比如这次,领航员以车头一个点去撞面积很小的树干,情况当然会很惨。
以车头馈缩的状态来看,当时车速很有可能不低于80km/h(凭经验猜测,最终以官方为准),领航员自重2825kg,车里坐5个成年人的情况下,车重已超过3.2吨。这么重的一个大家伙,以如此高的速度去撞一棵树,其受力点承受的力度已远超中保研的场地测试极限(中保研正面25%偏置碰撞速度为64km/h),所以,事故和中保研的测试结果基本上没有可比性。
换句话说,你开着任何一辆车,以哪怕跟中保研碰撞测试要求的64km/h速度去撞树,结果都不会好。但如果以同样的速度撞墙,或者正面撞一些体积较大的物体,由于受力面积大,车头受损程度都会大幅减小。
说到这里,笔者想到了多年前在重庆发生的两起事故。第一个是2012年11月,一辆保时捷Panamera Turbo S冲上了人行道,撞上了一旁的路灯柱。由于车速过快,在惯性作用下,保时捷在连续撞断两根灯柱后,才停了下来。最终结果是,这辆保时捷Panamera直接被电杆劈成了两半。
另外一个发生在2016年,地点是包茂高速重庆草坪段,一辆奥迪A4L车体被路边防护栏刺穿,造成男性驾驶员和后排女乘客死亡。
所以,无论多贵的车,发生碰撞事故时,关键还是得看碰撞角度、车速,以及车身的自重(越重的车惯性越大,被破坏的程度也相应提高),这些因素和碰撞成绩或碰撞结果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当然,车身的安全程度还要取决于车辆本身的结构。
买车时,关注车身结构很重要
因为职业的关系,笔者经常会参加各种车型的试驾会,在试驾会前的workshop环节,试驾教练都会宣讲车辆的安全性能、安全配置等等,其中,车身使用超高强度钢的比例是常会提到的一个细节。
超高强度钢是什么?一般情况下,我国把屈服强度大于210Mpa小于550Mpa,抗拉强度大于270Mpa小于700Mpa的钢称为高强度钢;屈服强度大于550Mpa,抗拉强度大于700Mpa的钢称为超高强度钢。
但是,“超高强度钢”是相对于时代要求的技术进步程度而在变化的。如今,一般把屈服强度在1370MPa以上,抗拉强度在1620MPa以上的合金钢称超高强度钢。
而在新车宣传中,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强度超过1500Mpa甚至1800Mpa的超高强度钢。超高强度钢不仅能大幅增加抗变形能力,提高能量吸收能力和扩大弹性应变区,而且还能满足轻量化要求,因此成为车身结构件用材的主流选择。
譬如,捷豹XEL全车使用铝合金车架,不仅强度高,而且保证了车辆的轻量化。在车辆连接处刚性不足的问题上,奇瑞捷豹路虎率先引入航空级别的铆接胶合技术,通过与车身结构黏合剂的组合使用,使车身连接强度增大了2至3倍。
另外,车身结构也是保证车辆安全的重中之重。
一般情况下,很少有人关注车身结构这种细节,但真正用到的时候你会发现,它真的能保命。所以,许多车企用了很长时间研究车身安全性。譬如之前的承载式车身和非车载式车身,再到现在很流行的笼式车身结构,这种车身结构具有非常强的吸能作用,发生碰撞事故后,撞击力绝大部分会被缓冲区吸收,而乘客舱不会受到明显破坏,使得乘客安全能够得到很好的保障。
自主品牌车型中,长安CS75Plus车身结构就采用了笼式安全车身结构,整车采用的热成型钢和超高强度钢用材比例高达38.3%,钢材强度最高达1500Mpa,在提升车身轻量化的同时,高强度车身也保障了车内成员的安全性。此外,车架还配置了目字型铝合金前防撞梁、可溃缩方向机构,给车内成员提供最坚实的安全屏障。
再比如福克斯,其也采用笼型车体加强结构设计,并大量使用高强度和超高强度热成型板材以提升车体刚性。前后撞击缓冲区和车门防撞钢梁均采用同样的加强结构设计,撞击缓冲区可将碰撞时的撞击力平均分散到全车身,从而避免乘客区乘员遭受碰撞伤害。
所以,大家在买车时,不仅要关心表面上的造型、空间、配置等,更要关心车身结构和超高强度钢的使用比例,甚至还要看车身关键部位的工艺,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证车辆的安全性。
最后说说
不管从之前帕萨特的碰撞结果,还是从此次领航员的事故中,A柱都出现了严重的变形,会直接危及到乘客的生命安全。结果说明,车辆是否昂贵,跟碰撞的结果,其实关系并不大。碰撞的结果,首先跟车身的结构设计、材料使用、工艺水平息息相关。此外,还有碰撞时的角度、速度、自重等因素也会极大影响碰撞结果。所以在我们能控制的范围里,在选车时,不仅应关注有几个安全气囊,还应该对车辆关键结构(特别是乘员舱结构)的设计、用料、工艺,向销售顾问做充分的了解,不要想当然以为,越贵就一定越安全。
更重要的是,不论车辆本身多么安全,结构有多坚固,配备多少安全气囊和主动安全性配置,但仍然有太多不可知的因素无法掌控(譬如前文说到的碰撞时的速度、角度等)。我们都必须时刻遵守交通规则,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并根据道路交通情况提前做好预判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将安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版权声明:本文为线外邦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线外邦)
林肯领航员试驾车被撞毁,为何试驾事故不断
选购自己心仪的爱车都有哪些经历?或许是一面之缘,或许是一见钟情,又或许是朋友介绍。但无论如何,相信在买车之前都会亲自试驾一番,毕竟虽然买车门槛越来越低,但汽车仍然是一件大宗消费品,普遍消费者都会三思而行。
然而,看似普通的试驾,其中却暗藏了不少风险。
昨日,据汽车行业关注消息,位于郑州迎宾路上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一辆林肯试驾车冲上绿化带撞树,导致车辆严重损毁。警方通报:事故造成一死四伤。
从现场提供的图片显示,一辆林肯领航员撞击在树干上,车辆前脸已面目全非。A柱弯折、气囊弹出、轮毂变形,从车辆受损情况来看,当时车速不低。从事故车辆的车身信息来看,该车属于郑州奥吉通林肯中心。目前,事故正在进一步调查处理中。
其实不止是近来,自从有了汽车试驾,事故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不仅仅媒体试驾活动会出现事故,汽车销售过程中的客户试驾,同样也层出不穷。毕竟,人们常言道“驾车有风险,上路须谨慎”。道路上的不可预见性的因素太多,谁也无法完全确保不出任何大大小小事故。
这其中,事故原因也是花样百出,因此也不得不让人反思。那么,我们在试驾过程中因注意哪些因素呢?
第一,试驾前应仔细阅读并签署试驾协议,并确保试驾车已购买保险。一旦发生事故就按合同执行,因此试驾者要仔细阅读试驾协议,明确权责划分,对合同有异议应现场提出或拒绝试驾。
类似由于消费者大意而引起的纠纷已有前车之鉴,去年9月,济南市民孙先生省体育中心一家汽车4S店试驾,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试驾中竟然发生了交通事故。然而,试驾前孙先生并没有签署试驾协议,试驾车辆也没有购买保险,所以,发生事故后,双方的责任划分陷入僵局。最终经过协商,4S店与孙先生一起承担责任。
由此,如果孙先生试驾前签署好试驾协议,并确认试驾车已买保险,相信责任划分也并不会陷入到僵局。
第二,严禁超速,所有人员系好安全带,严格按照试驾路线及遵守交通规则。
超速驾驶也是试驾过程中出现较多的事故原因,去年6月12日晚,网上热传一段车祸视频,江苏淮安市清江浦区疑似一辆奥迪试驾车与一辆三轮摩托车相撞,事故现场惨烈。试驾过程中车速超过了100km/h以上,而且后排乘客并没有系安全带,导致后排乘客被甩出车外身亡,最终造成了一死四伤的惨剧。
俗话说:十次车祸九次快,纵观这起试驾事故,其实都与车速过快和不遵守交通法规有关。
第三,试驾前应该充分了解试驾车辆性能和操作注意事项,确保自己有能力驾驭试驾车。
去年12月29日,深圳一位张女士在福田区莲花路由东往西方向行驶至莲花路莲花支路路口时,因操作失当,错将油门当刹车,先后碰撞前方四辆机动车。事故认定:张女士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之规定,其行为是导致此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应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
驾龄短,驾驶经验不足,对车辆不了解,不听试驾人员安排等等,也都是引发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反映到案件本身,经销商也应该对试驾车及试驾人员提高严格的要求,尽量避免类似的事故发生。
马曰:
买车之前试驾固然重要,也只有亲自试驾才能对某一款车性能表现最为直观了解,但因试驾而造车的惨痛事故屡见不鲜,消费者更应该在试驾过程中,以安全为第一要素,不过激驾驶,严格遵循试驾流程和路线,保持正常行驶。从而既是为自身负责,也是为了公共利益和他人生命财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