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蚓螈的基本信息
无足目的动物的脚已经退化,造成其中较小的种类看起来像蠕虫,而比较大的种类(长度可到1.5米)则看起来像蛇。四肢及带骨均退化,尾巴很短极或无尾,因此泄殖腔接近身体的尾部。全身裸露,体表有皮肤皱褶形成的数百条覆瓦状环褶,环褶内有次级环褶及围绕体轴呈环状排列的骨质圆鳞(水生种类无此结构),这说明它们与埃及伊蚊化石有关。由于它们生活在地下,眼睛很小,并覆盖一层保护皮层。所有无足目的动物头部鼻眼见近颌缘的凹槽内都有一对触突,伸长时可达2mm~3mm,可以起到额外的嗅觉作用。 除了在南非发现的艾氏盲游蚓(Typhlonectes eiselti)没有肺之外,所有无足目的生物都有肺,但是他们同时也使用皮肤与口进行氧气的吸收。通常为了适应身体的构造,左肺都比右肺小,相同的现象在蛇的构造里也观察得到。
蚓螈是什么的总称
蚓螈也叫“裸盲蛇”,是两栖纲蚓螈目一类动物的总称,形似蚯蚓。日间栖息在土壤中,在夜间才出来觅食。绝大多数的蚓螈,主要是在陆地上活动。它们与蚯蚓最大的不同处就在于它们有嘴巴用以进食,同时还拥有眼睛,虽然眼睛不是很发达。这种两栖类的存在,一般人是很难察觉的。
大型蚓螈多以无脊椎动物为食,偶尔也会捕食小型蜥蜴。一般切碎的鱼虾肉或面包虫都可以接受。人工饲料也能够欣然接受,在食物供给上并不会有任何困难。至于雌雄的辨别一样也十分困难,雌蚓螈将卵在体内孵化并让幼体成长至一定长度才会产下。因此幼体产下后便能够脱离雌蚓螈独立谋生。
蝾螈有毒吗
东方蝾螈皮肤上含有很强的“河豚毒素”,如果要饲养它,一定要避免被其他宠物吃掉,否则凶多吉少。——这不是危言耸听,是我的亲身经历。(注意,我说的只是东方蝾螈,某些蝾螈是可以食用的)附 我以前在“爬行天下”网站贴的帖子:惨痛的教训——玉米蛇食“东方蝾螈”后严重中毒 买玉米蛇之前,我在“爬行天下”上查过有关玉米蛇的介绍,得知玉米蛇的食物中包括蝾螈。由于一直买不到乳鼠,而我的小玉米蛇对壁虎也拒食,所以我就试着填喂“东方蝾螈”(如图)。我把蝾螈用热水烫死以后,剪下它的尾巴,填喂给小玉米蛇。不到2分钟,就发现蛇的动作有些不协调,但没有引起我的重视,在填喂蝾螈尸体中段时,发现蛇的身体变得有些绵软。当把蛇放回饲养箱后,发现它先是痛苦地翻滚,然后就不动了,拿起它,它已完全瘫痪,就像拿着一根已经泡软的面条。偶尔,它还能把头抬一抬,身体还能扭动,但是身体扭成螺旋形。呼吸间隔非常长。我把它放回饲养箱,让它静养。两天后,玉米蛇死了。我填喂的蝾螈非常小,而且为了顺滑还把头和四肢剪掉了。经过仔细分析,我怀疑蝾螈可能有毒。上网查过以后,证实了我的猜测。现把我查到的资料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吸取我的教训,同时希望“爬行天下”将有关玉米蛇的网页作些修改,把蝾螈从玉米蛇的食谱中删除。 1979年7月,美国俄勒冈州的一名29岁大学生突然在一次聚会上昏倒,不久后死亡。尸体解剖时,法医在他胃内发现有蝾螈的表皮碎片。很显然,死者曾冒险吞食过这种两栖动物。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一位实验胚胎学家发现,蝾螈的卵和胚胎里存在有一种很强的毒素。若把蝾螈的胚胎组织移植到火蜥蜴里,后者将出现麻痹,不过几天后就会完全恢复。1963年,斯坦福大学一教授首次从蝾螈中分离出这种毒素,并将其命名为塔利卡毒素,后来证明它与河豚毒素是同一物质。 河豚毒素是科学家迄今发现的最强的毒素,它的毒性是南亚多条纹毒蛇的10倍,是黑色毒蜘蛛毒液的10—100倍,是氰化物的好几十倍。仅仅1毫克便足以杀死一个成年人,如果更少量,则会导致人的生命体征完全消失,但不会损害人的大脑意识。由于河豚毒素不能越过大脑中血液细胞的屏障,因此受害者就会处于大脑清醒的无助状态之中。几小时或几天过后,当河豚毒素最终开放钠离子通道时,大多数受害者已经死亡。 河豚毒素分子主要由3个氮原子组成,它们与氢氧原子形成结构特殊的化合物。一旦进入受害者体内,河豚毒素中的这种特殊结构像盖子或塞子一样凝固在神经轴突的钠离子通道的入口处,以阻碍钠离子透过细胞膜来传导神经的冲动,从而关闭神经系统。这就像一把错误的钥匙紧插在锁孔里一样,河豚毒素分子堵住锁孔,阻止了钠离子快速穿过用以传导神经冲动的细胞膜。 到20世纪70年代晚期,人们已经确信蝾螈体内的毒素就是河豚毒素。自那时起,陆续发现含有这种剧毒的生物还有扁虫、鹦嘴鱼、海星、海洋线虫、箭虫、海鞘、神仙鱼、扇蟹、以人工饲养的牡蛎为生的纽形动物虫、梭尾螺以及其他腹足动物。另外,还有美国蟾基因缺趾蛙,这种蛙颜色斑驳,是一种热带“毒箭”蛙。最近,人们又发现来自台湾的3种喉盘鱼体内也有河豚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