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纳鱼螈的物种简介
蚓螈目又称无足目,分布在热带地区,已知物种约有160种,而版纲鱼螈是这一个目在中国的唯一代表物种。蚓螈目体形似蚯蚓,头、颈区分不明显,四肢和带骨均退化消失,体表富有粘液腺,身体有些部位有鳞片的残余。繁殖方式为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有些种类的雌性有孵卵行为。版纳鱼螈无四肢,运动靠身体的环褶收缩从而达到进退自如。由于长期适应穴居,眼睛退化,仅可见点状残迹。栖息于海拔200-600m,林木茂密的土山地区,喜居水草丛生的山溪和土地肥沃的田边池畔,营穴居生活。版纳鱼螈的生活习性为昼伏夜出。喜食蚯蚓,也觅食其它昆虫幼虫。体形呈蠕虫状,乍看似蚯蚓,无四肢,尾部很短,幼体有尾鳍。由于长期适应穴居,眼隐于皮下,已无视觉功能,只有光的感觉。眼鼻间有触突,体具环褶360个左右,体背棕黑,体侧具一黄色纵带纹。成体全长约380mm。
蝾螈的种类有多少 各是什么
蝾螈,火蜥蜴,全世界大约有400多种,分属有尾目下的10个科,包括北螈、蝾螈、大隐鳃鲵(一种大型的水栖蝾螈)。它们大部分栖息在淡水和沼泽地区,主要是北半球的温带区域。 蝾螈身体短小,有4条腿,皮肤潮湿,体长大约在10—15厘米,大都有明亮的色彩和显眼的模样。中国大蝾螈体型最大,体长可达1.5米。 蝾螈出世以后,一般都要经过幼体时期,这个时期可能是几天,也可能是几年。幼体长有外鳃和牙齿,没有眼睑。这些特征可能会保留到性成熟。栖息在北美洲东部的一种泥蝾螈和墨西哥中部的蝾螈都有这个特性。 蝾螈主要食昆虫,蠕虫、蜗牛和一些小动物,包括它们的同类。像其他两栖动物一样,它们养靠皮肤来吸收不分,因此需要潮湿的生活环境。环境到摄氏零下以后,它们会进入冬眠状态。 大多数成年的蝾螈白天躲藏起来,晚上才出来觅食。有些则在繁殖季节才从地底下出来,或者是到温度和湿度适合于它们生存的时候中,才会露面。有些种类的蝾螈,特别是性于无肺螈科的蝾螈完全是陆栖动物,它们远离河流和池塘的日子。 原始形式的蝾螈(如鲵亚目)繁殖的形式是体外受精。一些较高形式的蝾螈则是体内受精,在这种形式下,雌性蝾螈通过自己的泄殖腔开口把雄性蝾螈排泄的精子包囊吸入体内。大多数蝾螈在水中繁殖,也有一些,如大部分无肺螈科的种类在陆地上繁殖。 中国大蝾螈、日本大蝾螈等十几种蝾螈属濒危动物。
蝾螈有哪些颜色
图片上的我国就有。还有其它颜色,你想啊,400多种不可能就一两个颜色吧。 蝾螈(Salamander) 在侏罗纪中期演化的两栖类中其中的一类。目前存活的约有 400 种,它们一般生活在淡水和潮湿的林地之中,以蜗牛、昆虫、及其它的小动物为食物。 亦称水蜥(eft)或水栖蝾螈。有尾目(Urodela)蝾螈科(Salamandridae)两生动物,10个属40馀种,分布区域广泛。水栖者皮肤光滑,称蝾螈,而陆栖者皮肤粗糙,称水蜥。体躯细长,尾呈侧扁状(高大於宽)。各种蝾螈或在陆地水中生活,但均常在春季返回到池塘或溪流繁殖。受精卵在3至5周的时间内孵化,而水生幼体则在夏末或秋初变态成为成体。大多数幼小蝾螈完全在陆地生活,2�6�54年後开始每年或永久返回池塘。蝾螈以蚯蚓、昆虫、螺类和其他小动物为食。北螈属(Triturus, 即欧螈属)的3个种是英国蝾螈的冠北螈(Triturus cristatus)代表种。在英国最普通的种是滑北螈(T. vulgaris, 普通北螈),身上有斑点,亦遍布全欧。最大的欧洲蝾螈是冠北螈(T. cristatus),体长约17公分(7吋)。加利福尼亚蝾螈(Taricha torosa, 肥渍螈)产於北美洲西部潮湿地带,体长约15公分(6吋)。赤水蜥(Notophthalmus viridescens, 变绿东美螈)是北美东部最常见的种类,需在陆地生活2�6�53年後方变为永久的水栖动物,在由陆生变为水生的过程中,体色由鲜红变为暗绿,且体两侧各出现一排红色斑点。日本蝾螈(Cynops pyrrhogaster, 红腹蝾螈)常被作为玩赏动物,在豢养条件下可活数年。蝾螈也见於中东、伊朗,中国大部分地区和邻近地区。 它是蝾螈科的1属。体全长61~155毫米。头部扁平;皮肤较光滑有小疣,脊棱弱,舌小而厚,卵圆形,前后端与口腔底部粘膜相连,四肢细弱,指、趾无蹼;尾极侧扁。现有6种及亚种,均分布于亚洲东部。日本有剑尾蝾螈和红腹蝾螈两种。中国有4种及亚种,以东方蝾螈分布最广,常见于华东和华中地区;蓝尾蝾螈有两个亚种,指名亚种见于贵州水城;楚雄亚种见于云南中部;呈贡蝾螈仅见于云南呈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