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鳍豚为什么会濒临灭绝?什么是白鳍豚

admin|
339

白鳍豚为什么会濒临灭绝

内在因素

1、数量稀少,难以大量繁殖。

2、繁殖率低,生长较慢。

人为因素

1、人类对其食物鱼虾进行过度捕捞,致使白鱀豚得不到充足的食物供给。

2、人类对长江的过度开发,使白鱀豚的栖息地遭到严重干扰和破坏。

3、人类在长江附近建造的化工厂和医药厂,使长江水质受到严重污染。

4、长江成为了非常繁忙的运输水道,很多白鱀豚被船只的螺旋桨打死打伤。

由于人类活动增加或活动不当,使白鱀豚意外死亡事故增多。据统计,1973—1985年间,共意外死亡59头,其中被鱼用滚钩或其它渔具致死29头,占48.8%。

被江中爆破作业致死11头,占18.6%;被轮船螺旋桨击毙12头,占20%;搁浅死亡6头,占10%;误进水闸1头,占1.6%。另据统计,长江下游水域中意外死亡的白鱀豚,有三分之一是被轮船螺旋桨击毙的。

扩展资料:

分布范围

从三峡地区的宜昌葛洲坝上游35千米处,一直到上海附近的长江入海口,包括洞庭湖和鄱阳湖在内,全长约1700千米的江水中都有白鱀豚的分布。但是长期以来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种群数量和分布区域逐渐缩小。后来仅局限于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尤以荆州市沙市区以下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苏的江段为多。

到1990年代,白鱀豚在洞庭湖与鄱阳湖已经绝迹。在长江中分布范围的上限也已移至葛洲坝下游170千米处的荆州附近。其下限缩减更为严重,到南京附近就已踪迹罕至。在1997年至1999年的观测中,在南京下游临近的江阴以下就再未有发现。

2000年至2004年的几次观测中,其分布主要限于长江铜陵段、九江段和洪湖段三个区域。最后一次得到证实在野外发现白鱀豚,是2004年8月在长江南京段发现的一头搁浅死去的尸体。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近40名科学家对宜昌到上海长江中下游的干流1700千米江段进行地毯式搜索,未发现一头白鱀豚,因此不少科学家怀疑白鱀豚已经灭绝。但可以推断,长江中下游还有少量残存,然而仅凭这最后几只个体,已经难以延续种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鳍豚

什么是白鳍豚

白鳍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暨豚、白旗。白暨豚是鲸类家族中小个体成员,中文名白鳍豚,属于喙豚科,拉丁名为 Lipotesvexillifer,英文名为 YangtzeRiverDolphin。身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无毛,具长吻,白鳍豚已存在有2500万年,喜欢群居,视听器官严重退化,声纳系统特别灵敏,能在水中探测和识别物体。白鳍豚是恒温动物,用肺呼吸,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现已濒临灭绝。

白鳍豚生活在哪里

白鳍豚是我国一级野生保护动物,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灭绝,后来在2018年又发现了其踪迹,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看到拍摄的照片后,又将白鳍豚列为未在野外灭绝的动物。白鳍豚的特点白鳍豚属于鲸目喙豚科白鳍豚属,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淡水鲸类,只存在于长江中下游水域。白鳍豚身长1.5—2.5米,体重100—180千克,雌性比雄性稍大。它最明显的特征是腹部、前鳍和尾鳍下部都呈白色,故而得名白鳍豚,另外还有个比较特别的地方就是有一个长长的嘴,学名叫“吻部”,长度在0.3—0.4米,前端微微翘起。白鳍豚头顶部左侧有一个通气孔,这是鲸鱼类的“标配”。白鳍豚种群状况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白鳍豚数量就开始急剧下降,2002年初步统计仅剩余50只左右。2006年,由40多名科学家组成的调查组,从宜昌到上海这段长江中下游1700公里的江段进行了地毯式搜索,但没有发现一只白鳍豚。2007年《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公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2011年7月,渔民在打鱼时发现了3只疑似白鳍豚的生物。2018年4月,一名环保志愿者在铜陵参加江豚观察活动时,在江边偶然拍到江中白色长吻的生物,随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看到照片后,认为有极大可能是野生白鳍豚,随后将白鳍豚列为未在野外灭绝的动物。为了加强对白鳍豚的保护,我国在长江中游的螺山至新滩口江段、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长江下游的铜陵江段分别建立了白鳍豚自然保护区,也成功进行了人工繁育的实验。即使这样,仍然改变不了白鳍豚严重濒临灭绝的状况。随着人工饲养15年的白鳍豚淇淇死亡,目前已经基本没有人工养殖了,野外也很难再发现白鳍豚的踪迹。根据生物学的相关理论,一个种群要实现稳定发现,短期内个体数量必须达到50只以上,显然白鳍豚数量不可能达到这个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