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现存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多少种
动物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脊椎动物身体背部都有一根由许多椎骨组成的脊柱,一般个体较大;无脊椎动物的身体没有脊柱,多数个体很小,但种类却很多,占整个动物种数的90%以上。例如苍蝇、蚊子、蚂蚱、蝴蝶等昆虫都是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又可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兽类五大类群。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最多的一个类群,包括海水鱼和淡水鱼共有25000~30000种,如鲤鱼、黄花鱼等。两栖类有2000余种,如青蛙等。爬行类有3000余种,如蛇、龟、鳄鱼等。鸟类有9000种,如鸽子、麻雀。兽类有4500多种,如马、牛、狮子、虎等。世界上还有许多种动物还未被发现呢。 世界上大约有一千五百万种动物!!!!最近的研究表明,全世界的昆虫可能有1000万种,约占地球所有生物物种的一半。但目前有名有姓的昆虫种类仅100万种,占动物界已知种类的2/3-3/4。由此可见,世界上的昆虫还有90的种类我们不认识;按最保守的估计,世界上至少有300万种昆虫,那也还有200万种昆虫有待我们去发现、描述和命名。现在世界上每年大约发表1000个昆虫新种,它们被收录在《动物学记录(Zoologicalrecord)》中,所以,该杂志是从事动物分类的研究人员必须查阅的检索工具。 在已定名的昆虫中,鞘翅目(甲虫)就有35万种之多,其中象甲科最大,包括6万多种,是哺乳动物的10倍。鳞翅目(蝶与蛾)次之,有约20万种。膜翅目(蜂、蚁)和双翅目(蚊、蝇)都在15万种左右。下图是动物界不同类群已知种的相对数量。 昆虫不仅种类多,而且同一种昆虫的个体数量也很多,有的个体数量大得惊人。一个蚂蚁群可多达50万个体。一棵树可拥有10万的蚜虫个体。在森林里,每平方米可有10万头弹尾目昆虫。蝗虫大发生时,个体数可达7~12亿之多,总重量约1250~3000吨,群飞覆盖面积可达500~1200公顷,可以说是遮天盖日。 要准确说出地球上的动物有多少种,恐怕连专家也不敢保证,因为对动物的了解,也是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现,随着对自然的不断认识,而不断积累的。� 古希腊的伟大学者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3世纪的时候,描述过450种动物;第一个动植 物分类学家林内,曾在18世纪上半叶描述过大约4000种动物;19世纪上半叶,人们知道的动 物共有48000种;19世纪末,有记载的动物已达50万种;而目前,资料中的动物已超过100万 种了,据分类学家的意见,这个数字仍没有达到实际的种数。� 在世界各种科学杂志中,每年都报道发现千百个昆虫新种,这就说明,我们对昆虫的认 识是远远不够的。1931年时,人们一共知道有80000种蝶蛾类动物,而到1942年,人们又发 现了1万种新的。有些动物学家推测,自然界中可能还有200万种昆虫不为人所知。� 在脊椎动物中,对鱼类的研究也很不够。1938年在南非沿岸,偶然捕捉到了一条奇怪的 大鱼,鱼身上发出美丽的蓝色光焰,渔夫们把这条鱼送到了一个地方博物馆,在没有进行详 细研究的情况下,把这条鱼的外皮制成了标本,后来当专家们研究了它的标本和头骨以后, 才发现这条鱼非同寻常,它不但独立地属于一个新科,而且属于一个新的种属,这一目中的 鱼类早被认定在几百万年前就已经绝迹了。这种鱼极其稀少,从发现到1954年的6年间,总共才捕到8条。� 另外,在我们认为已研究得很清楚了的哺乳动物中,也不断有新种发现,如小啮齿类动 物塞氏鼠的发现就是证明。因此,自然界到底有多少种动物,是一个在不断变化的数字。
上海自然博物馆秋游作文海洋生物
上海自然博物馆观后感 2008年10月15日我们怀着期待的心情来到了上海自然博物馆,参观一开始,进入眼帘的第一幕就是那巨大的恐龙的骨架,于是我对后面的参观产生了何人浓厚的兴趣,迫不及待的想去参观完这里的一切。上海自然博物馆是一所包括古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人类学、地质学、天文学多种自然科学的综合性博物馆。主要任务是在收集自然标本及图书资料的基础上,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1960年1月27日动物学分馆在馆本部开馆;1984年植物学分馆在龙吴路1102号建成,占地面积1800余平方米,共六层,建筑面积3065平方米。馆内的,内容包括“古动物史“、“古人类史“、“中国历代古尸“3个陈列厅,以及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6个基本陈列厅,内容为植物的进化。 在展厅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很多化石,这些化石的发现为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仅为科学家们更好的让人们认识生物进化过程提供了有力的证实,也为生物进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我们能够真切的感受到各物种在不同时间段的生物进进化。进化的进步性地球上的生命,从最原始的无细胞结构生物进化为有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从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单细胞生物,然后按照不同方向发展,出现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植物界从藻类到裸蕨植物再到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最后出现了被子植物。动物界从原始鞭毛虫到多细胞动物,从原始多细胞动物到出现脊索动物,进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的鱼类又演化到两栖类再到爬行类,从中分化出哺乳类和鸟类,哺乳类中的一支进一步发展为高等智慧生物,这就是人。 生物界的历史发展表明,生物进化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过程,从中呈现出一种进步性发展的趋势。一般说来,进化过程的进步具有如下特征: ①在生物界的前进运动中,可以看到不同层次的形态结构的逐步复杂化和完善化;与此相应,生理功能也愈益专门化,效能亦逐步增高。 ②从总体上看,遗传信息量随着生物的进化而逐步增加。 ③内环境调控的不断完善及对环境分析能力和反应方式的发展,加强了机体对外界环境的自主性,扩大了活动范围。 生物进化的道路是曲折的,表现出种种特殊的复杂情况。除进步性发展外,生物界中还存在特化和退化现象。特化不同于全面的生物学的完善化,它是生物对某种环境条件的特异适应。这种进化方向有利于一个方面的发展却减少了其他方面的适应性,总之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与繁殖后代。
天津自然博物馆的教育活动
《鸟儿的心声》环保科普剧剧中描写了天鹅、鹦鹉、黄鼠狼从相遇到化敌为友的故事,全局用诙谐幽默、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出环境改变对生物带来的影响,诠释了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小象扑噜》情景剧以小象情景剧揭秘美丽的西双版纳雨林,展示雨林环境对多种奇特生物繁衍与发展的重要性,剧目本身也可以使儿童了解象类知识,寓教于乐,突出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爱护家园的主题。恐龙挖掘场探索恐龙的化石是如何被发掘出来的,少年儿童可以变身小小考古学家,亲手触摸化石感受仿真的考古状态,进一步探索恐龙的奥秘,同时也能向他们传播地质学、考古学等相关知识,并能让其体验到发掘过程中的乐趣。天空精灵讲述鸟类的相关自然知识,介绍其如何启发我们人类的科技生活,通过科普宣传增强市民群众的爱鸟护鸟意识和责任感,鼓励人们关注野生动物,加入到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列中来。两爬动物的世界开展两栖、爬行动物的秘密生活,介绍两栖动物的演化及发展,爬行动物的捕食行为,使大家了解到两栖、爬行动物的习性和特点,认识到它们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学会热爱自然,爱护动物。蝴蝶标本制作介绍蝴蝶基础知识,使观众深入了解蝴蝶习性,并由工作人员指导,亲自动手制作蝴蝶标本。通过亲身参与制作全过程,让制作者体会到精心呵护自然界生灵,爱护自然的重要性。昆虫总动员日常生活中一些不曾被留意的角角落落,有着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生命迹象,那就是旺盛不衰的昆虫世界。活动从由来、种类、数量、环境、生活习性到奇妙的趣事等多个角度,普及科学知识,让观众认识自然界力量的伟大,进一步爱上这群陪伴在我们身边的精灵。古哺乳动物让小朋友有一种身临在远古冰河时代的感受,以《冰河世纪》电影为主要切入点,运用电影和现实结合的方式,让小朋友们感受到愉快、轻松的氛围。从而让孩子们对古哺乳动物产生兴趣,学习到更多的古哺乳动物的知识。让孩子们从远古绝灭的动物身上,学到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重要性。长颈鹿姐姐的幸福生活从儿童的角度以轻松、愉快的形式介绍长颈鹿的特征、习惯、生活习性、爱好,以及从古至今长颈鹿的演变历程,让孩子们更好的了解这种世界上最高的动物,懂得保护动物、关爱大自然。非洲狂野之旅介绍非洲各式各样特色的动物,以及它们的迁徙路线、生活习性、重点介绍非洲最高点长颈鹿以及非洲草原霸主非洲狮。使孩子们对非洲有更深刻的了解,学习到更多关于非洲野生动物的知识。陆地上的巨无霸介绍大象的生理及习性,把展厅内的古象化石标本及现实中的动物相结合,用互动问答的方式加深大家对知识的记忆,通过亲子手工制作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及亲子间的感情和默契度,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成长。奇妙的大自然以少年儿童的视角深入浅出的讲述大自然不为人知的奇妙世界,通过对动物和动物栖息地的介绍,由点及面,由小放大,开拓思维,开阔眼界,达到从认识到喜爱,从喜爱到爱护的目的。多姿多彩的水中生命激发青少年儿童对不同种类的海洋动物的好奇心与探索心,引导他们用丰富多彩的方式了解和获得有关的更多海洋动物知识,培养儿童爱护海洋,爱护海洋动物,进而建立起保护环境、关爱生命的良好意识。通过儿童与家长的互动参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给孩子安全感、幸福感,能使孩子得到最有效的发展。 《从自然现象看生命教育》【讲座题目】《从自然现象看生命教育》【讲座时间】2015年1月31日上午10:00【讲座地点】天津自然博物馆一层科普剧场【专家介绍】韩映红,硕士,任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教育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学前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天津市政府兼职督学。【内容提要】进入21 世纪的人类社会,一方面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另一方面又因社会竞争激烈,人们的生存压力日趋增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淡漠。同时,虐待动物,摧毁植物等情况也屡见不鲜,在此时代背景下,对儿童进行科学的生命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生命教育促使我们深切的反思自己与自然,他人,社会乃至宇宙的关系,从而省察生命的终极意义与价值,使我们能体会谦卑与珍爱、展现人性光辉,活出生命意义的教育。儿童对生命的理解与成人是不同的,如何透过大自然的动植物生命过程将生与死这样的大自然规律教给孩子,这些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都会在本场讲座中给予您新的启示。感兴趣的朋友持本人有效证件,至天津自然博物馆一楼大厅服务中心处免费领取讲座门票。 领票地点:天津自然博物馆一层观众服务中心。 《远古时代的昆虫》【讲座题目】《远古时代的昆虫》【讲座时间】2014年11月9日上午10:00【讲座地点】天津自然博物馆一层科普剧场【专家介绍】梁军辉,天津自然博物馆馆员。2006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师从著名的古昆虫学家任东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蜚(fěi)蠊(lián)目昆虫化石。蜚蠊俗称蟑螂。【内容提要】昆虫是动物界中种类及数量最多的一个类群,已发现的种类有100多万种。在几亿年的沧海桑田中,它们凭借独特的身体结构和出色的生存方式在生物演化史上谱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请有兴趣的朋友持本人有效证件,至天津自然博物馆一楼大厅服务中心处免费领取讲座门票。领票地点:天津自然博物馆一层观众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