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鳌是几级保护动物?甲鱼是国家几级保护动物

admin|
122

中华鳌是几级保护动物

中华鳖不是保护级动物,但是,一些很容易被当成中华鳖的动物是保护动物    

  1. 山瑞鳖,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2. 斑鳖,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斑鳖是龟类中最濒危物种,目前全球已知存活的斑鳖只有4只

  3. 鼋,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中华鳖:

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又名水鱼、甲鱼、团鱼,是常见的养殖龟种。鳖体躯扁平,呈椭圆形,背腹具甲。通体被柔软的革质皮肤,无角质盾片。体色基本一致,无鲜明的淡色斑点。头部粗大,前端略呈三角形。吻端延长呈管状,具长的肉质吻突,约与眼径相等。眼小,位于鼻孔的后方 两侧。中华鳖的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具有一定的食用、药用价值,市场需求和销售量比较大。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越南北部、韩国、俄罗斯东部,也被引入泰国、马来西亚、夏威夷等地。

形体特征:

中华鳖体长30厘米左右。体躯扁平,呈椭圆形,背腹具甲。通体被柔软的革质皮肤,无角质盾片。体色基本一致,无鲜明的淡色斑点。头部粗大,前端略呈三角形。吻端延长呈管状,具长的肉质吻突,约与眼径相等。眼小,位于鼻孔的后方 两侧。口无齿,脖颈细长,呈圆筒状,伸缩自如,视觉敏锐。颈基两侧及背甲前缘均无明显的瘰粒或大疣。背甲暗绿色或黄褐色,周边为肥厚的结缔组织,俗称“裙边”。腹甲灰白色或黄白色,平坦光滑,有7个胼胝体,分别在上腹板、内腹板、舌腹板与下腹板联体及剑板上。尾部较短。四肢扁平,后肢比前肢发达。前后肢各有5趾,趾间有蹼。内侧3趾有锋利的爪。四肢均可缩入甲壳内。

生活习性:

中华鳖生活于江河、湖沼、池塘、水库等水流平缓、鱼虾繁生的淡水水域,也常出没于大山溪中。在安静、清洁、阳光充足的水岸边活动较频繁,有时上岸但不能离水源太远。能在陆地上爬行、攀登,也能在水中自由游泳。喜晒太阳或乘凉风。民间谚语形容鳖的活动是“春天发水走上滩,夏日炎炎柳荫栖,秋天凉了入水底,冬季严寒钻泥潭”。夏季有晒甲习惯,寒冷的冬季会冬眠,翌年开始苏醒寻食。 喜食鱼虾、昆虫等,也食水草、谷类等植物性食物,并特别嗜食臭鱼、烂虾等腐食,耐饥饿,但贪食且残忍,如食饵缺乏还会互相残食。性怯懦怕声响,白天潜伏水中或淤泥中,夜间出水觅食。

人工养殖:

由于中华鳖具有较大的食用及药用价值,全国各地已广泛开展人工养殖。进行人工繁殖和养殖,养殖方式主要有鱼鳖混养、池塘单养、工厂化温室养殖等。在人工饲养环境中,中华鳖喜食屠宰场的废弃物、蚕蛹、昆虫等动物性饵料,也能食瓜果、菜叶以及人工合成的硬质颗粒饵料。通过提供丰富的饵料,保持适宜的生长温度使中华鳖不进入冬眠,以及科学和工厂化的饲养,中华鳖的繁殖率、孵化率都大大提高,幼体经过一年多的生长即可重达500克左右,使中华鳖这一自然资源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护与利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市场对中华鳖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加速中华鳖的人工繁殖和养殖已成了必然的趋热。

养鳖场地一般选择在近水源,水质清新无污染,水量充足,进、排水方便的地方。水源一般为河流、湖泊或水库、池塘的地面水,最理想的水源是既有地面水,又有水质良好的工厂余热水或温泉水,这样能自由调节水温。底土以保水性良好、渗透性较差的壤土或粘土为佳,底土上层铺15~30厘米厚的淤泥和细沙的混合土,以利于中华鳖栖息和冬眠。但沙粒宜细不宜粗,否则易使中华鳖的皮肤受伤而染病。酸性土壤或盐碱土不宜建养鳖池。鳖池应建造在光照良好、环境安静、背风向阳的地方。此外,还要看交通是否方便,电源、能源和饲源供应是否充足等。

中华鳖的生长发育一般可分为稚鳖、幼鳖和成鳖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对养殖环境的要求也不相同。按其体重划分,刚孵化出来的为稚鳖;11~50克的为幼鳖;51~200克的为种鳖;200克以上的为成鳖;750~1000克以上的为亲鳖。由于中华鳖的生长速度不同,又有同类相残的习性,因此宜将不同生长阶段、不同规格的中华鳖分池饲养,需分别建造亲鳖地、稚鳖池、幼鳖池、种鳖池、成鳖池。一个完整的养鳖场,除要有上述5种鳖池外,还要有产蛋房、蓄水池、病鳖隔离池;仓库、加工间、泵房、配电房等。露天池鳖养殖场的亲鳖池、稚鳖池、幼鳖池、种鳖池、成鳖池的面积配套规格比例应为4:1:2:4:5。

稚鳖对饲料的要求较高,要求饲料精、细、软、鲜、嫩,营养全面,适口性好。通常在稚鳖出壳一个月内以投喂红虫、小糠虾、丝蚯蚓、摇蚊幼虫等,也可投喂鸡、鸭蛋黄、动物肝脏等,以后逐步改投蝇蛆、蚯蚓、小虾,以及切碎的鱼糜、动物内脏、大鱼虾、河蚌、螺等。幼鳖的饲料投喂要求虽不如稚鳖严格,但因摄食能力较强,需要量比较大,除了投喂高蛋白质的动物性饲料外,还应在饲科中混以等量的新鲜鱼或猪脾、脏糜,并适当加些菜叶浆汁;将饲料搅拌成具有粘性、弹性和伸展性的团块饲料。对幼鳖一天投喂2~3次,通常上午8~9时投喂1次,下午2~3时投最1次,日投喂量约占鳖体重的5%~10%,饲料投在固定的饲料台上。同时要控制水温、水质、水位,防止病害及防逃设施的检修,并做好饲养情况的记录。

成鳖的饲养过程一般从放养100克左右的种鳖起,到养到500克以上出售为止。此过程主要在室外完成,有条件的可开展工厂化养鳖。放养密度因鳖的规格不同而不同。要注意的是应根据鳖的大小分档、分级饲养,避免相互撕咬,影响生长;在温室移入露天池塘时,两者的水温差调节到上下不超过3℃,否则易使中华鳖患病。中华鳖的体重为100克的,每平方米放养3~5只;体重约200克的,每平方米放养2~3只。成鳖的饲料投喂方法、数量、次数及种类与幼鳖基本相同,在饲养过程中使用配合饲料比使用各种单项饲料效果更好。在生长适温期内。可采用以下配方:鱼粉(或蚕蛹粉、血粉等)30%、豆渣30%、麦芽3%、麦粉30%、土粉3%,另加植物油、骨粉、蚯蚓粉各1%,维生素0.1%。

甲鱼是国家几级保护动物

甲鱼不是国家级保护动物,是鳖的俗称,也叫团鱼、水鱼、是卵生两栖爬行动物,是龟鳖目鳖科软壳水生龟的统称,甲鱼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上等筵席的优质材料。

颜色墨绿。外形呈椭圆形,比龟更扁平,它的背腹甲上着生柔软的外膜,周围是细腻的裙边,头颈和四肢可以伸缩,肢各生五爪,爬行敏捷,从外形颜色观察,甲鱼通常背脊和四肢呈暗绿色,有的背面浅褐色,腹面白里透红。

鳖是一种变温动物,对周围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当外界温度降至15℃以下时,鳖便开始停食,潜伏在水底泥沙中冬眠,冬眠期长达半年之久。

扩展资料:

甲鱼主要生活在湖泊、池塘、水库、三角湾和流动缓慢的河里。

甲鱼是变温动物,为水陆两栖,用肺呼吸,所以在养鳖池的周围或中心要有足够面积的陆地沙滩以便它进行陆上活动。甲鱼的生活习性可归纳为“三喜三怕”,即喜静怕惊,喜阳怕风,喜洁怕脏。

甲鱼对周围环境的声响反应灵敏,只要周围稍有动静,甲鱼即可迅速潜入水底淤泥中,所以养鳖场或养鳖池的环境一定要保持安静。甲鱼如果经常受到惊吓,对其生长繁殖都是很不利的。

2021年野生甲鱼是保护动物吗

2021年野生甲鱼不是保护动物。

野生甲鱼不算是保护动物,并没有被列入保护。只是野生甲鱼数量稀少极其珍贵,目前国家在呼吁人们保护它们,不能肆意捕杀。而且我国的甲鱼品种主要有中华鳖、山瑞鳖和斑鳖,后两种品种数量很少,山瑞鳖被评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斑鳖被评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二我们平常所吃的甲鱼为中华鳖。

野生甲鱼并不属于保护动物,所以卖野生甲鱼的行为并不构成犯法行为。不过野生甲鱼的数量逐渐稀少,不建议大家进行随意的捕杀、交易等行为,保护濒危动物,人人有责。

好坏鉴别

在不同环境中生长的甲鱼,其肉味品质各有差异,一般可根据以下方法进行辨别分级体型区分体型较圆,裙边(即甲盖边缘部)宽而厚者为佳;体型椭圆、裙边狭而薄者为不佳,但要注意雌雄体型的差异,雌性甲鱼本身裙边就要比雄性甲鱼的裙边小。

体色区分:饲养环境的不同可造成体色各异,在水质肥、水色浓、水较深的水域中,鳖背部色偏黑,腹部偏白;在水清、沙底的水域中,鳖背部色偏黄,腹部为灰白色。

鳖体色的变化主要因环境与内在因素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单从甲鱼的颜色不能区别其好坏,但温室甲鱼的腹部地板上有指甲大小的黑褐色圆点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同样大小的外塘放养甲鱼腹部是没有黑褐色圆点的。

四肢基部脂肪的颜色区别:切开鳖的四肢,根据基部脂肪的颜色加以区分:脂肪呈金黄色为上等品。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野生甲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