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小瓜虫的最好方法,以及小瓜虫的清晰图片
1、加温
找个单独的容器不能太小起码一个大脸盆不用治疗小瓜虫的药最好有个小过滤,需要一个加热棒。
发现小瓜虫开始,第一天隔离,升温至22℃。停食!
第二天,升温至26-28℃,放入盐和黄粉(避免小瓜虫病的继发的局部感染)。
第三天,升温至30℃,清洗过滤的滤棉
一般在第四天就能发现鱼身上的白点明显减少,但可能会充血。别着急,很正常,属于小瓜虫病的继发症状,所以我们要用盐和黄粉来作为抗菌消炎药物。注意每两天我们要清洗滤棉一次,补加黄粉一次!
一周后,鱼身上的白点基本消失。不过为了能彻底消除,我们还要观察几天。状态恢复的话少量进食。
2、治疗药物:
一、也可用5%盐水浸泡数天
二、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甲基蓝溶液,每天浸泡6小时
三、用百万分之零点零五(0.05ppm)的孔雀石绿和百万分之二十五(25ppm)的甲醛溶液混合处理,疗效较好
四、用28~30℃的百万分之二(2ppm)的盐酸奎宁药液浸泡3~5天
五、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硝酸亚汞药液浸泡30分钟
六、用百万分之五十至七十(50~70ppm)浓度的红汞溶液浸泡5~15分钟,每天2次治疗待白点消失后,仍要用药一段时间使未附着鱼体的小瓜虫死亡。
注:硝酸亚汞、孔雀石绿,是剧毒产品,会对人体产生巨大伤害,极易至癌。故不推荐使用,在其他病害的治疗上也应避免使用
患有小瓜虫的鱼
显微镜下的小瓜虫
拓展:
小瓜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凹口科、小瓜虫属,主要寄生在鱼类的皮肤、鳍、鳃、头、口腔及眼等部位,形成胞囊呈白色小点状,肉眼可见。严重时鱼体浑身可见小白点,故称白点病。
它引起体表各组织充血,鱼类感染小瓜虫后不能觅食,加之继发细菌、病毒感染,可造成大批鱼死亡,其死亡率可达60%~70%,甚至全军覆没,对养殖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小瓜虫病的发生环境:有明显的季节性,水温上下波动小瓜虫繁殖,15—23℃的水温最适于小瓜虫繁殖。
预防措施
目前对于小瓜虫病的防治尚无特效药,须遵守防重于治的原则。
清除池底过多淤泥,水泥池壁要进行洗刷,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
对于池塘、育苗室养殖水域,加大换水量,改善水质,定期消毒。
育苗室用具经¬常用福尔马林或高锰酸钾进行消毒,并做到专池专用。鱼下塘或进入网箱前应进行抽样检查,若发现多子小瓜虫应及时采用上述方法治疗。放养密度不宜过大,日常应加强营养,提高鱼体抵抗力。
设计和制作网箱渔排时,其分布要合理规划和布局,密度适宜。平时可每月调整网箱设置区域一次,勤刷洗养殖网箱,保持网箱水流畅通。每15d定期用生石灰泼洒或强氯精挂袋,以保证养殖区内水体的水质良好。
请问这是活性污泥中的什么虫
水熊水熊或称水熊虫(WaterBear),是对缓步动物门生物的俗称。水熊这种小型动物主要生活在淡水的沉渣、潮湿土壤以及苔藓植物的水膜中,少数种类生活在海水的潮间带。有记录的大约有900余种,其中许多种是世界性分布的。在喜马拉雅山脉(6000m以上)或深海(4000m以下)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踪影。此外人类还首次发现水熊可在真空中生存。
或螨虫
蠕形螨属(学名:Demodex),又称毛囊螨或毛囊虫,亦即俗称的“螨虫”。是小型寄生螨类的一属,常寄生于哺乳动物的毛囊内。目前已知蠕形螨有140多个种与亚种;它们都是最小的节肢动物。目前已知有两种寄生于人类:毛囊蠕形螨与皮脂腺蠕形螨,常被称作“睫毛螨”(eyelashmites)。蠕形螨的感染非常常见,患者一般也不会出现任何症状;蠕形螨偶尔会引发某些皮肤疾病。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螨虫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纲蛛形纲
亚纲蜱螨亚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