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能吃吗?蝗虫可以吃吗

admin|
187

蝗虫能吃吗

蝗虫能吃!就看你吃哪一种了:这里说的蝗虫是一个大概念。在我们的菜谱上,蝗虫还分几种。树林中捉到的蝗虫,身上长着一对漂亮的翅膀,一跃就能飞得老远。这种蝗虫不好捉,但体表干净,肚里也只有一些刚消化的绿草,是窑烧蝗虫的佳品。在绿草地上捉到的一种蝗虫,叫扁担钩,全身碧绿,高高的,瘦瘦的,苗条的身材,让人看了就有食欲,是窑烧蝗虫的上品。如果捉到肚内有籽的,那才是窑烧蝗虫的极品。生活在河卵石中的蝗虫,我们一般是不屑一顾的。因为河床的卵石堆中没有遮掩,蝗虫与卵石一色,它们飞得远,落下了就再也不好找到,捉它们太难了。看它们的长相,土灰色,给人不洁的感觉,吃着难以下咽。另外一种不能飞的蚂墩子,也是土灰色,虽然体形较大,但是除了太饿,我们也是不吃的,一看就让人恶心。现在,人们知识学多了,都知道蝗虫营养价值高。但是,窑烧蝗虫才是纯天然高级补品啊。

蝗虫可以吃吗

蝗虫是可以吃的。

蝗虫营养丰富,肉质鲜嫩,味美如虾,在香港等地具有“飞虾”的美称,是各国人民的喜食佳品,在美国还举行“昆虫宴”招待贵宾,其中就有蝗虫。随之而来的有些国家和地区都相应的兴起昆虫食品。用昆虫做菜,或制成罐头、饼干、雪糕等食品,十分畅销。

蝗科昆虫中华稻蝗、飞蝗等的虫体。又称为蚱蜢。分布于中国华北、华东、中南和四川、陕西、甘肃、台湾等地区。获得后去翅、足,洗净,用沸水烫死后食用,含有高蛋白,是最理想的食品。

扩展资料:

蝗虫的研究价值

蝗虫是一种世界性的农业害虫。它们危害的特点在于周期性的种群大爆发,并能长距离迁飞。多年研究表明,蝗虫从散居个体转变成喜欢群体生活的个体,是飞蝗形成大规模群体、长距离迁飞和成灾的生物学基础。

近些年来,有关蝗虫型变机制的认识,在不断加深。尤其是在飞蝗型变的分子调控机制方面,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康乐研究组从2004年利用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生物信息学以及基因操作等方法,揭示了飞蝗型变中行为调控的分子机理,勾勒出调控蝗虫型变的分子调控网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蝗虫

蚱蜢是益虫吗

蚱蜢(zhà měng)(Acrida)是蚱蜢亚科昆虫的统称。我国常见的为中华蚱蜢(Acrida chinensis),雌虫较比雄虫大,体绿色 蚱蜢或黄褐色,头尖,呈圆锥形;触角短,基部有明显的复眼。后足发达,善于跳跃,飞时可发出“札札(Zhā Zhā)”声。如用手握住,2条后足可作上下跳动。咀嚼式口器,为害禾本科植物。 【拼音】zhà měng   【类属】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蝗科,蚱蜢亚科   【别名】扁旦勾   【主要食物】外形像麦穗的绿色野草,有些朋友认为它就是蝗虫,这是错误的,两者虽都是害虫但有区别。   【存活时间】3、4个月左右。   【颜色】多以绿色为主,有少部分为土色,或花色。   【性格】绿色较为温顺,土色比较凶狠。   基本解释   1.[grasshopper] 别名“蚂蚱”,为蝗科昆虫稻蝗( Oxya chinensis Thunb ),是害虫,吃稻叶等。   蚱蜢,草上虫也。——《六书正伪》   2.又如:蚱虫(即蚱蜢);蚱蜢竹(竹的一种)。   详细解释   1.蝗属农业害虫。形似蝗而略小,头呈三角形,善于跳跃,常生活在田陇间,吃食稻叶。   宋朝杨万里的《题山庄草虫扇》:“风生蚱蜢怒须头,纨扇团圆璧月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二回:“这一打开,里面跳出了无数的蚱蜢来。”王统照《沉船》:“沿山小径,全是荦确碎石与丛生的青莎,有许多灰黑点的蚱蜢跳来跳去,因为天旱,这些小动物便日加繁殖。”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   2.船名。极其小而灵便。(舴艋舟)(zéměng)   李清照《武陵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明 唐寅《桃花庵与祝允明黄云沉周同赋》诗之三:“寄情聊蚱蜢,随手奏觥船。” 清 曹寅《岸上水牯》诗:“平滩无蚱蜢,烟火足黄昏。” 清 周亮工《桐江阻涨》诗:“笭箵暮集喧如市,蚱蜢朝吹乱若云。”   名字由来:蚱蜢二字是由窄、猛二字转化来的,表示这种昆虫体形狭长,动作迅猛。 英文翻译  a grasshopper, a locust 生态分布  生存环境:栖息于草地、农田。活动于稻田、堤岸附近。   栖地分布:分布于全国各地。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80~100毫米,常为绿色或黄褐色,雄虫体小,雌虫体大,背面有淡红色纵条纹。前胸背板的中隆线、侧隆线及腹缘呈淡红色。前翅绿色或枯草色,沿肘脉域有淡红色条纹,或中脉有暗褐色纵条纹,后翅淡绿色。若虫与成虫近似。卵成块状。 世界上共有5000多种蚱蜢,其中的许多种不仅能跳,而且能飞。在它们又窄又厚的前翼下面,有一对又宽又薄的后翼。蚱蜢飞行时,抬起前翼,而拍打后翼。不过它们更多的是用后足跳跃行进而不是用翅膀飞。 生活习性  各地均为一年一代。成虫产卵于土层内,成块状,外被胶囊。以卵在土层中越冬。若虫(蝗蝻)为5龄。成虫善飞,若虫以跳跃扩散为主。蚱蜢没有集群和迁移的习性,常生活在一个地方,一般分散在田边、草丛中活动,吃的是禾本科植物,所以也会对水稻和豆类农作物有一定的危害。此昆虫不完全变态,从卵孵化成若虫,以后经过羽化就成为成虫,不经过蛹的阶段,它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第2年初夏由卵孵化为若虫,若虫没有翅膀,其形状和生活方式和成虫相似。蚱蜢一般在每年7~8月间羽化成成虫。雌雄成虫交配后雄虫不久就会死亡,雌虫却大量吃食,积累营养。经过1周后,腹内的卵成熟了,就开始产卵,它一般将卵产在干燥而地势稍高的沙瓤中在各类杂草中混生,保持一定湿度和土层疏松的场所,有利于蚱蜢的产卵和卵的孵化。一般常见发生于农田与杂草丛生的沟渠相邻处。各地均为一年发生1代,成虫产卵于土内,成块状,外被胶囊,以卵块在土中越冬。   创造纪录的体育健将会妒忌小小的蚱蜢,它能跳过相当于自己身长 15—20倍的距离——而巳不需要助跑!不过话又得说回来,蚱蜢的身体就是为跳跃而设计的。它的两条后腿特别长、特别有劲,在后腿的上半部鼓起厚实而耐劳的肌肉,里面储藏着大量的能量,并能迅速地释放出这些能量。其实,蚱蜢的后腿只适合于跳跃,所以在行走时这两条腿反倒显得很笨拙。当蚱蜢准备跳跃时,它的4条小腿便将身子前半部撑起,后腿弯曲,然后突然伸直,把自己射向空中。这样—蹦一蹦地向前跳,速度要比大多数靠奔跑行进的虫子快10倍。   有些蚱蜢——通常都是雄性的——用翅膀发出“音乐”来吸引配偶,并告诉别的雄蚱蜢离开这里。不同种类的蚱蜢发出“音乐”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它们有的用后腿上的尖叉刮擦前翼的边发出声音,或者让翅膀相互磨擦发出声音。在飞行中,有的蚱蜢以翅膀撞击后腿来发出声音,还有的蚱蜢干脆劈啪劈啪拍打翅膀以发出声音。为听见这些“音乐”,有些蚱蜢在翅膀下面有耳膜,还有的蚱蜢在前肢上有耳膜。聆听这些“音乐”能帮助雌蚱蜢作十正确判断:那位“音乐家”是不是和自己相配。因为每一种蚱蜢只会唱出自己特有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