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龙的发现?埃德蒙顿龙的特征

admin|
134

埃德蒙顿龙的发现

埃德蒙顿龙化石埃德蒙顿龙是由劳伦斯·赖博(Lawrence Lambe)于1917年所命名,其化石是于艾伯塔省马蹄峡谷组中发现,模式种是帝王埃德蒙顿龙(E. regalis)。在1892年,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建立破碎龙的Claosaurus annectens,但后来一度分类于鸭龙(A. annectens)、属于埃德蒙顿龙(E. annectens)。另外,查尔斯·斯腾伯格(Charles Mortram Sternberg)于1926年命名了萨斯喀彻温强龙(Thespesius saskatchewanensis),后来也一度分类于鸭龙(A. saskatchewanensis),但现在亦被认为是属于埃德蒙顿龙,更名为萨斯喀彻温埃德蒙顿龙(E. saskatchewanensis)。鸭嘴龙科中的鸭龙(Anatosaurus)意为“鸭蜥蜴”。鸭龙曾有五个种,模式种是Anatosaurus annectens,种名意为“连接”。模式种被归类于埃德蒙顿龙后,鸭龙这个名称被弃置,而成为埃德蒙顿龙的次异名。而萨斯喀彻温强龙先是被归类于萨斯喀彻温鸭龙(A. saskatchewanensis),后被编入埃德蒙顿龙中,成为了萨斯喀彻温埃德蒙顿龙。埃德蒙顿鸭龙(A. edmontonensis或A. edmontoni)亦被认为与E. annectens是相同物种。两个另外的鸭龙种,长头鸭龙(A. longiceps)及科氏鸭龙(A. copei)被发现与埃德蒙顿龙不同,而被建立为新属大鸭龙。

埃德蒙顿龙的特征

埃德蒙顿龙化石埃德蒙顿龙已发现数个标本。如同其他鸭嘴龙类,埃德蒙顿龙的头部前段平坦、宽广,口鼻部类似鸭子,缺乏头冠,尾巴长而窄。前肢短于后肢短,但前肢亦有足够长度,仍适宜行走。完全成长的埃德蒙顿龙可达9米长,一些较大的标本则达12米到13米长。体重约4.0吨,是最重的鸭嘴龙科之一。帝王埃德蒙顿龙是体型最大的种;在2004年,杰克·霍纳(Jack Horner)等人提出科氏大鸭龙是E. annectens的异名,但很少其他研究引用这个分类法。模式标本(编号NMC 2288)的身长估计为9到12米。E. annectens已发现两个标本,身长分别为8米、8.92米。萨斯喀彻温埃德蒙顿龙的身长则为7到7.3米。埃德蒙顿龙的头骨长度约1米,帝王埃德蒙顿龙的头骨较长,而E. annectens的头骨较短。埃德蒙顿龙的头部侧面略呈三角形,而且没有骨质头冠。若从头骨的上方看,头部的前端与后段较宽,中段狭窄。埃德蒙顿龙具有缺乏牙齿的喙状嘴,由角质组织覆盖。根据位在森肯贝格博物馆的“糙齿龙木乃伊”标本,埃德蒙顿龙的喙状嘴角质部分至少有8厘米长。埃德蒙顿龙的鼻孔大,鼻孔周围的骨头凹陷。根据“糙齿龙木乃伊”标本,埃德蒙顿龙的眼眶具有巩膜环(Sclerotic rings)。埃德蒙顿龙只有上颚骨与齿骨具有牙齿。新的牙齿会不断的生长来取代脱落的牙齿,一颗牙齿需要约一年的时间来生长。牙齿排列成形成数十列齿系(Dental batteries),每列齿系有至少6颗牙齿;而齿系的数量,依该物种而变动。帝王埃德蒙顿龙的每块上颚骨有51到53列齿系,每块齿骨有48到49列齿系,而上颚的牙齿较下颚牙齿狭窄。E. annectens的每块上颚骨有43列齿系,每块齿骨有36列齿系。萨斯喀彻温埃德蒙顿龙的每块上颚骨有52列齿系,每块齿骨有44列齿系。埃德蒙顿龙的脊椎数量,因不同种而有不同变化。帝王埃德蒙顿龙有13节颈椎、18节背椎、9节荐椎、尾椎的数量则不清楚。一个E. annectens标本被认为具有19节背椎、85节尾椎。由于其他鸭嘴龙类的尾椎多为50到70节之间,上述估计值可能过度夸大。埃德蒙顿龙的背部与尾巴脊椎骨具有骨化肌腱,可使背部与尾巴保持僵硬。这些骨化肌腱被认为提供四肢以外的额外支撑脊椎。肩胛骨长而平坦,类似刀状,与脊椎平行。骨盆包含三个骨头:长的肠骨、长而薄的坐骨、板状的耻骨。骨盆的结构允许埃德蒙顿龙以二足方式站立。而9节愈合的荐椎也使骨盆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