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蚓螈的基本信息
无足目的动物的脚已经退化,造成其中较小的种类看起来像蠕虫,而比较大的种类(长度可到1.5米)则看起来像蛇。四肢及带骨均退化,尾巴很短极或无尾,因此泄殖腔接近身体的尾部。全身裸露,体表有皮肤皱褶形成的数百条覆瓦状环褶,环褶内有次级环褶及围绕体轴呈环状排列的骨质圆鳞(水生种类无此结构),这说明它们与埃及伊蚊化石有关。由于它们生活在地下,眼睛很小,并覆盖一层保护皮层。所有无足目的动物头部鼻眼见近颌缘的凹槽内都有一对触突,伸长时可达2mm~3mm,可以起到额外的嗅觉作用。 除了在南非发现的艾氏盲游蚓(Typhlonectes eiselti)没有肺之外,所有无足目的生物都有肺,但是他们同时也使用皮肤与口进行氧气的吸收。通常为了适应身体的构造,左肺都比右肺小,相同的现象在蛇的构造里也观察得到。
鱼螈的蚓螈类
蚓螈类体形似蚯蚓,头、颈区分不明显,四肢和带骨均退化消失,体表富有粘液腺,身体有些部位有鳞片的残余。繁殖方式为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有些种类的雌性有孵卵行为。版纳鱼螈无四肢和尾。由于长期适应穴居,眼睛退化,仅可见点状残迹。栖息于海拔200-600m,林木茂密的土山地区,喜居水草丛生的山溪和土地肥沃的田边池畔,营穴居生活。 捕食方式与食物,昼伏夜出。觅食蠕虫和昆虫幼虫为食。识别特征与习性,体呈蠕虫状,乍看似蚯蚓,无四肢和尾,由于长期适应穴居,眼隐于皮下,眼鼻间有触突,体具环褶360个左右,体背棕黑,体侧具一黄色纵带纹。全长约380mm。 鱼螈有2属36种,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鱼螈与吻蚓非常相似,有人将二者归为同一科,鱼螈也有很多类似吻蚓的原始特征,但是触突已经位于眼的前方等特征比吻蚓略微进步些。鱼螈科为卵生,雌螈用身体盘绕这些卵直到卵孵出。鱼螈科在我国有双带鱼螈和版纳鱼螈两种,其中版纳鱼螈曾经被认为就是双带鱼螈,后来才确认为独立的种,它们是无足目在我国的仅有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