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龙的化石发现
日本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11月25日宣布,该馆在与友好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馆在浙江省丽水市共同进行的发掘调查中,发现了甲龙科甲龙的化石。恐龙博物馆介绍,该化石很可能是至今未发现的恐龙新种。化石为恐龙的头部与肋骨及大腿部分,今后将对化石进行清洁并进一步详细调查。该馆与中国浙江自然博物馆在2013年3至4月对一处计划建设工业园区的工地进行发掘调查,在白垩纪晚期(约1亿至6600万年前)地层中发现了属于3头恐龙的化石。甲龙为草食性恐龙,身披由骨骼生成的铠甲。被发现的化石尾部突起部分长约40厘米,宽约45厘米,可推测该龙全长为7-8米。此次为亚洲最南部的发现地点,日方恐龙博物馆特别馆长东洋一表示,通过这些化石“可以了解甲龙全身的模样,或也将有助于对它们栖息范围的研究”。福井县恐龙博物馆将从28日起公开展览这些化石的复制品。
角龙化石分布在哪些地区
角龙中原始的原角龙发现在亚洲戈壁地区上白垩纪地层的下部,除蒙古国以外,我国的内蒙古、甘肃都发现过原角龙的标本。这是一类不到两米长的小恐龙,它还没有长出真正的角来,只是在鼻部有点凸起,在应该长角的地方显露出有些粗糙的样子,是角的雏形。它的颈部折皱所形成的颈盾是很大的,有一个尖的像鹦鹉似的喙嘴,前颚还有牙齿,这也是原始的特征。从牙齿构造上看,原角龙可能吃的是植物的根、茎、或小的嫩牙嫩叶。角龙是三角龙和其他角龙的祖先,可能喜欢群居,因为曾经在同一个化石坑里发现过从成年到幼年的许多原角龙的骨架。在发现原角龙化石的地方,还找到了成窝的恐龙蛋化石,显然有些是原角龙下的蛋。
比较原始的另一类角龙是秀角龙,在北美发现,是一种体长约为1.8米的小型恐龙,完全用四足行走。前肢已次生性地变大,前、后脚都有趾,但第四、五趾变小。嘴很像鹦鹉嘴龙,它的颈盾比起原角龙要发达得多,与原角龙的角一样,也不很明显,秀角龙的称呼就是这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