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颈鹿介绍
长颈鹿是一种生长在非洲的反刍偶蹄动物,拉丁文名字的意思是“长着豹纹的骆驼” 。它们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陆生动物。站立时由头至脚可达6-8米,体重约700千克,刚出生的幼仔就有1.5米高。皮毛颜色花纹有斑点和网纹型,头的额部宽,吻部较尖,耳大竖立,头顶有1对骨质短角。
长颈鹿牙齿为原始的低冠齿,不能以草为主食,只能以树叶为主食。舌较长,可以用于取食;具短角,角上被有毛的皮肤覆盖。
长颈鹿全身被毛疏短,身披浅黄底色、镶有布满形状大小不同的黑褐色花斑网纹的外衣,皮肤上的花斑网纹是一种天然的保护色。
长颈鹿生活于非洲稀树草原地带,是草食动物,以树叶及小树枝为主食。在野外长颈鹿的寿命为27年左右,动物园里的能活超过29年。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南非、埃塞俄比亚、苏丹、肯尼亚、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等国。是南非的国兽。
长颈鹿有9个亚种,全部栖息于非洲热带、亚热带稀树草原、灌丛、开放的合欢林地、干旱而开阔的稀树草原地带和树木稀少的半沙漠地带。没有领土意识,善于交际,形成松散的群落,活动区域介于5和650平方公里。
长颈鹿群居。有时和斑马、鸵鸟、羚羊混群,日行性。嗅、听觉敏锐,性机警、胆怯,平时走路悠闲,但奔跑迅速。
扩展资料:
野生长颈鹿被猎杀及被保护情况:
在非洲,由于刚果人、坦桑尼亚人皆迷信食用长颈鹿的脑与骨髓,可以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造成野生长颈鹿被大量猎杀,长颈鹿漂亮花纹的皮,可以拿来制作帽子、皮鞋、皮带等饰品,肉可供食用。更可怕的是,当地居民迷信食用长颈鹿的脑组织及骨髓,可以使爱滋病患者恢复健康。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8日公布最新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首次将长颈鹿列为“易危”物种。此前,长颈鹿被列为“无危”物种,今年连升两级,跳过“近危”,成为易危动物。
长颈鹿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0年 ver 3.1——无危(LC)。
长颈鹿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8年 ver 3.1——易危(VU)。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报告数据显示,到2016年统计,1985年全球的长颈鹿数量估计有15.2万至16.3万头,现在锐减至约8万头,在30多年间大幅减少将近四成。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面积地区的长颈鹿大量消失,并未引起国际关注。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长颈鹿专家芬妮斯说:“在野生动物园、传播媒体和动物园里经常可以看到长颈鹿,人们根本不知道这种非常珍贵的动物正默默的走向灭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颈鹿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30年来数量减四成 长颈鹿被列为“易危”物种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非洲野生长颈鹿遭大量猎杀 全世界已不到8万头
麋鹿的简介
麋鹿是我国特有的世界珍稀动物。麋鹿过去曾经是野生动物。它善游泳,再加上宽大的四蹄,非常适合在泥泞的疏林沼泽地带寻觅青草、树叶和水生植物等食物,栖息活动范围在今天的黄河流域一带。黄河流域是人类繁衍之地,生息于此的麋鹿自然成了人们为获得食物而大肆猎取的对象,致使这一珍奇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其野生种群很快便不复存在了。值得庆幸的是,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时,麋鹿就被捕进皇家猎苑,在人工驯养状态下一代一代地繁衍下来,一直到清康熙、乾隆年间,在北京的南海子皇家猎苑内尚有二百多头。这是在中国大地上的人工环境中生活的最后一群麋鹿。根据大量化石和历史资料推断,野生麋鹿大概在清朝才濒临灭绝的境地。 1865年,法国传教士兼博物学家阿芒·戴维神甫在北京南部考察动植物时发现了这种奇特的动物,这是世人第一次从学术角度知道了麋鹿。此后的几十年间,不断有麋鹿的活体被运出中国,流向西方。此时欧洲一些国家动物园内的麋鹿,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面临着灭绝的威胁。热爱动植物的英国贝德福特公爵十一世,出高价把饲养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卫普等地动物园内的18头麋鹿全部买下,放养在他水草丰茂的乌邦寺庄园内。后经精心护理放养,这18头麋鹿逐渐繁衍生息。 1894年,永定河水泛滥,冲破了南苑的围墙,逃散的麋鹿成了饥民们的果腹之物。到1900 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南苑里的麋鹿几乎被全部杀光。一部分被运往为欧洲各地。据说仅剩下一对,养在一处王府里,以后转送万牲园(现北京动物园),也死掉了。至此,中国特产动物麋鹿,在国内完全灭绝。而乌邦寺庄园内所饲养的麋鹿也成为了世界上仅有的麋鹿群。中国人想要看一眼本国的特产动物,不得不跑到国外去了。 野生的麋鹿虽然灭绝了,但是通过放养,最终在中国重新建立了麋鹿的自然种群。1985年8月从英国乌邦寺迎归了20头年轻的麋鹿,放养在清代曾豢养麋鹿的南海子,并建立了一个麋鹿生态研究中心及麋鹿苑;1986年8月,英国伦敦动物园又无偿提供了39头麋鹿,放养在大丰麋鹿保护区至今,这两处的麋鹿都生长良好,并且繁殖了后代。为此,我国重新把麋鹿列为一级保护动物。